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梅园不了情》引发的评论之一

(2008-12-11 11:00:44)
标签:

网友的评论

无锡

梅园

共同的感受

杂谈

  我的一篇拙文《梅园不了情》,没承想会意外的引来当年也居住在无锡,同一块地方的“老无锡”的评论。“老无锡”的精彩评论令我喜出望外。他,妙语连珠、文笔流畅,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童年美好的回忆。他的每一篇评论,都是不可多得的好文章。评论中对儿时情景的描绘,生动、形象。在“老无锡”的笔下,孩童时的玩劣、游戏、小时侯的恶作剧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他的评论、当年所居住过的共同地方,那种似曾相识的共同感觉,缩短了我们的距离。我和“老无锡”也许并不同时生活在那个地方,也许我们各自在那里的时空是错开的,但这又有什么要紧呢?重要的是我们对那片地方共同的感受,对那段生活共同的留恋。

  我渴望能有更多有如“老无锡”那样的评论出现在我的博客中,我喜欢那种真实的感觉、那种发自肺腑的言语,因为生活本来就是真实的!更欢迎那些曾经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活过的朋友前来一叙衷肠。

  征得“老无锡”的垦许,我从今日起陆续在我的博客上发表“老无锡”的评论,与朋友们共赏这美妙的文章。为了尊重原作,本人不做任何删节、修饰,您看到的是“老无锡”原汁原味的大作。

 

老无锡                                                        

看来真的是炮九师西营房出来的孩子了,对梅园恁熟.感觉也差不多,当然回忆总是比现实美得多.晓不得梅园围墙的豁口是从啥时候被扒出来的,俺们上小学时就有了,那时候俺们很少从豁口进去,因为守门的不是很计较小孩是否买门票,顶多大喊两声"小赤佬买票!",出来时一般都会有点儿摘花偷果的收获,所以爬墙.梅园的梅子哪曾等得到成熟,指甲盖大小就被扫掠精光,大多数是被糟蹋了,女孩子(女贼?)喜欢用白糖腌制,也是极其难吃的,好在第二年还结,大家也就心安理得地年年照偷不误了.从68(67年?)年开始,西营房的孩子就不再有上五中的了,梅园公社成立了农业中学(现在5中也改为无锡市公益中学,农中成了梅园分校),9师、80师、华东疗养院和东营房、青龙山、基康里的孩子都划在农中上学(还记得徐巷小学的某老师吗?那个命运极其悲惨的冷面美人,也调到了农中当教师)。尽管不去荣巷上学,每天买菜还是得跑荣巷,因为小街只有一家肉铺,天不亮就排队还经常买不着肉,卖肉的老叟(好像姓徐)比李莲英还拿俏,喊他几十声“阿伯”他都不带抬一下眼皮的,再则,小街不卖豆制品,只好跑荣巷。那时的无锡人怪怪的不吃桑葚,好在营房的孩子大多是杂食类动物,少有不吃的东西,桑葚也就不至于空长一夏了。桑葚不仅染衣物,还会把嘴巴和手都染得紫紫的。西营房东墙外有个水塘,连接整个营房的排污口,水塘属青龙山大队,不养鱼也不让钓鱼,其实里面鱼并不多,但还是吸引俺们常常偷钓,水塘的下游出口处小水沟里会有些鱼虾鳖蟹之类的小玩意儿,当地人没完没了的戽鱼(无锡话"捉鱼"好像河南人说"中"),小鱼崽子也不放过,倒是西墙外卫生队的鱼塘齐刷刷地养了些鲫鱼,而且都是些傻鱼,空钩都咬.

(2008-12-03 18:19:51) [删除]

博主回复:

营房门口的水塘当年我们从那里提水浇菜,因为那时篱笆墙边的地是分给各家种菜的。后营门不大,一个岗。我在学校排节目回来晚了,营门关了,常翻越篱笆而入,有时也钻墙洞,哈哈!改制后的五中我去过一次,匆匆过!

(2008-12-04 16:52:58)[删除]

 

老无锡

想来偷梅或"中",不过是孩童们的恶作剧和无聊消遣而已,那时无锡的水果是何等的便宜,顶级的水蜜桃也才两毛钱一斤,太湖里刚打上来的银鱼一毛钱一斤。田埂沟边到处都能捉到黄鳝,关键是会看黄鳝洞,洞边滑溜溜的,一般不会弄错.捕鳝人腰间别着个竹篓,手拿一根用钢丝自制的带倒刺长钩,穿整一条长长的蚯蚓,伸进洞里等黄鳝咬钩,然后猛的往外抽,十有八九能钓出黄鳝,放进篓子里.天不冷的时候,孩子们放了学很少及时回家,找条小水沟两头用泥巴石块一堵,找块瓦片或者干脆用手将水戽干,小鱼虾们就只有在稀泥里挣扎的份儿了.那时候大家最喜欢的是一种形状极像热带斗鱼的长鳍扁扁鱼,容易养活而且好斗,我们不知其学名,管它叫"老太婆".后来(1968年夏天开始)几个营房的孩子都被弄到武进县境内滆湖中间的一个岛子上的农场去"劳动改造",那个岛子上飞鸟成灾,啄食庄稼,我们力所能及活儿就是在田埂上来回奔跑鸣锣驱鸟,岛上的鱼虾更是俯首可拾,都吃腻了,回来后对河沟里的小鱼虾就再也没有兴趣了.

(2008-12-04 00:59:28) [删除]

博主回复:

现在的银鱼----我在梅园门口的饭店点了一份银鱼羹,只尝了一口,没敢再动!差远了,已没有了当年的滋味。

(2008-12-04 16:59:07)[删除]     

《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