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和音轨听音的随想杂谈

标签:
kindle电子书it |
分类: 发烧理念 |
我上周陪孩子们出去游玩了一次,所以前几天一直未在线。为消遣旅途可能的无聊时光,我做了一件考虑了一段时间的事情——在中国亚马逊网站买了一个Kindle电子书。
Kindle电子书我非常熟悉。由于经常查找Amazon上的音乐资源,我整天在Amazon的主页上看到它。因此当我想买电子书的时候,我首先考虑的,就是Kindle。
我买电子书的初衷,并不只是单纯的希望在外出旅游时做消遣之用。在我心里,我是希望它能完全取代纸质书本的。不管将来是否做到这点,我心里的念头,是希望今后不要看纸质书了——当然不可能彻底禁绝不看,但希望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看电子书。为什么会如此呢?我对纸质书本没有仇,也毫不讨厌,毕竟是从小看书长大的。但纸质书本有一点令我觉得非常麻烦——太重、太占地方、不便摆放和整理。而且对我来说,书本只有阅读的价值,没有其他任何附加价值,换言之我不是书迷、藏书家,也并不觉得书本有任何收藏的价值和意义。书对于我来说,就是看的,看完后最好消失,不要老是占据着家里的一块地方。对我这样的人来说,如果电子书能满足我的阅读需求,我就没有购买和收藏纸质书本的必要了。
和iPad、电脑屏幕等相比,Kindle有一个明显的优点:它的显示很舒服,非常接近印刷的效果。我们知道理想的电子书,在显示方式上最好能无限逼近印刷的效果,尽量减小屏幕闪烁的问题,以减轻阅读时的视觉疲劳。我觉得在良好的光线条件下,把Kindle的背光亮度调到很低,那么得到的效果是很理想的,字迹看起来很舒服、不闪烁。如果环境很暗,那么不得不调高背光的亮度,这样就开始变得类似电脑显示屏了,看久了眼睛会觉得疲劳。说到底,靠背光来阅读文字,很象观看电脑显示屏,效果是不自然的,眼睛会更容易疲劳;而自然光线条件下把背光调低后的效果,非常接近纸质图书上的印刷文字,眼睛要适应得多,疲劳轻得多。
对我来说,电子书的屏幕显示方式、文字呈现方式,是否“自然”、是否接近纸质书的印刷效果、是否视觉疲劳尽量小,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比电子书的其他各项功能、质量要素,都要更重要。这是排名第一的因素。我不要求电子书有彩色、有花哨的显示效果,唯一最重要的要求是它能以最逼近纸质印刷的效果显示出文字。
应该说,通过一周以来的接触,我对Kindle的印象是很正面的,到目前为止,我认为它是可以满足我对书籍阅读的需求、是可以取代纸质书本的。我很方便地下载了一些自己喜欢的作者的作品全集,今后有空的时候,打开慢慢阅读就是。它有不少功能我都用不到,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根据环境光线调整到最合适的背光亮度,调整到合适的字体大小,就妥了。阅读体验是第一重要的,而最佳的阅读体验,就是最接近纸质书本阅读的方式和体验。可以预见的是,拥有Kindle之后,我购买纸质书本将越来越少。
Kindle的成功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专一用途机”的成功。Kindle作为一个电子书,就是比iPad、比一般的平板电脑更为优越,显示文字更为接近印刷文字的视觉效果,较少屏幕的闪烁。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的功能强大多样,但在“阅读文字”这个专一的功能上,都不及Kindle。这又印证了一条古老的规律——功能单一、专一的,往往性能可以做得更好。
我写这个帖子,当然不是为了评测Kindle。我联想到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我愿意让Kindle来满足我的书本阅读需求、来取代对书籍的需要,但仍愿意收藏唱片、仍然以播放CD唱片为主要听音方式呢?为什么没有彻底转移到音轨播放、放弃CD碟呢?在不少方面,我觉得电子书 - 传统纸质书本的问题,和音轨播放 - 传统唱片播放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是很有相关性和可比性的。值得关联起来考察。
