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店新试听(三):德国Violectric V181耳放(对照V200)

(2011-12-02 17:18:38)
标签:

耳放

it

分类: 耳机/耳塞/耳放的评论
搬迁新店后,先后抽时间写了“新店新试听”的第一、第二两篇,介绍了TiGLON的避震脚钉和飞利浦即将推出的高档耳机L1。在这个第三篇里,我介绍一下德国Violectric V181耳机放大器,算是还一个债——不少网友在催促我系统地介绍一下德国Violectric的耳放产品。
 
Violectric是近几年逐渐初露头角的一家专业背景的德国公司,产品不多,主要就是一款解码器V800,和4款耳机放大器,从低到高是V90、V100、V181、V200。其中比较容易引起困惑的一点,或许是181和200这俩耳机放大器的定位和彼此关系。它们价格完全一致,机壳大小完全相同,从外部看,只是差在181多了一个4针的平衡耳机口,可以以平衡方式驱动一些耳机(如普通耳机需要改线)。
 
新店新试听(三):德国Violectric <wbr>V181耳放(对照V200)

新店新试听(三):德国Violectric <wbr>V181耳放(对照V200)

新店新试听(三):德国Violectric <wbr>V181耳放(对照V200)

那么,厂家做出181和200这两个不同的型号来,是什么含义呢?它们相同的价格下,到底哪个算是目前的“旗舰型号”呢?相同的机壳下面,是相同的电路吗?如果有线路差异,差异具体在哪里,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设计差异?作为消费者,又应该如何选择呢?不要急,这些问题我都会一一给出我的答案。
 
首先,让我们不看机器的内部,带着“根本不知道机器内部有无差异”的状态,仅仅靠耳朵听,去判断两台机器到底是否有差异,差异是否明显。注意聆听时两机用的是同样的电源线(2根双胞胎),信号线来回插拔,音源当然也是统一的——天龙2000AE作为转盘、Lavry DA11解码,平衡输出接到耳放。注意蓝色的平衡信号线是GAIA的。这根线仅卖700块,性价比真是相当好。

耳机放大器背后是有增益调整的,分5档,-12、-6、0、+6、+12。聆听时都设置在0分贝的默认中间状态。
 
新店新试听(三):德国Violectric <wbr>V181耳放(对照V200)

V181耳放很容易听出具有德国声的声底:平衡、音色端正。它的基本音色可以说是非常中性和中正的,既不象莱曼那么明显偏暖,也不象SPL那么偏于清冷。可以说这是一种端正、严谨的声音取向,和Violectric设计师的专业背景深有关系。我曾经和设计师沟通过,他说德国的音响圈子并不大,耳放和解码器设计师就那么几位,莱曼先生、SPL的设计师、Weiss的设计师,他都认识,甚至是认识多年的知交。至于对同事、知交作品的“评价”,在此就不便透露了,也和本文无关。

181耳放在听感上比较突出的特点,甚至可以说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它宽大而有些后退的声场。
 
181耳放在我接触过的耳放里,属于声场最宽大甚至有些“辽远”之感的。同时,在纵深的方向,声舞台距离较远,也就是音乐听起来离聆听者“远”一些。

远一些,有什么好处和坏处呢?我们知道,有些发烧友是追求“贴身感”的,比如喜欢人声很近,贴着鼻子要和你亲嘴似的,有些人喜欢这种感觉;但这样的声音也有问题,容易有些偏冲,结像太近的话会造成一种压迫感,不是太耐听,而且整个视野会偏小。所以也有些人喜欢结像远一些、退后一些,这样尽管音乐听起来远了一些,人声(或其他独奏乐器)没有了“亲嘴感”,但音乐会冷静、耐听一些,视野也会开阔一些。

总的来说,声舞台和结像的距离感,是一个双刃剑,要取决于欣赏者的口味和系统具体情况(和音源、耳机等其他环节也有关系)。

181耳放一个比较突出的特色,就是他较为辽远的声舞台,纵深方向上较远一些、后退一些的成像方式。这是一个客观陈述,至于这个特点代表“好”还是“不好”,取决于欣赏者的口味和系统的具体情况。
 
如果切换到V200耳放,就明显声舞台靠近了,人声、独奏乐器,听起来都会更近距离一些;注意这并不是说V200耳放是一个特别近距离成像的耳放,应该说他的声舞台距离感是比较正常的,但如果和181对比,切换马上聆听,立刻会感到,相对来说,200耳放的声舞台要靠近。

