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耳机俱乐部小白
耳机俱乐部小白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407,331
  • 关注人气:6,11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店新试听(四):三对书架喇叭

(2011-12-20 16:36:04)
标签:

喇叭

it

分类: 放大器/音箱/线材的评论

新店2楼的喇叭听音间开张了。今天和朋友一起鉴赏和对比了3对书架喇叭,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些听感和个人想法。

哪3对喇叭呢?不好意思都是比较小众和冷门的东西,没有大众明星,但都档次不低,而且各具特色。见图。

 

新店新试听(四):三对书架喇叭

这是一号选手:意大利Capriccio Continuo(以下简称CC) Admonitor 311。配黑色的木质原配脚架,价格39800元,是3对喇叭里身价最高的一个。同时在图中可以看到今天试听的前端:瑞典Bladelius的Embla播放器(基础版)、Balder后级(200瓦输出功率)。用的线材不贵,包括QED喇叭线、欧亚德的信号线、台湾天乐的电源线等。音响架为日本TiGLON制品。

今天对比试听时,把喇叭都放在意大利木脚架上聆听,脚架的上台面铺了一块ABA避震板(最小尺寸的喇叭板)。在1楼的图中还可以看到,脚架的底下还垫了一块Sunshine的中号尺寸厚板。

 

新店新试听(四):三对书架喇叭

这是2号选手:芬兰Penaudio Charisma。我以前专门介绍过这对小喇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2a04300102drv7.html )。价格约3万元(含原配金属脚架)。

 

新店新试听(四):三对书架喇叭

3号选手:来自东洋的TiGLON书架喇叭TLS-100VS。这是TiGLON唯一的一对喇叭,也是设计师冲野先生自己的监听喇叭。今天很对不起冲野先生,因为没有把他的喇叭摆放在TiGLON的金属喇叭脚架上,而是也放在了意大利CC的脚架上。这是为了对比的一致性。

这对喇叭的价格约1.5万元。

 

新店新试听(四):三对书架喇叭

Capriccio Continuo(简称CC)这个牌子是非常冷门的,恐怕没几个人知道,我在接触这对喇叭之前,也不知道。其实这个厂家做的单元在圈内更有名一些,也被一些高档扬声器所使用。它就是意大利ATD,全称Audio Transducer Design。而Capriccio Continuo(CC)则是他家老板Joseph Szall用自己的单元制作成的喇叭产品的品牌。资深乐迷可能会知道这个词的意思:Capriccio在音乐中是“随想曲”的意思,continuo则相当于英文里的continuous,即“持续的”之意。连起来则是“持续着的随想曲”的意思。

ATD的喇叭单元是比较贵的。全手工制作,用在一些贵价的高档喇叭中。老资格烧友看到它还会想起老瑞宝喇叭(瑞士Ensemble)。确实,它和老瑞宝的喇叭用的是类似的单元工艺,再一个类似的高档单元,就是一些资深乐迷所熟知的Zellaton单元。

不过有意思的是ATD似乎不擅长做高音单元,所以它家的CC牌子的成品喇叭,都借用了别家的高音单元,与自家的手工制作Ariacell GTi低音单元配合。

 

这就是使用了所谓Ariacell GTi技术手工制作的CC喇叭上的低音单元。可以看到锥盆形的振膜表面有很奇特的涂层,乍一看上去象是脏东西的污渍,其实不是。
 
新店新试听(四):三对书架喇叭

CC的喇叭型号很少,走的是少而精的路线。老款是Admonitor和Admonitor Preference两款书架箱,后者是前者的高级版本,最近改款了,Admonitor改款为Admonitor 311,而高级版Preference尚未有新版问世。于是我这里试听的,就是Admonitor 311这对新款书架喇叭。可以看到它的木加工工艺还是很精致的,钢琴漆表面处理,包装里附送白色手套一副,配合同样黑色钢琴漆的原木弧线型脚架,摆在一起非常协调和美观。
 
