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耳机俱乐部小白
耳机俱乐部小白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4,994
  • 关注人气:6,11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白谈理念:口味和音乐

(2013-11-09 20:43:14)
标签:

it

分类: 发烧理念
音响发烧友各有各的口味,这大家都知道,而且往往一些老烧,更是形成了强烈的口味倾向。有时音响发烧友特别是老烧可以是很“做”的。这里的“做”念zuo,第一声,上海话,意思是很挑剔、很难弄、很难满足,这样也不好、那样也不好。

 

声音偏薄了、偏厚了、声音太软了、声音太硬了、韵味太多了、韵味太少了、速度太快了、速度太慢了、动态不够、动态过猛、力度不足、力度过强、低频偏多、低频偏慢、低频偏少、低频收太快、能量感不够强、能量太强以至于不够耐听、声音太沉闷、声音太活跃不够稳重、声音太斯文、声音太野蛮 ...... 种种罪状、种种不满、种种挑剔。如何能各方面都做到正正好好?如何去让每个人都满意?我觉得前者非常难,后者则根本不可能。Mission Impossible。

 

归根到底是目前hi-fi电声重播的整体技术还不够,而且发展异常缓慢——几十年过去了,还是两声道重放,话筒还是话筒、放大器还是放大器、喇叭还是喇叭。所有的“技术进步”都是细枝末节的,本质没有变化。我以前的文章里说过,唱片只能靠几个话筒去摘取和记录下真实音乐表演环境里一点点的声音信息,然后丢弃很多,编录为一个两声道的“罐头”。原始声音的大部分信息其实被丢掉的,从一开始就丢掉了,所以一个二声道的系统要谈“真实还原现场”,总体上真是差得太多了,只能是突出某些方面、还原某些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尽力去“模拟现场”。

 

小白谈理念:口味和音乐

如果和摄影相比的话,摄影技术在还原真实方面要高明太多了,所以对照片真实度的评判,是口味因素很少、可以有公论的。不论美观与否,哪张照片拍摄得最为真实,很容易有明确的答案,很少争议。而对于hi-fi来说,哪个声音还原更好、更真实,答案真是很难统一的。由于hi-fi重播本身的真实度方面存在的很大局限,也由于大多数普通人对“真实声音”的记忆能力远不如对真实物体的视觉记忆那么强,所以人们对hi-fi系统优劣高下的评判,可以说很难取得一致意见。

 

对我个人来说,我觉得假如能持一个Open的心态,抛开个人口味的习惯和约束,放开心灵去体味器材是如何表现音乐、表现音乐家的表情、如何传达音乐中的情感,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评判标准。我也多次在和专业人士的交流中,听到设计师和录音师跟我说,最重要的是器材能表现音乐中的表情和感情。能表现好Emotion。最近的一个例子是,法国Devialet的总裁昆丁先生,在上海和我交流时,也强调指出他家的器材着眼于表现出音乐的Emotion。所以,可以不用管低频的多少、声音的厚薄,用心去听你熟悉的音乐、熟悉的唱片,看面前的器材能在多少程度上表现出音乐中的Emotion,表现出唱片录音里音乐家们的表情和投入。

 

如果能表现好音乐的表情、能传达音乐蕴含的情感、能让人投入地欣赏音乐,那么不论声音的特性如何,高矮胖瘦都可以、软硬厚薄都可以,它就是很好的hi-fi。Hi-Fi存在的意义归根到底是表现音乐——不是“声音”——所以评判hi-fi的最佳办法和途径,就是通过聆听它播放音乐。相对于这个主旨来说,我觉得高矮胖瘦、厚薄软硬、低频多少那些,都是细枝末节。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