声舞台靠近的结果之一,是细节听得更清晰一些。这是很自然的,试想观众坐在后排和前排,哪个能听到舞台上更多的细节呢?不过,来回切换的话,我觉得事实上181耳放比起200来并不缺细节、并不少信息,只是因为结像较远的关系,“细节”不那么突出而已。181的整个声音呈现的方式是较为内敛、后退的,所以细节都在,只是呈现细节的方式,更为“阴柔”一些,不会去突出一些细部。而200耳放听起来更接近欣赏性的放大器产品,声舞台近一些,细节展现得充分而突出一些,包括主观上听起来会觉得更热情一些,而不像181,给人一种比较超然的感觉。
 
写到这里,大家应该可以知道了,181和200两个耳放,并不是声音很接近、难以区分的,而是非常容易区分开来的,特点差异明显。德国人做出这么两个同价位、声音特色不同的放大器,我觉得是饶有趣味的。要我说的话,我觉得181更“专业监听”一些,更注重表现出宽阔的声场,更象是用一种比较超然和冷静的态度在鉴赏音乐。而200则更象是一台欣赏型耳放,声音具有欣赏性放大器的一些特点,听感上也更有感染力一些。
 
从欣赏音乐的角度看,181和耳机的搭配是蛮有学问的。我觉得搭配得最好的,是一些声音偏醇厚类型的耳机,最常见的当然就是森海650、老版K701了。我觉得650搭配V181耳放,效果相当好——当然前提还是你喜欢181展现声音的方式,如果是“近场爱好者”“胆味爱好者”肯定是不会喜欢181的。

181耳放搭配歌德、铁三角一类“热情型耳机”“味道派耳机”,会有一些问题。举个例子,181驱动RS1耳机,顿觉歌德耳机传统的近距贴身感改变了,人声变远了一些(整个声舞台都后退),音色也不那么浓郁了。然而RS1耳机的中高频会变得更为内敛和耐听一些,如果以前有人嫌它的声音偏冲,容易发亮,那现在是不会冲和亮了。从耐听性上说,181耳放是非常好的,不管是驱动什么耳机,它内敛、后退一些、稍偏阴柔的音色都能非常有效地消除整个系统的“火气”和刺激性。
 
V181如果是用来驱动德国大师、拜亚动力等典型德国声的耳机,效果如何呢?

效果就是一流地清晰、冷静、开阔,但声舞台确实偏远了一些。聆听者是否需要这样开阔的视野、靠后排的座位,大家自己想。如果是喜欢热情、丰满、细节饱满突出一些的欣赏型效果,那要谨慎考虑了。包括拜亚新旗舰T1,在181耳放的驱动下,也是声场十分辽阔,但音色略显稀疏,不象V200驱动下那么饱满。

但V181驱动森海650、AKG老版K701的效果,我觉得还是很好的。这两副音色显得偏醇厚的耳机,在181放大器下发出平衡、中性、耐听、开阔的声音,是一种很得体而成熟的风格。
 
声音暂时听得告一段落,下面拆开机器来看看里面的差别把。181和200耳放都很好拆的,只需要内六角工具即可。前面板有4个螺丝,背后也有4个,都拆下后把前后面板稍微向外拉一下,主体的顶盖就能拿下来。
 
这是181耳放的内部。
 
新店新试听(三):德国Violectric <wbr>V181耳放(对照V200)

这是V200耳放的内部。大家注意看一下,很多地方(或者说“模块”)两者是一致的。
 
新店新试听(三):德国Violectric <wbr>V181耳放(对照V200)

大家注意一下,Violectric耳放的用家可能都需要把耳放开一下盖,不是为了看看内脏,而是因为它里面有些跳线是可以动一下,以取得更佳效果的。我觉得专业背景的设计者老喜欢设置这样的跳线,包括Lavry DA10, Benchmark DAC1, Apogee那美国三小强,也都是可以开盖动跳线的。

比如,靠近音量电位器的这个板子上,有2个跳线,写着AC/DC的,就建议把跳线改设置在DC位置,因为在出厂默认的AC位置上,机器会把12赫兹以下的低频切除掉(某些情况下可以保护耳机,但事实上无所谓)。设置为DC位置时,低频延伸会更好一些。如图。
 
新店新试听(三):德国Violectric <wbr>V181耳放(对照V200)

