人类自然的倾向
(2011-10-13 16:38:10)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读书笔记 |
在研究认知与学习的实验室里,我们讨论起儿童教育要不要鼓励竞争的话题,一位成天与人类被试打交道的研究生提出“竞争是人的内在需要,快乐游戏需要有竞争性”,而另一位成天训猴做任务的博士生干脆说:“竞争是天性,看看动物行为学就知道了。”
我说,物竞天择或许是自然造物的本能,但竞争性到了人类身上,就变得复杂了,有太多的社会性的因素在塑造人类的行为。问题在于,目前学校教育的很多竞争是外加的,基于一元的评价标准,而并不是每个儿童内心真正想往的目标。最可怕的是,有些人可能会内化这套一元的价值观,只知道争输赢,紧盯一个目标瞄准的时候,却迷失了人生的大方向。
那么,教育中要不要引入适当的竞争?战争与和平,到底哪一样才是人类自然的倾向,或曰天性?
在探讨人类的社会属性之前,先看看动物本能是怎么回事。《人类倾向和蒙特梭利教育》一书中,提到“动物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心灵能力……每一种动物的聪明只有在它们的动作范围内才是有效的。智力和聪明受限于一个既定的模式。”比如一头饥饿的牛奔向草堆,假如你给它一块肉,如果你了解它的反应,似乎在很明确地告诉你:“不对不对,我喜欢的是草。” 基于本能,动物有一个非常确定的方向要做什么。当你处于重大冲突中,必须做困难的决定时,你是否觉得“噢!如果我是一只动物该多好!”多么平安的感觉啊!
关于这一点,人智学有十分类似的阐述。在去年成都的治疗教育大会上,分享颂词的第一句就是斯坦纳的话:“基于天性,每个人都病了。” 这难道是人类“原罪”的一种说法吗? Michaela老师是这样解释的:动物的发展就它自身的生命轨迹来说,是完备的。一头牛不能变得更像牛。而人类永远也达不到完美,人始终在自我的发展中,会遇到问题,同时需要帮助。她说:“No one can say ’I am the human’. Human are still in development and they have problem. By nature, they are not get wiser only through hard working. Without help and life-long learning, we are not develop further. This is not given by nature.” 是的,每个人都有成长、发展完善自己的内驱力,也还需要得到支持。
我们关注人的完整成长,也准备好了去支持。在这样做的时候,要如何理解人类的自然倾向,与孩子的天性合作呢?且看《人类倾向和蒙特梭利教育》一书是怎样阐释的。
(以下为读书笔记和部分摘录,参见Mario Montessori 著《The Human Tendencies and Montessori Education》,杨俊秀译)
什么是“我自己”?它是一个具有无限变化潜能的复合体。人类有发达的头脑,直立行走让我们的双手解放,进而获得了心灵自由。人类被赋予心灵的自主权,也让心灵成长成为人类所独有的艰难课题。
新生儿的第一倾向是要在他内心建立他自己,使他不仅能够和他周遭环境建立起关系,而且让他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中提供某种方针去面对所有事情。(这里既有“探险的需求”,也需要环境中的秩序带来安全感。)
人类倾向之二:去观察和撷取要点
基于推论的智慧,人类创造了一些原本并不存在的东西——比如工具。看到兔子能够轻松的挖洞穴,是因为它有尖锐的爪子,原始人类就会想:找一块石头,做出一个尖端,那么我便可以用它来挖掘。
人类的发展,不单是肉体上的满足,吃饱穿暖,还包括精神上的不满足,不断地产生新的思想,直至身体上的努力创造出一个可行的实体,而这个实体正是他心里所想象的。人类倾向之一,即基于经验和活动、对大千世界的探索、观察和推论。
经由“控制或失误”,人类朝向自我完备。经验和活动是必须的——不只是身体上的能力,还有人类智慧本身的成长,都依赖这个自我教育的过程。
因此蒙氏说:“为了智慧的发展和成长,幼儿必须被允许自然而任意的活动,用他的双手去工作,而且被供给控制失误的机会。”
人类倾向之三: 数学上的心智 (mathematical mind)
反复练习,意图朝向完美。“为了幼儿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正确精密是必要的。”数学严密的逻辑体系、简洁优美的抽象语言,既反映自然规律的本质,也可以说是人类智慧的创造。
人类倾向之四:自制,凭意志的力量使身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蒙特梭利教育中有“走线”和“安静游戏”的内容,为什么自制力反映了人类的天性呢?书中以狩猎的原始人类为例,他们要想获得猎物生存下去,就必须克制冲动和急躁不安,具备耐心和毅力。
人类倾向之五:以满足心灵的方式来工作。
没有心灵的驱策就没有适当的同化,疲倦因而产生。(这是个大话题啊)
假设人类发现自己在非洲,他会利用非洲所提供的资源去建立他的经济基础:“我知道香蕉在哪里,我知道动物在哪里,我知道如何抓到他们,我知道危险在哪里——在这里我找到我的安全和快乐。”
人类身体上的缺陷(比如没有熊皮)带给人类自由,北极熊只能在寒带生存,人类能够在任何地方适应他们自己。然而,假如把一位四十多岁的非洲土著带到都市,那他已熟稔的心灵基础便会匮乏,在那个他们已经发展了某种文化的地方,这些人找到最大的满足。(已经适应、特化了。)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对自我的塑造影响深远,我们的行为举止、思维习惯,往往可以追溯到童年期,这正是好奇心最旺盛、适应性也最强的时候。
儿童乐于模仿,让他感到快乐的,是“有人思想像他,感觉像他,谈话也像他。”人类幼儿期的无助使小孩跟随父母工作,习得文化与劳作传统。安全感来自聚集在一起,进而产生沟通的可能,创造了群体的精神。族群的结合、语言、思考方式、宗教和信仰——所有这些,意味着文化的传承。
蒙特梭利说:“幼儿是一种精神个体,他是所有精神事物的保存者,他是人类一连串历史以来保持人类进化的关键。”
有一次我问小鹅爸,如果可以再选择一次的话,愿意出生在哪里?他沉吟片刻,说,还是中国,因为他的心灵生长于此,想象不出在其他什么地方,可以找到同样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