这对Admonitor 311意大利书架喇叭的声音,简单说就是我个人非常喜欢!不过这是一种带个人色彩的喜欢、偏好,未必能广为推荐。但既然是我很喜欢的东西,还是多花些笔墨向大家形容一下,同时说明一下为什么我喜欢它。

最概括性地描述,这对喇叭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的高度通透、细腻、柔软、圆滑的声底。
 
一般谈到意大利的喇叭,比较典型的如Chario、Sonua Faber,一般人的首先印象是什么?肯定是“美化”。对的,意大利的喇叭,传统上都是美声、美化的风格,都和“监听”无关,是听味道、讲品味的。意大利喇叭最拿手的是听人声、小提琴、弦乐等,听那浓郁的音色、丝滑的质感。在这里,感性魅力远比声音的“技术感”“忠实度”更为重要。我相信没人买意大利喇叭是为了监听的,而是为了欣赏音乐、品味美声!

然而,味道型的器材,有一个重要的区分标志——透明度。如果是那种很浓郁、很温暖,但透明度不够的器材,就落在了味道派器材的下乘(我常用“糨糊声”形容此类)。上乘的味道派器材,必须、一定、绝对要有良好的透明度。这是我个人听音理念里很重要的一杆秤。

用这杆秤来衡量,CC喇叭完全合格,并且表现优良。它具有优良的透明度、纯净的声底,基本音色并不过暖、并不糨糊。
 
声底透明、纯净的喇叭,数不胜数,那CC喇叭有何特异呢?下面引出我喜欢CC喇叭的一个重要原因——柔软。它的声音是非常柔软的。可以说我听过的喇叭里,具有如此柔软声底的,很少。

什么是我所谓的“柔软声音”呢?声音到底是柔软好,还是刚硬、刚劲好呢?我觉得这里有很多的个人欣赏口味的因素。Hi-Fi器材的声音变化可能性是很多的,层次是无穷丰富的。柔软的、刚劲的器材,都可以是好器材,都可以是“名器”,都可以有很多粉丝。

我眼里所谓“柔软”的声音,经常是和细腻挂钩的。是一种声音柔软、灵活、极其细腻的特征。在耳机里,最典型的代表可能是Stax静电耳机,特别是经典的007(当然还有新出的009)。用它听人声也好、乐器也好,会觉得声音是没有硬边的、无比柔和的,质感非常细密、致密、没有任何的颗粒感、粗糙感、生涩感。仿佛手摸在一块上等的丝绸上,那样的柔软、顺滑、细腻的感觉。对应到声音里,就是我所谓的柔软、细腻的声音。这样的声音是非常吸引人的,至少是非常吸引一部分人,包括我在内。

CC喇叭的声音,在喇叭里,算是一流地柔软和细腻。
 
现场古典音乐,我听得很多,如果有人问我,现场的声音,到底算是软的、还是硬的?我肯定回答——软的。古典音乐现场的声音,是非常柔软顺滑的。

如果是现场的爵士乐、流行乐、摇滚,则会声音“硬”很多,并且带一些刺激感。可以说,古典音乐的现场,和爵士乐、流行、摇滚的现场,还是特性相差明显的。这也是一件器材很难很难同时表现好古典、爵士乐、摇滚乐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年纪的增长,我还是越来越倾向于那种柔软、细腻的声音。这也是CC声音能吸引我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我25岁时听到它,可能毫无感觉。那时我注重的、追求的东西,应该不在于此。
 
最后一点:圆滑,在这里也必须一提。CC的中高频音色非常圆滑,有一种丝绸般的质感和流畅感。用它欣赏人声、小提琴、大提琴,或者萨克斯管、小号等,事实上欣赏大多数自然发声的乐器(包含人声),它给出的顺滑、圆润的音色,都是很引人的。

肯定有人问了:这种圆滑感,到底真实吗?我觉得,不尽真实,但非常好听、非常迷人。要说真实,我过会要讲的Penaudio的小喇叭、TiGLON的小喇叭,都更“真实”一些。但CC出来的声音,对我来说具有一种直接的“感官愉悦性”,一种直接的吸引力。