181和200两台耳放尽管粗看起来格局几乎是一样的,但细看的话差别还是有的。比如,电源部分,蓝色的Talema变压器貌似一样,其实型号不同,181用的是18伏输出的70044k,200则是22伏输出的70045k,也就是说两机放大线路的工作电压不同。此外,181用了4个BUF634,组成平衡放大器,而200则每声道用了8个晶体管。

当然,181耳放最醒目的标记,就是它面板上那个4针卡农头的平衡输出。也就是利用这个平衡输出口,我发现了它的一个妙用——驱动Hifiman HE500耳机。
 
HE500这个平板耳机,比起HE6来好推不不少。HE6和K1000一样,属于不是耳机放大器能推好的东西。尽管不少耳机放大器声称能推好它们,甚至专为它设计,但效果都一般,比起用优质功放驱动来,都有所不如。这俩耳机的潜质,就是需要在功率放大器上才能完满发挥和体现出来。

然而HE500耳机仍不算是一副非常容易推好的耳机。当然,用一些优质的“耳机放大器”,如Solo超线性、V200,已经可以把它推得不错,但当我把它的4针平衡输出接到V181放大器的平衡口时,我甚至觉得有必要改写之前对HE500的评价了。V181平衡口驱动下的HE500耳机,真是非常棒!

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什么呢?我浓缩起来,别的都简略掉,只说一点,但这一点对我是很有吸引力的——三维感。这个字眼,我以前在介绍用功放驱动HE6时也提到过。“三维感”是功放驱动HE6给我的一个深刻印象,也是V181驱动HE500耳机时给我的一个深刻印象。功放+HE6,或者V181+HE500,这两种配合,都可以营造出具有明确三维感的耳机声音。

什么是我所说的“三维感”?就是在声舞台上,歌手、乐器的结像,或者弦乐群奏的结像,是有立体感的。不光有宽度信息,更有清晰的深度信息;结像不仅有宽度方面的实体感,更有纵深方面的实体感。声舞台上的歌手、乐器,仿佛是浮突在空间中的,而不是嵌入在背景墙上的感觉。

应该说,耳机系统营造出来的声舞台和结像,大多数情况下是“嵌入在背景墙上的感觉”。一般结像能有浮雕般凸现的感觉已经可算是良好。比“浮雕感”更进一步的是什么呢?我就会把它形容为“三维感”。其实对于喇叭系统来说也是这样的,如果一个喇叭系统能制造出有清晰空间三维感的结像,每个发声的物体,歌手或者乐器,都好像悬浮在声舞台空气之中,各自有明确的三维立体感,而不是和背景粘连或彼此粘连,那么在这个方面说,肯定是优秀的水平了。

我不是说其他的耳机系统都完全没有这种“三维感”。搭配良好的耳机系统,也是可以具有鲜明结像的,但结像之间、结像和背景之间,往往略有些“粘连”,造成乐器的空间浮突感一般。包括弦乐群的齐奏,也往往是横向的一片,但缺乏深度方面的清晰感受。而V181驱动下的HE500,在这方面却是做得很好的,弦乐群明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一群”,而不是一片,如果录制良好,那么人声和乐器都具有清晰的空间讯息,结像浮突,很少粘连。在V181平衡驱动下,HE500本来不算很开阔的声场,也具有了更大一些的规模,声舞台上,声音的密度、线条、实体感,都有了一流的展现。应该说,很明确地,这个耳机在181平衡驱动下的素质,轻易地超越了森海650、K701、DT880等常见2千档次的动圈耳机,并且很明确地逼向所谓“顶级耳机”。
 
我个人很愿意把V181+HE500 这样一套耳机组合拿回家,用于日常欣赏音乐。从耳机系统的声音品质来说,完全足够了。

不过,有2个问题是需要注意的:第一,HE500耳机还是有些偏重。如果能轻巧一些,戴在头上轻松一些,就更完美了。第二,是声音方面的,这个组合唯一我觉得还未很满意的方面,是它的音色有些偏素,比如,主要听人声的话,会觉得它的人声稍欠韵味,中频饱满度弱些。假如是搭配PC音源,那对我来说就有些过分了,所以,需要给它搭配尽量饱满、热情的音源,在线材方面也可向这个方向调整。当然这是按我的个人口味来说。

最后,一个废话必须提醒:一定要是HE500用平衡口插在V181耳放。不要用普通6.3毫米耳机插头。V181耳放的增益设置一般在0分贝或-6分贝即可,尽量不要用+6分贝的大增益。Violectric耳放增益调得越小,声音越细腻柔和。
 
新店新试听(三):德国Violectric <wbr>V181耳放(对照V200)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