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耳机俱乐部小白
耳机俱乐部小白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9,044
  • 关注人气:6,11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静电耳机或喇叭最好的情况下也只是以小众化形式存在

(2011-12-09 14:04:57)
分类: 发烧理念

近日里,一则漫步者收购日本Stax公司的新闻,引得国内耳机圈和发烧圈口水横飞、各种讨论横生。这里我再说一下我对静电耳机(以及静电喇叭)的一些看法。

 

首先我的个人观点,已经以帖子名称的方式写下来了。对的,我认为静电耳机也好,静电喇叭也好,它最好的情况也就是以一种Hi-Fi小众产品的形式存在着、存活着。对电子消费市场来说,Hi-Fi本来就是小众,而静电发声器材,是小众领域里的小众。发展?没有可能的。那么不是最好的情况呢?就是这种产品形式彻底消失掉。

 

事实上静电耳机是有过它比较辉煌的一段时间的。当然那是很早的时候了。当时德国拜亚、森海、美国Koss、日本Stax,好几家都做静电耳机。之后呢?除了Koss名义上还保留着一款ESP950(只偶尔做一批,不是常规产品),别家都不做了,Stax成了唯一仍做得比较起劲的厂家。去年听森海的一位高管人士说起森海德国总部还在开发一款顶级静电系统,但至今也没有问世。

 

不管是对静电耳机还是静电喇叭来说,要获得高质量的、结实饱满的低频,都不容易。由于静电发声振膜是非常薄和轻的,即使它的振动方式很理想,但很难以有力的方式推动空气,制造出结实饱满的低频,所以一般而言,静电耳机和静电喇叭的发声特点都是偏向中高频的,呈现一种轻盈透明但不够结实、不够饱满的风格。Stax的静电耳机要到007级别,在良好的耳放驱动下,才能出一个比较饱满的声音。下面的几档耳机,都是比较偏科的,虽然中高频很透明与细腻,但下盘比较薄弱,这样总体出来的声音就很有特点,和平时一般人听惯的动圈耳机完全不同。所以我2008年时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没有亲耳试听过静电耳机,勿盲目入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2a04300100a98w.html 写的就是这个道理。

 

当今仍在设计制造静电喇叭的厂家也是极少。美国的Martin Logan要算是其中代表性的一家,可算是喇叭圈子里的Stax。它也碰到静电振膜难以理想重现低频的问题,所以采用了一个妥协的方案——中高频用静电振膜,低频用传统的动圈单元。这么两截拼起来的声音,能比较理想地衔接起来吗?事实上,针对Martin Logan最大的质疑和批评就源自于此。单独听那些不包含低频成分、基本不需要低频单元工作的音乐,比如小提琴独奏、人声,Martin Logan的喇叭会非常美妙,但一旦音乐里出现了低频成分,低频单元开始制造动静了,再看好了,声音就怎么都有些怪,有些“两段拼起来”的感觉。这个问题Martin Logan搞了那么些年也解决不了。

 

我很多年前听过真正全频用静电振膜的喇叭,声音的透明度、精细度,真是很有Stax 007、009耳机的感觉,可惜的是低频还是薄弱,大动态的时候就显得有局限,不够逼真。英国Quad的静电喇叭也是比较有影响的,直到今天仍在制造静电屏风喇叭,我在音响展和烧友家里也反复听过几次。那对喇叭给我的感觉是:风格不怎么“静电”,简单说就是声音不够突出静电振膜细腻、通透的特色,那声音若说是动圈单元的喇叭放出来的,我也完全相信。静电耳机也好、静电喇叭也好,如果不够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听起来“不象静电”,那还有多大意义呢?我认为是要打折扣的。毕竟,能用动圈的话,我相信绝大多数人还是更愿意用动圈。比起静电来,动圈耳机或喇叭一般更为“皮实”一些。

 

很多耳机烧友也许不知道,Hifiman现在的HE系列平板耳机,最早的雏形就是静电耳机。当时做了一批,也在国内外销售过一些,为什么后来改了方向,变为“平板耳机”而不再坚持搞静电了呢?原因之一就是最早做的那批静电耳机,太容易出问题,而且声音不够一致,如果批量放开去做的话,售后要忙死了。产品制造的一致性和品控对静电耳机来说是个大问题。据我了解,意大利RudiStor先生的MD1耳机的最初设计,也是一个静电耳机,但为什么最终出来变成动圈呢?也是因为静电耳机太娇嫩,容易出问题。按照Rudi先生的讲法,静电耳机是个要轻拿轻放的东西,如果拿着它动得太快或太猛,它那几微米的振膜都有可能因为“兜风”而受到损伤或引起声音方面的问题。Stax静电耳机事实上也是有一个较高返修率的,包括Stax的静电耳放为什么有些是做成音量左右声道独立可调式的?就是因为考虑到一旦静电耳机出现偏音时,在偏音程度不大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耳放左右声道音量的平衡调整来补救。

 

其实从耳机里最贵的森海“大奥”、Stax 009的品质、Hifiman和RudiStor都首选考虑静电耳机这一形式,这些情况,足以看出,静电振膜确确实实是有它的特长的,在设计和制作水平很高的条件下,可以达到很顶级的声音品质。但是,当我们从理想世界回到现实世界中,特别是当我们考虑把它商业化生产的时候,必须面对的问题就是,第一,静电耳机要达到比较全面的声音品质,代价不菲,而且对驱动要求比较高。做一个静电耳机,成本可能还不算很高,但加上高档驱动装置(耳放)的话,成本怎么都难以降下来;其次,就是静电耳机比较娇嫩的问题,会在售后层面造成问题,如果厂家没有这方面的应付能力和准备,是难以推行静电耳机批量化制造和销售的。

 

漫步者在收购Stax的文件里提到,未来会开发中低价位的“便携式静电耳机产品”。这是一个比较新鲜的理念。之前有接触过Stax 001耳塞,那是一个比较小巧的入耳式耳塞,带一个小巧的驱动器。可以算是“便携式静电耳塞”。不过它声音方面最大的问题是——基本没有低频。不是低频差,而是几乎一点低频都没有。当然有些发烧友出于对它中高频通透感、柔顺度和细腻度的喜好,接受了这个缺陷,但假若我们把这样的产品去推向大众口味的市场,推向iPod的用户群体,想要在他们中间寻找知音,我觉得是很难的。

 

难以改变的事实是:1)静电耳机必然需要一个驱动器,没有能直插、直推的。不管什么便携式静电耳机,都需要拖一个耳放,才能连接到音源出声;2)除了个别顶级的大振膜静电耳机之外,小振膜的静电耳机,基本都是没有低频、呈现一种“偏科美”“残缺美”的东西。这样的东西烧友中会有一部分人欣赏,但大众电子消费市场是不会买账的。

 

只有在克服以上两个难点的前提下,才可能制造出成功的“便携式静电耳机产品”。我不够聪明,一时想不出什么克服难点的方案来。希望漫步者的设计师有更灵感的做法。

 

在我看来,不管是静电耳机还是静电喇叭,在电声技术发展到今日的世界上,都只能是小众化的存在。没有人故意在打压它、欺负它。它的处境,是它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我个人的看法是,它能够占有一个小众化的存在,而不是完全消亡,已经满不错了。若有谁希望“力挽狂澜”似地把静电发声再度发扬光大起来,恢复其活力、推广其应用,我觉得是不现实的事情。

 

 

附:我在耳机俱乐部论坛发起的一个关于漫步者收购Stax后产品前景预测的投票贴的结果(共有164人投票)

 

静电耳机或喇叭最好的情况下也只是以小众化形式存在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