说到这里,简单地概括一下,我认为CC是一对具有“贵气”的小喇叭。前不久不是有人在讨论什么是“贵气”吗?我觉得这对小喇叭的声音,在我听来,就具有明显的、而且有一定代表性的“贵气”。确实不易具体形容什么是贵气,但当我听到它歌唱起来时,就有一种感官愉悦感,当它播放很多录制良好的、自然乐器或人声表演的音乐时,听音室里似乎有一种“韵味”飘荡。就是这个东西。能感受的人,就能感受到它。(坦白说不是所有人能感受它。)
 
我觉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用CC小喇叭播放钢琴。特别有意思。钢琴中高频的音色浓郁、圆润、华贵,非常地 ........... 好听。除了“好听”这个朴素的词汇,我想不出怎么去描述。

CC喇叭播人声,口型并不过大、距离并不特别拉近,这也是我很欣赏的。经常有些“味道派喇叭”在表现人声时会把口型搞得很大、距离拉得很近,突出中频能量。但对我来说,已不吃这套。我喜欢的是细腻、柔和、泛音优美、口型适度凝聚、距离适中的人声。

CC的声音性格上略带阴柔(可以想象得到),耐听性很强,听感上不易吵耳,即使是有些吵的录音,经它播放,也往往显得更耐听一些。它的活生感也很好,音乐表情流畅、自然、适度地活跃,配合优良的通透感,出来的声音有一些日本HB1超级小喇叭的感觉。当然细腻度、鲜活感和HB1还是有一些距离,但我觉得差距不大,已颇为接近。
 
由于我被这对小喇叭所吸引,特地把它搬回了家,在家里再仔细听熟悉的唱片,进一步了解它的性格特色。

我觉得CC小喇叭的高频延伸未必怎么好,网络上也已有人提到它采用的高音单元并非很高档昂贵的制品,但作为一个整体,CC出来的中高音,音色浓郁、丝滑、同时保持着很好的通透感和纯净度,并没有一些意大利箱“浓郁但糨糊”的问题。我听过不少高频响应飚得更高、去得更尽的喇叭,但不常听到这样优美动听的中高频。

味道浓郁型喇叭身上常见的“肥厚”的问题,在CC喇叭身上丝毫没有。它的基本音色纯净而毫不肥厚,特别是并不突出中频的能量,并不使人声过于突前,这是我很欣赏的一点。

在音响平衡性方面,主要可挑剔的一点,要算是它的低频。它的低频是松软型的,有一定量感,但并不结实或特别有力。当然这是它整体风格的一个组成部分,喜欢的话就只能接受。
 
写到这里,有没有人意识到,CC喇叭的声音,有些类似于一副我个人很喜欢的耳机——同样来自意大利的MD1耳机。同样作为意大利人,我觉得Rudi和Joseph两位设计师还是搞出了声音审美观接近的产品——在保持良好通透度的基础上,玩出优美细腻柔滑耐听的声音。
 
象这样的产品,我觉得喜欢与否、适合与否,和欣赏者的口味是关系很大的。我能轻易地想象出,有些人会觉得MD1耳机也好、CC喇叭也好,声音都是垃圾。声音那么软调、没力度、没动态、低频不劲,等等。可以想出的罪状不少。但我还是必须指出一下,真实的现场声音,特别是现场的古典音乐,声音确实是很“软”的。声音软并不等同于“软弱无力”。只要音色柔软、结像鲜明、音乐表情鲜明,就是一种好的声音。

音色“优美”但透明度不好、肥厚,那是一种品质不高的“糨糊声”,但如果音色优美、顺滑、柔韧,同时保持着良好的透明度和平衡感,就是一种很好的美声。如果一定要说这是味精的话,也是高档味精。
 
CC这对喇叭,在适应的音乐类型上,和MD1耳机很象,都最适合“有修养的音乐”“高雅音乐”,而播不好一些比较暴力、强劲、粗野、需要刺激性的音乐。或者说,播这些音乐的话不够贴切。

