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一位黄金时期钢琴家的艺术观说起

(2012-12-09 19:54:30)
标签:

文化

分类: 音乐及唱片

这是一位前辈钢琴家的艺术观。偶然读到的,觉得很有意思,在这里翻译一下,大家看看、交流交流。

1、关于学习一部音乐作品。

我学习一部新的作品时,首先是从音乐的角度。我找出作品试图表现的含义,音乐的含义。当作曲家写这部作品的时候,心中的想法。作品作为一个整体,它的大致想法是什么,这点必须搞懂,然后才是开始研究技术上的细节。

2、关于“完美的音阶”。

我不相信需要努力去演奏出“完美的音阶”,即一般人理解中的演奏得绝对均匀的音阶(perfectly even scale)。音阶的演奏不应该“均匀”,而应该充满变化和生命。演奏得无比均匀的音阶,那是死的东西,没有生命,是机器人的效果。“均匀”这个词适用于音阶演奏的唯一合理含义是指节奏方面的,但即使是指节奏,演奏得非常美的音阶,也应该存在微妙的变化,而不应该是绝对精确到死的节奏。一个钢琴家不应该说:“我已经对这部作品的掌握非常满意了,从此以后我将永远以这个固定的方式来演奏!” 怎么可能是这样的呢?简直是给我们套上了镣铐。我怎么可能以绝对相同的方式两次演奏同一部作品?我每天都是一个新人。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两次以所有细节都完全相同的方式演奏一部作品,是不可能的。

 

3、关于演奏的速度。

我相信关于速度的观念是天生的,是一个人思想的一部分。南方的人,西班牙、意大利人,更习惯于快速的运动,他们喜欢做很快的手势,充满生命力和能量。对他们来说,很快地思索也是很寻常而习惯的事情。每个人概念里的“快”都是不同的。关于音乐作品的速度(tempo),没有固定的规则。

4、关于演奏的美感。

根据一些旧式的教学规则,学生可以端正地坐下来,仔细地学习关于演奏美的原则,并完美地根据规则实现它。这是十分荒谬的事情!关于美的感觉,属于直觉,并不属于理性的范畴。因此,一个钢琴学生的耳朵里如果总是被灌输进一些“教学练习”,而没有机会主动或下意识地去吸收音乐的真正美感,这个学生就不会被教会如何制造出音乐演奏之美。生硬的教学规则,不可能造就自由的钢琴演奏。

 

那段“完美音阶”的话,令我联想起一个故事,说的是里赫特在一次录制某贝多芬作品前,狂练其中的某些乐段,为的就是能在录音中实现十分完美的、均匀的音阶。

不同艺术家的观念,确实可以非常不同啊。我们不能说里赫特狂练音阶就是错的,也不能说这位反对音阶应该绝对完美的钢琴家是错的,问题是,根本就无所谓对错。在艺术中,很多领域里、很多问题上,没有绝对的对错。

 

关于“两次以相同的方式演奏一部作品”,也是很有意思的。有些艺术家就是喜欢以完全同样、严格一致的方式演奏作品的。著名的例子是海费茨。他的演奏中的所有细节都是预先深思熟虑的、设计好的,由于他具有超凡入圣的技术实现能力,所以事实上他的每次演奏,几乎就是一模一样的——当然如果相隔几年的演奏可能会不同,但间隔很短的演奏基本就是完全相同。另外有些演奏家,则信奉现场表演的“灵感”、自由、即兴,经常是每次表演都有细节上的不同。富特文格勒就是著名的代表。这两派,又是无所谓对错的。我们不能说海费茨是错误的,也不能说每次演奏都不同的艺术家是错误的。

 

这个钢琴家出生于187X年。熟悉钢琴大师的乐迷可能知道,这10年里诞生了很多的钢琴大师。可以说所谓的Golden Age“黄金时期”的钢琴大师,主流就出生于这10年中——俄罗斯派的拉赫玛尼诺夫、列文涅、斯克里亚宾、伊贡诺夫、加布里洛维奇、戈登威泽、法国派的玛格丽特·隆、科尔托、里斯勒,还有戈多夫斯基、霍夫曼、兰道夫斯卡、多南伊,等等,都是19世纪的“七零后”。

 

现在,揭晓这位钢琴家的名字——Harold Bauer,现在知道他的乐迷可能很少了,但在20世纪初,他是非常有名的一位大师级钢琴家,可惜留下的录音不多。我听过他的一些录音和钢琴纸卷,确实其演奏是非常灵性、自由的,完全没有任何“机械感”,和前面摘引的他的艺术观非常契合。

 

稍微岔开去说一下,我以前在某篇文章里说过一个观点:一个技术上很完美的演绎,往往会在某种程度上带一些“冷感”,所以音乐的演奏是很难存在“绝对完美”的。因为技术上完美的同时,比如音阶弹得绝对均匀,比如渐强减弱、渐快渐慢是以绝对完美的形式完成的,犹如仪器般精确,那么在人耳听来就会有类似于某种“机械感”的效果,就像本贴开头的那位钢琴大师所说的,象是机器在演奏了,就会缺少变化、缺少人情味、缺少感性的成分。

音乐是服务于人的,音乐是演奏给人耳听的,是为了打动人心,而不是为了单纯追求绝对完美、均匀、技术上实现得分毫不差。这样就必须承认存在这么一个规律——技术上实现得无比完美的演奏,多少会给人一些“机械”“机器制造”的感觉。这种感觉会造成演奏不完美。所以这里就有了一个悖论——技术不完美,那么从技术的层面说是不完美的演奏,但技术若完美,那么结果是,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完美,而人耳听起来就效果不好。因此,我们有,实质上并不存在完美的演奏。高水平的演奏应该是技术和感情(感性成分)的融合所致,而不是两者俱臻完美。

 

或者,我们换个思路看这个问题,甚至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次艺术上感人、动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演奏,应该是纯技术层面不完美的。演绎可以充满灵感、变化、连音阶演奏都带有变化、表情,速度节奏带有自由的想象,这样的演奏是最有可能深深打动人心、留下印记的,但这样的演奏若从技术角度去推敲,往往并不完美,甚至有不少漏洞。但恰恰这样的演奏从艺术上是自由的,而且从技术上说,是毫无机械感的,是最“人性”的。

所以这里的根本问题是,我们追求的音乐演奏的本质是什么,是按谱面从技术上实现那一个个的音符,还是透过音符,去实现打动人心的艺术?

 


 

论坛的原帖:http://bbs.headphoneclub.com/thread-203997-1-1.html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