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耳机俱乐部小白
耳机俱乐部小白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4,994
  • 关注人气:6,11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店新理念(二)——素质问题和口味问题

(2012-01-12 14:06:54)
标签:

杂谈

音响

分类: 发烧理念

开宗明义,我觉得对HI-FI器材来说,有些因素是属于口味问题,有些因素是属于素质问题。这两点要分清。

属于口味问题的类型,不存在绝对“对错”,各人有各人的胃口,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发烧阶段和时期,口味也会变化。比较典型属于“口味问题”的,我举一些例子:

1)音色的冷-暖,有些人喜欢冷静些的基本音色,有些人喜欢如Grado耳机那种热情的基本音色,有些人喜欢类似铁三角那种很暖洋洋的音色。这里,我认为没有对错。同样,晶体管机容易声音偏冷静、胆机容易声音偏温暖,都属于口味问题。

2)低频量感的多少。有些人喜欢低频“多”一些。注意低频“多”不等于低频“好”。多,只是多一些而已。有些嫌低频量感多会轰头,不耐听,喜欢低频偏少一些。这些,都无对错。

3)整体声音的厚度。有些人喜欢浑厚型的声音甚至金字塔型的声音(中低频能量比较强),有些人喜欢偏薄一些的声音(中低频能量不突出)。当然,高中低三段的分布和平衡,有一个合理的限度,超出限度的话,都会造成偏差。但在这个合理的限度范围内,人的口味是存在明显差异的。所以既有喜欢森海HD650、老版AKG K701那样浑厚、醇厚型耳机的,也有喜欢拜亚DT880、德国大师450Pro、AKG K702那样清爽纤细型耳机的。我们不能说喜欢哪一个耳机是“错误”。

 

4)声音的所谓“粘滞感”。比较典型声音有粘滞感的器材,是纯甲类功放。人的耳朵是挺有意思的,音色太过干净直白、不带一点点粘滞感,往往会显得不大好听,而适度地带一些粘滞感和“回味”,很多人会觉得好听。这只能说是一种心理声学的现象。不过它既然是“人性”的一部分,就不能无视它。我的看法是,这是一个口味因素。有些人对纯甲类放大器推崇得不得了,但有些人更喜欢甲乙类,觉得纯甲类的声音太软、太粘。这里,无所谓对错。

还有一些因素,和重播音乐类型有关系。我举两个例子:

1)爵士乐、流行歌曲、古典室内乐,不需要太宽大的声场、太多的距离感。而古典交响则需要宽大、开阔的声场,需要一定的距离感。Grado耳机声场不大(特别是低端型号),但重播流行、爵士乐,反而有一种亲密的距离感和浓郁的氛围感。GS1000声场很大,但重播一些流行和爵士乐反而会觉得不合适,似乎是把流行乐队、爵士乐队搬到了大剧院的大舞台上,开阔之余,亲密感和氛围感反而弱了。

2)重播纯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要求声音尽量地柔和细腻,但非常柔和的声音,重播摇滚、一部分流行和爵士,并非福音。有些类型的音乐就需要一些硬边、刺激感、粗旷感,会表现得更对味。


属于素质问题的范畴,则一般应追求素质尽可能高的器材。如果同样风格的器材,不喜欢素质高的、却去喜欢素质低的,很可能说明听音观存在问题,或者系统存在搭配方面的问题。


哪些因素是属于“素质问题”的呢?我个人举例如下:

1)信息量。“信息量”这个词是比较含混的,它具体是由多项指标综合体现的,如频宽、弱音细节再现力、分离度等。信息量大的器材,能更完整地重播出前面环节的信息。按照我以前写过的一个“加法和减法的理论”(任何器材都会在播放时做一个加法和一个减法:加入它自己的声音特征、并减少一些信息的通过),信息量大的器材,意味着在这个重播环节里,减法做得少,遗漏的信息少。

器材不论是什么风格,信息量都是希望越大越好的。不过,有时候,在一套系统中,风格类似,但信息量小的那一件,反而听感会好一些,但这很可能是由于整套系统的搭配造成的。比如,音源素质比较弱,那么信息量很大的放大器和耳机(或喇叭),可能听感反而不如信息量小的放大器和耳机(或喇叭),因为信息量大的后端反而更清晰地暴露出音源的问题,而信息量小的后端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遮蔽音源的问题。撇开这个搭配是否合适的因素,一般情况下,不论何种风格的器材,我们都希望信息量越大越好。或者说,频宽越大越好、弱音细节的再现力越强越好,分离度越高越好。

经常可以遇到的情况是,同厂、同风格的器材,越高档的,信息量越大。

2)透明度。或者叫“纯净度”、“通透度”。其反义词是“蒙”、“模糊’、“隔纱”、“雾气”。我个人喜欢尽可能好的透明度。不论何种风格的器材,都希望透明度尽量高。换言之,同样风格的器材里,透明度高的,好于透明度低的。味道派的器材也是讲透明度的,同样,透明度越高,说明此器材的品质越好。既有很好听的味道,同时保持优秀透明度的机器,往往很“值钱”,而只有所谓“味道”而透明度不好、结像力不好的机器,就是我经常形容的“糨糊声”,一点不值钱。

 

如果有人告诉我,A和B两件风格类似的器材,A的声底更透明,B的声音蒙纱、有雾气,而他就喜欢B,我会怀疑他的听音观。

 

经常可以遇到的情况是,同厂、同风格的器材,越高档的,透明度越好。

3)结像结实。我觉得这也是一个素质性的因素。如果有人告诉我,A和B两件风格类似的器材,A的结像结实鲜明、B的结像散漫模糊,但他就喜欢B那种感觉,我会怀疑他的听音观。

经常可以遇到的情况是,同厂、同风格的器材,越高档的,结像越结实和鲜明。

 

4)声音的规模感。什么是“规模感”呢?这又是一个综合素质,是由声场、密度等几方面因素结合成的。大致来说,声场宽大、而且声场能被有效填满,不发空,才构成一个很好的规模感。越高档的器材,具有越大的规模感。规模感是非常“值钱”的,也就是说庞大的规模感,一般是很贵、高档的器材才会具有。如果是喇叭系统,需要大箱体、大口径单元,如果是耳机系统,需要大振膜单元(耳塞的声音规模感一般显著地差于头戴耳机)。当然,这样的喇叭和耳机,都需要很好的前端来服侍,所以是很烧钱的。

 

其实和现场真实的音乐表演相比,再好的HI-FI器材,在规模感上也是缩水的、妥协的。现场真声的规模感是最好的。不过,“规模感”仍构成衡量器材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具体哪些因素属于口味问题,哪些属于素质问题,仍是可能引起争议的,我所写的,是我的观点,差不多也是我衡量和评论器材时的依据。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