它确实不算一对很全面的喇叭,但我又确实非常喜欢它。这对喇叭暂时介绍到这里。
 
 
下面再来说说芬兰的小喇叭Charisma吧。这对小喇叭的牌子叫Penaudio,是一个蛮小众的牌子,在国内恐怕都没有代理商,那主人是怎么知道它的呢?我问了问,原来是通过台湾音响杂志和论坛的介绍。在台湾Penaudio是有代理引进的,而且有一批用家,还获得了好评。于是主人在上海凑巧找到了一家有卖它的地方,试听后果断拿下。

这对喇叭配合金属脚架,真是典型的北欧风格。如果家居是IKEA买的,这对喇叭会和家居环境非常融合。
 
新店新试听(四):三对书架喇叭

这对小喇叭的基本音色,可以用“健康、中性、宽大”来形容。有些人可能依靠惯性思维,一看到北欧的喇叭,就认为是带一些清冷的北欧声,但事实上这对小喇叭的基本音色一点也不偏冷,甚至和意大利CC直接切换对比时,中频还显得温暖和略厚一些。比如对比聆听人声,我觉得CC人声更通透和润泽一些,而Charisma小喇叭的人声略更温暖和厚实。

此外,它声音的宽大感也是给我印象很好的,声场略靠后,不前突,撑出一个稳定、开阔、坚实的声舞台。
 
把美声型、优美润泽的CC,和Penaudio小喇叭进行A/B,我觉得若论“中性”两个字,或许还是后者更为中性一些。它的声音真是健康而质朴,虽然不象CC那么通透、圆滑、泛音优美,但我觉得当得起“质朴”两个字。

有一个小小问题:在我们试听的这套听音系统上,Penaudio小喇叭在中频上段显得有一点点吵。播放某些乐器时,会显得有些不耐听,比如摇滚乐里的电吉他,这种倾向表现得比较明显。听小提琴时也会觉得有一点点偏亮。而意大利CC喇叭,我前面特别提到了,声音非常耐听,不吵耳。我试听的各种乐器、各种类型音乐,它都没有表现出容易吵耳的地方。

Penaudio小喇叭的主人有他的应对方案——选择合适的喇叭线,可以很大程度上消除这一问题。在我这里它没有针对性地搭配喇叭线,我们只是用平价的英国QED喇叭线在听,所以Penaudio的中频上段会显得有一点点问题。
 
总的来说,我喜欢Penaudio Charisma小喇叭的中性、质朴、开阔,它的细腻度也是完全过关的。不过,若和意大利CC直接对比,那没有办法,我还是更倒向美声的CC。它更细腻、更通透、更鲜活、更耐听、更圆滑柔软,这些对我来说都是很喜欢的要素。当然,必须指出Penaudio小喇叭的优势也有,比如它的速度感比CC略快,另外音色的“中性度”更好。最后,当然,价格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CC的价格还是要比Penaudio贵出不少。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日本TiGLON这对小喇叭。这是TiGLON的设计师冲野先生唯一的喇叭,据说也是他调试和试听线材、垫材时所用的参考喇叭。喇叭的做工不错,四四方方,非常传统。
 
这对TiGLON日本小喇叭,我以前专门发过一个帖子,这里偷懒一下,摘抄自己以前的听感:

这对日本小喇叭在我这里听起来低频量感不多(尽管是倒相式设计),收得比较紧致,好处是低频几乎不会有发混的时刻,总是十分清晰和快速,不那么好的地方是低频欠宽厚。当然,对于一对书架式喇叭,在低频方面要求太多也是不现实的。不管怎么说,这不是一对立志打破小喇叭物理天限、试图和大喇叭竞争低频的小喇叭。

中高频的特点也是清晰、紧致而收敛,结像偏幼细,整体给人干净利落、性格偏内敛的感觉。它几乎永远没有“粗”“冲”“混”“吵”的时候,总是以一种宁缺毋滥的、沉静细致而内收的姿态表现音乐。如果是那种喜欢音色丰满、浑厚、热烈、动态火爆的烧友,可能不会对这对小喇叭有什么兴趣。但如果是喜欢细腻、内敛、沉静之声的烧友,则可能挺喜欢它的表现。

