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张唱片看DECCA和PHILIPS的录音美学

标签:
deccaphilips录音 |
分类: 音乐及唱片 |
手头有两张唱片,方便我们可以通过比较聆听,来体会英国DECCA和荷兰PHILIPS两家公司的不同录音美学。当然,现在PHILIPS已经消失了,被DECCA“吞并”了,但资深乐迷都知道,PHILIPS留下的很多录音,堪称经典,是带给我们永久回忆和享受的源泉。


大家注意到了吗?2张唱片,都是英国著名的圣马丁室内乐队在玛里纳的指挥下演奏亨德尔的“水上音乐”。上面那张PHILIPS的录音为1979年录制于伦敦,下面那张DECCA的录音,以Argo商标发行,则是1971年录制于伦敦,都是模拟录音。DECCA的片子曲目上还多出了一组“焰火音乐”。我手头的两张CD都是所谓“头版”。
同一个乐队、同一个指挥,相差8年在同一个地方的录音,分别由PHILIPS和DECCA录制,很有意思吧?
同一个乐队、同一个指挥,相差8年在同一个地方的录音,分别由PHILIPS和DECCA录制,很有意思吧?
在巴洛克时期的名作中,亨德尔的“焰火音乐”和“水上音乐”一直是久演不衰的名作,我个人也一直十分喜爱。作品都是为英王写的,而且是为英王的娱乐用途所写的,论动机是有些“趋炎附势”的,但不那么美妙的动机并不影响作品本身的美妙。
说实话,作品的写作背景还有一个好处——欣赏的时候可以自我想象成当时的英国皇室,在泰晤士河的游船上玩乐,以悠扬的“水上音乐”助兴。这么一YY,便好像自己成了英国国王,呵呵。这是一篇有助于欣赏者YY的作品啊!
说实话,作品的写作背景还有一个好处——欣赏的时候可以自我想象成当时的英国皇室,在泰晤士河的游船上玩乐,以悠扬的“水上音乐”助兴。这么一YY,便好像自己成了英国国王,呵呵。这是一篇有助于欣赏者YY的作品啊!
两张CD的声音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体现了两家唱片公司各自的声音美学。
首先从声场方面看,DECCA的录音更具有宽大深阔的“厅堂感”,听者仿佛身处在一个宽度和深度都更大的、更大型的音乐厅空间,而PHILIPS录音则使得听者仿佛身处一个稍小些、特别是深度小些的中小型音乐厅。DECCA录音里乐队要离得更“远”一些,纵深感非常强,或者说听者仿佛坐在中后排聆听,而PHILIPS录音里乐队要靠得近一些,不突出纵深感,听者仿佛坐在更靠舞台一些的前排座位。
哪个合适呢?我自己认为就这部作品而言,就这支乐队而言,PHILIPS的处理我更认同一些。毕竟这是中小编制的音乐,不是大型交响,没必要给我们大型厅堂的感觉。PHILIPS录音制造出的那种中小音乐厅的感觉,我认为要更贴切一些。
首先从声场方面看,DECCA的录音更具有宽大深阔的“厅堂感”,听者仿佛身处在一个宽度和深度都更大的、更大型的音乐厅空间,而PHILIPS录音则使得听者仿佛身处一个稍小些、特别是深度小些的中小型音乐厅。DECCA录音里乐队要离得更“远”一些,纵深感非常强,或者说听者仿佛坐在中后排聆听,而PHILIPS录音里乐队要靠得近一些,不突出纵深感,听者仿佛坐在更靠舞台一些的前排座位。
哪个合适呢?我自己认为就这部作品而言,就这支乐队而言,PHILIPS的处理我更认同一些。毕竟这是中小编制的音乐,不是大型交响,没必要给我们大型厅堂的感觉。PHILIPS录音制造出的那种中小音乐厅的感觉,我认为要更贴切一些。
两张CD呈现出的音色特征也是差异明确的——PHILIPS的弦乐音色更具温暖柔美之感,听起来顺滑、柔润、文雅,非常好听,DECCA的音色则要“中性”一些,比较透明和有层次感,同时较少温暖和丰满感,也就是说相对而言更直白和清澈一些。
哪个“好听”呢?我觉得对大多数人来说,也许是PHILIPS的这个录音更符合一般意义上的“好听”二字。然而DECCA的声音也许更Hi-Fi一些,更突出解析、透彻、层次感这些所谓“Hi-Fi要素”。
那么哪个更贴近真实呢?这可不好说了。两个录音未必是在一个录音场所制作的(更有可能不是一个录音场地),而我们都知道,不同的音乐厅或录音室,具有不同的声学特征,也就是说同一支乐队在不同场地表演,在观众席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这两张唱片上听到的不同音色特征,既有两家公司不同录音处理的因素,也有不同录音场地的声学特征的差异因素。对于我们来说,是无法判断“哪个更接近真实”的。很有可能两个录音都是很真实的,我们听到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不同录音场地的声学特征的差异。当然,除了场地声学特征的因素,两家公司不同的录音器材、录音师的音响审美观(即录音师喜欢怎么样的声音),也是会影响最终唱片声音的。