首先是一个“体验”的问题。如果说,衡量电子书的最重要标杆,是它的文字显示有多“自然”、有多接近纸质印刷的效果,最糟糕的文字显示,就是那种背光很亮、文字闪烁得晃眼的效果。类似地,我觉得我们有,衡量音轨播放的最重要标杆,是它出来的声音,有多“自然”,有多接近传统唱片的播放效果(前提是传统的唱片系统经过多年发展已经达到了高度成熟的水平线)。最糟糕的音轨播放系统(不论是pc-fi还是硬盘播放器之类),就是出来的声音数码声很重、声音硬、冷、薄、干、呆的效果。
所以评价电子书,我最注重的就是它显示文字的自然程度。文字显示越接近纸质书本的印刷字的视觉效果,那么越好。文字显示越象“电脑屏”、越闪烁晃眼、看着累,则评价越差。评价音轨播放系统,我最注重的就是它的声音有多“自然”。声音越接近高档唱片系统的效果,就越好。声音越“数码”,越表现出冷、硬、干、薄、呆、听着累,那么评价越差。功能之类,是次要的东西。一般而言电子的东西,数字的东西,对比传统的东西,功能都有先进性,都会更方便(比如检索和查找更方便快捷),但这不是决定因素。
其次我想说的是,我个人的感觉是,电子书对纸质书的“取代”是更彻底、更全面的,可以说只要你适应阅读电子书,确实没有必要再购买任何传统书籍。但就目前而言,音轨播放的形式,还不能如此彻底、全面地取代传统唱片。这里有一个习惯问题,比如我个人的一个听音乐习惯,是在听的同时,偶尔需要翻查一下唱片说明书,看看唱片上的一些演奏家、录音的细节,比如,具体有哪些演奏家?爵士乐重奏的话我希望直观地在唱片封底或内页上看到完整的演奏员名单,希望随时能查到录音的年代、录制的地点等。偏偏这些在听唱片时很容易获得的“额外信息”,在听音轨的时候,就不易获得。对我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遗憾和缺失。
诚然,假如是在电脑上听音轨,而假如电脑的文件夹里存放了原始唱片内页的扫描文档,那么可以一边听一边在电脑屏幕上阅读获得这些信息,但毕竟不便,而且很多网络上的音乐资源没有内页说明的扫描文档。假如是通过独立播放器来欣赏音轨,就更难了,独立播放器不可能这么方便地给你显示唱片内页信息。要我只听唱片上的音乐而无法随时翻阅内页信息,对我来说,是很难接受的事情,减少了很多听唱片才有的乐趣。这是我至今主要听唱片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这个遗憾未来是有可能解决的,但要看以何种方式解决。
电子书就没有类似的问题,所以我说好的电子书能更全面、彻底地取代传统书籍的阅读,对大多数人来说没有什么缺失的体验环节。
归根到底,其实关键在于一个人对一样东西有多喜欢、多在乎。如果是很喜欢书的人,很可能就要收藏纸质书籍,这是实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他喜欢书,就需要这种实物的感觉,不光是文字,还有书本身的触感、纸张的质感、油墨香,等等。这些都是电子书无法提供的。但这些东西,这些电子书无法提供的东西,只有书迷才会特别注重。不是书迷,可能就并不需要这些,关注的只是文字内容而已。
类似地,唱片爱好者会更注重只有实物唱片才能提供的那些东西,比如唱片本身的实物质感、唱片封套和内页说明的信息、把唱片取出、塞进cd机这个播放程序的“仪式感”,等等,这些也同样是音轨无法提供的。
最后,无论电子书还是音轨,对那些有实物收藏爱好的人来说,都是没有任何影响力的。喜欢收藏书籍的人,喜欢看着满书柜的书感到满足的人,以及喜欢收藏唱片、喜欢看着满书柜唱片的人,都不可能被电子书和音轨播放器拉走。实物的感觉、实物收藏的满足感、拥有感,这些是实物媒体的最后法宝。
音轨播放和欣赏存在一个问题,是电子书所没有的,属于比较独特性的问题——聆听音轨时由于切换太过方便,很容易使人不专注,一张专辑听不了多久就忽然想起别的音乐,就轻易地切换掉了,结果就是常常在不同的专辑和艺术家之间切换,不象欣赏传统唱片时,由于换片比较麻烦,一般都能静下心来听完整张专辑。这个问题电子书倒是没有,阅读电子书和阅读传统图书一样,是一件可以让人专注的事情。那么,音轨播放太容易转换而容易使人听得不专注的特性,是好还是不好呢?每个人可能有自己的回答。我就自己的实际使用体验来看,觉得这不是好事情,至少,是双刃剑。
回到音响发烧友所关注的音轨播放的方式,我个人对它的期望是:第一,声音希望更好、更自然、更接近传统高级唱片的效果。第二,能有更接近欣赏传统唱片的体验和乐趣,特别是在聆听音轨的同时能方便地浏览相关的信息(唱片内页信息)。第三,即使未来音轨播放设备能在声音和使用体验上都十分令人满意了,少数最珍爱的唱片专辑,可能还是值得购买和收藏实物的,所以,唱片播放设备,比如优质的CD转盘,还是有必要备用的。CD唱机、CD转盘,虽然产量会越来越低,但它“衰而不绝”可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