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耳机俱乐部小白
耳机俱乐部小白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9,044
  • 关注人气:6,11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请注意:升频不是升得越高一定越好的!

(2011-01-12 12:57:36)
标签:

升频

it

分类: 发烧理念

现在很多CD机和解码器带有升频功能(Upsampling),可以把CD碟或CD碟抓取的音轨(16比特/44100赫兹取样)在播放时靠插值算法升频到24比特/88200赫兹或96000赫兹,或者更高,比如24比特/176400赫兹或192000赫兹,然后再解码输出。升频到88200和176400是整数倍的升频,96000和192000则是非整数倍。这些都是靠芯片内设的算法来实现的。

 

要注意的是,升频并不是数字游戏,并不是数字越大越好,升频升得越高就一定越好的!这是一个很常见的认识误区,我想在此提醒一下大家。很多手头有带升频线路机器的人,往往喜欢设定在最高升频模式去听,以为这样音质最好,其实并不一定是如此的。

 

我最早有这个概念,是得自国外的一些专家。比较出名的是Dan Lavry先生。他是LAVRY解码器的设计者,之前则为APOGEE设计过解码器,在数码、解码器领域,是一个公认的高手、一流人物。他很明确地说过,升频到96K声音是最好的,再上去反而不好。他同时还主张数码录音根本无需用到192K那样夸张的取样频率,88.2K或96K已足够有余。另外一个持此说法的人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音响评论家。他在评论一部CD机时提到,升频到96K时的声音最好,比升频到192K反而更好。

 

后来我自己有了亲身的体验。主要是一些机器的升频模式是可调的,用户自己可以设置升频到96K还是192K。我注意到升频到192K的时候,声音虽然显得比较“精细”,结像很小,细节也似乎增加,但整体是得不偿失的——声音的活力、饱满度、动态都有所牺牲,总体上显得不自然,有“雕琢感”。就拿我最近1个月接触到的三部机器为例:德国Violectric V800解码器、韩国Stello DA100 Signature解码器、国产七彩虹播放器,在升频到192K的模式下,都反映出这个现象。

 

德国Violectric的工程师甚至在V800解码器上设置了一个“Best”最佳升频模式,在此模式下,机器会把原始信号升频至90K左右,厂家认为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这是一个声音最佳的升频频率。

 

所以我们可以了解到,在业内,从Dan Lavry到德国Violectric的设计者,确实有人并不认为192K是声音最佳的模式。实际听音效果最佳的升频点,或许就在90K-96K这样一个范围。并不是越高越好。

 

不过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各家厂、各个不同产品的升频线路和算法,都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升频线路之间是存在优劣、高下的。有些产品升频和不升频甚至差异很小,并不明显(如七彩虹播放器),有些则差异是非常鲜明的。我们绝不能说,某产品升频到96K,就一定比另一个未升频的解码器声音好。我也听过一些升频到192K的系统,声音确实做得非常好。但这只能说明这台机器的升频线路做得好而已。

 

最后总结一下我的意思就是:如果一台解码器、一台CD机的升频模式是可以用家自己选择的,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升频到最高频率就一定音质最好,不要不动脑子就设置到192K。建议用家自己仔细地对比一下96K和192K,对比一下升频和未升频的效果,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口味来定。

 

除了CD机和解码器内部的硬件升频外,现在还有一些PC-FI用的升频软件,有些是“事先处理”的,也就是在电脑上通过对44.1k原始WAV文件进行处理,生成一个大得多的“升频文件”,有些则是在播放时实时处理,如foobar里的resampler插件。这些不同的升频软件之间也是有高下之分的,效果并不相同,同样,我们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并不是升频升得越高、声音就一定越好的。除了牵涉到不同升频软件本身的优劣外,还有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是,用在PC-FI上的解码器,在处理高取样率的文件时,性能是并不相同的,有些解码器会表现得好些,有些则差些。有一种说法:处理高取样率的数码音频时,解码器的jitter性能更为重要,因为高取样率的音频播放,更容易受到jitter的影响。根据我自己的实际经验,这也许是有道理的,因为我确实碰到过这样的情况:高取样率的音轨,在某些PC+解码器的播放系统中,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