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谈“历史录音”

(2012-08-07 12:46:37)
分类: 音乐及唱片

在古典音乐音乐爱好者、唱片爱好者的群体中,有一部分人对历史录音有着特别的兴趣。一般所说的“历史录音”,指的是单声道时期的演奏录音。虽然偶而也会把一些六七十年代的录音,特别是现场录音,称为“历史录音”,但这是比较广义的称呼了。

 

我们知道留声机录音是爱迪生在1877年左右发明的,但从1900年之后,才被开始用于记录和传播音乐家的表演。在1900-1960年之间,很多当时的音乐演奏,包括古典音乐、爵士乐等,被以单声道录音方式记录下来。其中又有一个音质的分水岭——1925年开始采用的电气录音,和1925年之前的“机械录音”(Acoustic Recording)。大致来说,电气录音技术大大提升了录音的质量,而机械录音时代的东西,对现代人来说,音质是很难接受的,频响太窄,丢失的信息太多、底噪很大。所以,对大多数爱好者来说,最主要关注的历史录音,应该出自1925-1960年间。

 

这些半个多世纪前甚至近一个世纪前的音乐演奏,对现在的乐迷来说,为什么能有吸引力呢?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据我的接触和了解,在资深乐迷里,喜欢历史录音、对历史录音有兴趣、至少不因为音质问题而排斥历史录音的,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甚至有少数的资深乐迷,对历史录音有着近乎狂热而执著的爱好。我自己作为一个对音质有一定讲究的发烧友兼乐迷,对历史录音(包括古典、爵士)也是深有兴趣的,购买历史录音唱片的历史也已有二十余年。

 

我在耳机俱乐部论坛开了一个投票贴,有兴趣的可去投下自己的一票,并看看其他乐迷和烧友的想法。http://bbs.headphoneclub.com/thread-192862-1-1.html

 

爱乐者对历史录音的兴趣,大致有2个原因。第一,音乐演奏艺术,是一门演变中的艺术,不同的时期,主流的演奏风格、方式,是不同的。从现存的早期录音里,我们可以听到一些出生于19世纪、成长于19世纪的演奏家,他们差不多和舒曼、勃拉姆斯、李斯特、瓦格纳是同时代人,比贝多芬、舒伯特、萧邦也只晚了一两代;他们成长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他们的艺术观、演奏风格,是属于19世纪的,非常接近那个作曲大师云集的西方古典音乐黄金时代。从唱片中可以听出,他们的演奏风格,和当代的演奏家们,差异明显。从历史的观点看,他们的演奏,更“纯正”、更接近于19世纪的音乐原貌,更接近于19世纪大师们的音乐作品,在当时的演奏情况。因此,他们的演奏录音,也就成了独特的历史文献,记录和保留了“在当时音乐是如何演奏的”这样一份历史画面。对于乐迷来说,这是一种独特的欣赏价值。

 

举例来说,曾向贝多芬本人学习钢琴的著名钢琴教育家车尔尼,教出了李斯特、莱舍蒂茨基两位划时代的人物。李斯特、莱舍后来都成为19世纪下半叶最有成就的钢琴教育家,桃李满门,他们的弟子们,几乎可以说统治了钢琴演奏界,很多也留下了录音。从传承上讲,这些钢琴家都是贝多芬的“直系传人”,而且和贝多芬的“间隔”只有半个世纪到一个世纪。而今天的钢琴家们,和贝多芬的间隔要将近2个世纪了。如果硬要推断说,和贝多芬间隔2个世纪的人,对贝多芬的理解和传承,要比离贝多芬只有半个世纪间隔的人,更为深入、准确,那恐怕也是有些勉强的。

 

对于一些19世纪末、甚至活到了20世纪的作曲家来说,比如勃拉姆斯、瓦格纳、布鲁克纳、马勒、西贝柳斯等人,他们的作品,有一些早期的“历史录音”,更是与作曲家本人非常“近”的。有些演奏家和作曲家是朋友、有些演奏家得到过作曲家本人的认可、有些有着明确的传承关系。更不用说20世纪上半叶的有些作曲家本人也是技术能力出色的演奏家和指挥家,他们对自己作品的演绎,无疑是具有特殊价值的。EMI出过一个名为Composers in Person的唱片系列,就是这种情况。比较著名的例子还有RCA在1992年出版的一套“拉赫玛尼诺夫演奏拉赫玛尼诺夫”、EMI出版的“埃尔加指挥埃尔加”等。