哪个“好听”呢?我觉得对大多数人来说,也许是PHILIPS的这个录音更符合一般意义上的“好听”二字。然而DECCA的声音也许更Hi-Fi一些,更突出解析、透彻、层次感这些所谓“Hi-Fi要素”。
那么哪个更贴近真实呢?这可不好说了。两个录音未必是在一个录音场所制作的(更有可能不是一个录音场地),而我们都知道,不同的音乐厅或录音室,具有不同的声学特征,也就是说同一支乐队在不同场地表演,在观众席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这两张唱片上听到的不同音色特征,既有两家公司不同录音处理的因素,也有不同录音场地的声学特征的差异因素。对于我们来说,是无法判断“哪个更接近真实”的。很有可能两个录音都是很真实的,我们听到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不同录音场地的声学特征的差异。当然,除了场地声学特征的因素,两家公司不同的录音器材、录音师的音响审美观(即录音师喜欢怎么样的声音),也是会影响最终唱片声音的。
DECCA和PHILIPS这两家公司都录制和出品过大量的优秀录音乃至被发烧友追捧的“天碟”,我也是听着两家公司的CD发烧过来的。记得早期刚发烧的时候,我是更青睐DECCA录音的,原因很简单,DECCA的录音一般更强调HI-FI元素,声音更为Hi-Fi一些,表现在动态庞大、声场深阔、层次鲜明、解析与层次感好。为什么DECCA最出名的是其大编制交响、歌剧?就是因为这些音乐最有利于表现出它的录音风格的优势。特别是比如指挥大师索尔蒂那种个人风格,与DECCA的录音风格简直是“天作之合”——音色清澈直白、动态火暴、声场宽阔。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发烧资历的增加,我渐渐对PHILIPS的录音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好感。当然,我仍不认为PHILIPS的录音是完美的——这个世界上本无完美之物——比如某些大型的交响音乐,PHILIPS的录音版本往往显得过于内敛和柔美,动态强度和冲击力确实不如DECCA的录音,不过在表现中小编制的音乐方面,PHILIPS有着DECCA所缺的魅力。和PHILIPS的优秀室内乐及中小编制录音相比,DECCA往往就显得音色偏直白、不够丰满和柔美,听起来有些不够优雅动听。
有点象索尔蒂的指挥风格,起先我是很喜欢他的,但后来就觉得他的指挥偏直白了一些,缺乏回味和细腻丰富的表情。特别是一些感情比较丰富、复杂的乐段,由他来处理就显得干脆直白过分,没有很好地表现出音乐中复杂、委婉、曲折的表情。这个指挥家稍微有些“头脑简单”了,爽利是爽利了,流畅是流畅了,但一些复杂的感情,就没有能很细微地揭示出来。听听索尔蒂指挥瓦格纳还是可以的,但指挥勃拉姆斯、布鲁克纳、马勒,到后来我就渐渐不满意了。
DECCA的录音,优势是明确的——动态、声场、清晰度、层次感,都是一流,但就象索尔蒂的指挥一样,弱项就在于不够细腻、委婉。偏偏很多中小编制的音乐,是特别需要细腻、委婉的,这样的东西,DECCA的录音,一般就是素质绝无问题,但听感直白,不够动听。
PHILIPS的录音美学,简直象是和DECCA互补而生的——非常细腻、委婉、优雅、柔润的音色。最适合表现的,就是DECCA不那么擅长的中小编制音乐。所以资深乐迷都公认PHILIPS录制的室内乐是一绝。录制的I
Musici那种小编制室内乐队的演奏是一绝。当然,如果不怎么在意音乐的冲击力,那么PHILIPS录制的很多大型管弦音乐也是一流的,只是侧重柔美优雅,不象DECCA那么动态庞大、解析突出、具有HI-FI冲击力罢了。
回到本文谈到的两张CD,到底我更喜欢哪个录音呢?可能还是PHILIPS。毕竟,这是圣马丁室内乐队、这是亨德尔、这是“水上音乐”,是优雅的巴洛克音乐,PHILIPS录音师的处理还是更对路一些。DECCA的这个版本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版本,在声场纵深感方面有着更为立体的表现,然而整体判断的话,我对PHILIPS版本的处理方式还是更多一些认同和喜爱!
(备注:DECCA唱片的分享地址可在耳机俱乐部“音乐与唱片区”我的帖子里找到。)
(完)
前一篇:从“华沙协奏曲”说起
后一篇:一套波利尼的“实心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