其他如细节解析、声场、高频泛音和延伸、流畅性等方面素质,这对小喇叭都有一万多元符合身价的表现。
 
TiGLON小喇叭的声音失真度很低,细腻度很好,音色非常中性,甚至可能比Penaudio小喇叭更接近“中性”,完全可以用来作为很好的监听喇叭。因此我理解了为什么冲野先生用它作为监听和参考,并且做出来的TiGLON线材和避震产品声音都那么中性。
 
不过,TiGLON小喇叭尽管音色非常中性,细腻度很好,失真度很低,音量开得很大也不会吵耳,但反复聆听,它的声音有一个问题,而且是蛮明显的问题 ...... 不得不说,这个问题的存在,是影响它的音乐表现力的。

在这里,我想借这个例子,说明一个问题:有些似乎很难和技术指标具体挂钩的“因素”,会影响器材的音乐表现力。
 
TiGLON小喇叭的问题是什么呢?它的声音缺少一些音乐表情的生动感、活生感、鲜活感,而显得有些“懒”和“慢”。其实这里的“慢”,并不是说它播放一首5分钟的曲子能拖长为5分半,或者它播放出的节奏真的是慢的,而是指它播放出来的声音,显得有些不起劲,提不起精神的感觉。音乐表情比较平板。从“技术”上看这对小喇叭的声音准确性似乎无可质疑,因此我难以把这种听感上的问题去和具体哪个技术指标挂钩。

切换回意大利的CC,则立刻音乐表情变得活生、丰富、敏锐,音乐演奏整体上有了活力,演奏家似乎有了精神。两对喇叭在细腻度、失真度上都相当,但在音乐表情和气氛这一点上,真是差别明显。我相信只要是对音乐有一点感觉的乐迷,都会明确地说出它们的这个差异点。

两种声音特点的差异,有点象一个面部表情比较少、比较平板的日本人,和一个面部表情丰富的美国人,给人的那种感觉。西方人说起亚洲人特别是日本人和韩国人时,经常说起的一个特点就是“面部表情少”。我觉得TiGLON喇叭就有这样的一个问题。
 
冲野先生认为这对喇叭的声音好听吗?我不知道。毕竟他不是喇叭设计的高手,主要是做线材和避震的,做这对喇叭用来监听还是很不错的,它对前端环节、线材、避震等的反应也都是敏锐的,这些我都试过。

我觉得这对小喇叭反映出的特点,还是日本人的音响审美观问题。日本人的音响器材,多数都声音偏素淡,少数追求“个性化声音”的,比如Accuphase、马兰士和铁三角,则往往太个性了,不够自然。这对TiGLON喇叭的问题可能也是太素淡所造成的。太素、淡的声音,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出现音乐表情不够活生、不够鲜明,音乐演绎显得懒、慢、平板甚至呆板的问题。这些特征目前似乎还很难去和某项具体的技术指标挂钩——我们都知道日本器材的技术指标往往都很高——但它是明确存在的!
 
TiGLON小喇叭的优点也是明显的——失真度很低,把音量开得很大,也不会失真,声音仍保持得很稳定和准确。用硬总的Krell后级也试过,它能发出非常大响度的声音而保持不失真。它音色的准确中正也是无可挑剔的,甚至我会说它是3对小喇叭里音色最“中性”的一个。

然而这些过硬的技术素质并不能保证它的音乐表现力最好。我觉得毫无疑问,三对喇叭里音乐表现力最好的,是意大利CC。其次是Penaudio,然后才是TiGLON。

这种“音乐表现力”有些人可能会说是个虚无缥缈的东西。我觉得绝对不是!它是确实存在的一项hi-fi器材的指标。喜欢音乐、懂得欣赏音乐的人,都不难感受,并说出不同器材在这方面的差异。

当然,最后我们要考虑到的一点是,TiGLON小喇叭的价格是最低的。日本器材的“性价比”在这里还是体现了出来。欧洲器材,真的就要贵一些。当然,它贵的不是“技术指标”,而是贵在音乐表现力,具体到意大利CC喇叭,是贵在它所具有的“贵气”的美声。
 
 
 
(暂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