 

爱乐者喜欢历史录音的第二个主要原因,也是很有说服力的——20世纪是所谓“演奏家的世纪”。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出现职业的演奏家,即自己很少搞创作,专职演绎别人作品的人。到20世纪,这种趋势变得非常明显,古典音乐的演奏和指挥,成为一种独立的专业和艺术,而不象19世纪,音乐家们往往首先是自己作曲,然后主要演奏自己的作品(甚至只演奏自己的作品),而不会把主要精力放在钻研如何演奏别人的作品上。

 

古典音乐演奏艺术,很快发展到顶峰,时间大约就在20世纪的上半叶和中期。无论是钢琴演奏、小提琴演奏、大提琴演奏、乐队演奏技术,还是乐队指挥艺术,在这个时期都达到了有史以来的巅峰水准。20世纪下半叶之后,古典音乐逐渐式微,听众减少,而爵士乐、流行音乐等发展迅速,使得职业音乐人才大为分流。越来越多音乐人才投身于古典之外的音乐门类,造成一个不可避免的后果,就是古典音乐演奏人才逐渐凋零。可以说古典音乐的黄金时期已过。

 

如果认同“古典音乐演奏艺术的高峰已过”这样一个判断,那么,就等于认同,最好的古典音乐演奏,大多已保留在过去的“历史录音”之中。我相信很多热爱历史录音的古典爱好者,会觉得“今不如昔”,或者,至少会认同“过去的历史录音演奏,和当代的古典音乐演奏,存在审美上的差异”。不管是支持“今不如昔”,还是认为前辈大师的演奏和今日的演奏有审美上的不同,都能从中得出“历史录音有独特价值”的结论。

 

从现实来看,也不难发觉,“历史录音考古挖掘”,在近十几年来,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历史演奏,被唱片公司从档案库、资料库、从电台的档案、从私人收藏、从积满灰尘的地窖里挖掘出来,被数码化,出版为CD。标着Unreleased、Unpublished、Unissued之类印记的历史录音出版,数不胜数。特别发达的是现场录音这一块,简直是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几乎可以说,那些前辈大师们在各处的现场演出,但凡是当年留下了现场录音的,都先后被挖掘了出来,出版为CD。这些现场录音,原本没有出版唱片的意图,大多数只是电台的存档资料、乐队自行录制的资料、私人的纪念,但由于现在有欣赏方面的需求,都被商业化出版了。有些比较大的系列,比如BBCL系列(大师们在英国的现场)、Brilliant从俄罗斯电台搞来的俄罗斯演奏家系列、新近的West Hill Radio Archives系列,一出就是上百张,对乐迷来说,一方面是欣喜,另一方面,也会有“来不及听”的感慨!

 

数码时代的音乐爱好者,对几十年前、甚至近百年前的音质不好的历史录音感兴趣,说起来真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情。貌似有些反常,但分析下来也是情理之中。据我自己的观察,甚至可以说,资深的古典爱好者和唱片爱好者,对古典音乐艺术涉猎较为深入的爱好者,大多数对历史录音、现场录音,有一定的兴趣。虽然有音质方面的不如意,但那些古老录音的特殊音乐价值、欣赏价值,是可以令人接受音质方面妥协的。近十多年来历史录音唱片、特别是历史性现场录音唱片的品种之兴盛、挖掘面之广,从一个侧面见证了这一点。

 

 

 

附:刚写完此文,意外得知中唱公司把奥伊斯特拉赫1957年访华演出的现场档案录音整理为一套4CD出版。我早就知道当时的访华演出是有录音存档的,并且一直盼望这些录音有机会得以出版,现在终于看到了。这也是“历史录音考古挖掘”之风在国内乐界的一项成果。具体曲目见:http://www.ecrsc.com/prolist.asp?id=HCD-0955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