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现象:发烧友再骂也没用
(2011-02-26 20:35:26)
标签:
发烧友耳机it |
分类: 发烧理念 |
偶尔的感想,写出来大家看过算数。
有些耳机,在发烧友人群中——我是说认真的、懂得辨别声音好坏、讲究音质的发烧友——评价不好,甚至一直被“骂”,但事实上它们仍是好卖的。
我信手举几个例子,都是我这里很直接反映出来的——铁三角ES7、ON3、拜亚T50P。我这里不做魔声耳机,但我相信假如做的话,也会归入此类——这些经常在发烧友论坛被“骂”的耳机,事实上都是能卖的,甚至很能卖,卖得很不错。
这说明什么呢?
有些耳机,在发烧友人群中——我是说认真的、懂得辨别声音好坏、讲究音质的发烧友——评价不好,甚至一直被“骂”,但事实上它们仍是好卖的。
我信手举几个例子,都是我这里很直接反映出来的——铁三角ES7、ON3、拜亚T50P。我这里不做魔声耳机,但我相信假如做的话,也会归入此类——这些经常在发烧友论坛被“骂”的耳机,事实上都是能卖的,甚至很能卖,卖得很不错。
这说明什么呢?
我觉得以这几个耳机为例,它们的声音在其价位都很好吗?如果是的话,也不会落得经常被发烧友数落了。但它们各自都是有鲜明卖点的——ES7的镜面设计、封闭式隔音效果、ON3的独有钢丝头带设计、T50P的德国制造、极其易推、良好隔音、便于携带
...... 这些都是他们的卖点。只要这些卖点存在,即使发烧友认为它们的音质在同价位产品中不算好,仍能卖,甚至很好卖!
这个世界是很丰富的,消费群体是分种类的,发烧友只是其中的一种而已。有些产品在耳机发烧友群体中很好卖,但不是耳机发烧友几乎不能卖,而有些产品在耳机发烧友的群体中不好卖,但仍有很多其他消费者愿意买。
一个耳机,只要有明确的卖点,就能卖。这个卖点可能是音质,也可能不是音质。如果卖点是音质,那么最有可能吸引耳机发烧友,但如果它的卖点不是音质,而是设计、功能、附加价值,那么可能吸引其他类型的消费群体。只要有明确的卖点,就能卖。最糟糕的事情,是缺乏明确的卖点,哪个方面都无法stand out。这是最难弄的事情。
这个世界是很丰富的,消费群体是分种类的,发烧友只是其中的一种而已。有些产品在耳机发烧友群体中很好卖,但不是耳机发烧友几乎不能卖,而有些产品在耳机发烧友的群体中不好卖,但仍有很多其他消费者愿意买。
一个耳机,只要有明确的卖点,就能卖。这个卖点可能是音质,也可能不是音质。如果卖点是音质,那么最有可能吸引耳机发烧友,但如果它的卖点不是音质,而是设计、功能、附加价值,那么可能吸引其他类型的消费群体。只要有明确的卖点,就能卖。最糟糕的事情,是缺乏明确的卖点,哪个方面都无法stand out。这是最难弄的事情。
近年来入耳式耳塞盛行,吸引了不少厂家进入,做出自己的入耳式耳塞产品。有些厂家和代理商拿他们的入耳式耳塞到我这里来看,或者问我能不能卖。可惜的是,我的回答都是“不行”。为什么不行?就是因为这些纷纷涌现的入耳式耳塞,几乎统统没有鲜明的卖点,只是“又一种入耳式耳塞”,是“又一个入耳式耳塞的牌子”。这怎么可能成功呢?怎么可能stand
out呢?不可能的。商家如愿意给予醒目的推荐位置,大力推荐一把,或许能卖一些,但不可能真正取得地位和知名度。
不论是从产品设计的角度,还是从商业的角度,我都觉得,一个耳机产品,是否具有鲜明的卖点,是最为重要的。如果它的卖点不能强烈到对某一种层次的消费者构成吸引力,就不会成功。
不论是从产品设计的角度,还是从商业的角度,我都觉得,一个耳机产品,是否具有鲜明的卖点,是最为重要的。如果它的卖点不能强烈到对某一种层次的消费者构成吸引力,就不会成功。
(完)
前一篇:一次超好录音效果的现场室内乐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