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了好耳机之后的一个现实问题: 初烧须知
(2009-11-27 16:01:52)
标签:
文化 |
分类: 发烧理念 |
最近频频遭遇一个现象,使我觉得有必要写一席废话(对老烧来说都是废话).
那就是: 买了好耳机,好耳塞之后,您必须同时跟上,用好的音源,听录制良好的音乐!
那就是: 买了好耳机,好耳塞之后,您必须同时跟上,用好的音源,听录制良好的音乐!
频频遭遇的现象是什么呢?
就是顾客,网友,首次买了一副较好的耳机或者耳塞,然后听了一阵,把耳机/耳塞寄回来给我,或拿到店里来找我,说耳机有问题,要我检查.
结果我检查下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当然顾客,网友也不是闲着没事干,而是确实在他们那里听出来是有问题,所以才来找我.
结果我检查下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当然顾客,网友也不是闲着没事干,而是确实在他们那里听出来是有问题,所以才来找我.
典型的是哪类问题呢? 是听出来声音有失真. 包括破音,失真,毛刺,高频吱吱声,等等.
然而到了我这里就发现耳机,耳塞是完好的,没有任何问题. 我只能说,是顾客那边的问题. 潜在的可能包括:
1) 听的音乐录制就有问题.
2) 录制没问题,但听的是压缩格式的音频文件,压缩出了问题.
3) 压缩也没问题,但是用电脑听的,或者不太好的MP3播放器听的,是这些播放器有问题.
然后,以前顾客用比较LOW-FI的耳机耳塞听,是没什么问题的,但买了较好的耳机耳塞,反而听出问题了.
然而到了我这里就发现耳机,耳塞是完好的,没有任何问题. 我只能说,是顾客那边的问题. 潜在的可能包括:
1) 听的音乐录制就有问题.
2) 录制没问题,但听的是压缩格式的音频文件,压缩出了问题.
3) 压缩也没问题,但是用电脑听的,或者不太好的MP3播放器听的,是这些播放器有问题.
然后,以前顾客用比较LOW-FI的耳机耳塞听,是没什么问题的,但买了较好的耳机耳塞,反而听出问题了.
还有一个经常遭遇的问题,就是"偏音疑惑症",症状是老怀疑自己的耳机是偏音的,然后左听右听,越听越怀疑,再叫身边的同学,朋友帮着听,听完了也一头雾水,因为有人说偏,有人说不偏.
大多数的偏音可以简单地用一张单声道唱片来鉴别. 没有单声道唱片的话就用收音机收听单声道节目(FM是可以调为单声道模式的).
只要收听单声道节目时,音乐是从你面前正中传来的,就OK.
用立体声的流行音乐CD来判断,虽然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的,但并不总是适用. 有些唱片录出来的人声不是在正中的,有些唱片里的人声会飘忽,这些都很容易加重"偏音疑惑症",使人愈加疑神疑鬼.
当然,单声道节目鉴别也并不是100%精确的. 有些耳机虽然整体左右音量是相同的,但左右两边的频响存在差异,比方左边的低频多一些,或者右边的高频少一些. 当然这个属于很精细的范畴了. 我遇到过专业搞音乐的,耳朵非常灵敏的顾客,居然很准确地鉴别出了一副耳机两边频响不一致的情况. 然后给他换到第3副耳机,他才觉得满意.
不过这样的情况比较少见,有这样鉴别力的顾客也是罕见的. 这点我非常清楚. 近4年以来,就接触到屈指可数的几位而已.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靠用单声道节目鉴别,就可以了.
用立体声的流行音乐CD来判断,虽然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的,但并不总是适用. 有些唱片录出来的人声不是在正中的,有些唱片里的人声会飘忽,这些都很容易加重"偏音疑惑症",使人愈加疑神疑鬼.
当然,单声道节目鉴别也并不是100%精确的. 有些耳机虽然整体左右音量是相同的,但左右两边的频响存在差异,比方左边的低频多一些,或者右边的高频少一些. 当然这个属于很精细的范畴了. 我遇到过专业搞音乐的,耳朵非常灵敏的顾客,居然很准确地鉴别出了一副耳机两边频响不一致的情况. 然后给他换到第3副耳机,他才觉得满意.
不过这样的情况比较少见,有这样鉴别力的顾客也是罕见的. 这点我非常清楚. 近4年以来,就接触到屈指可数的几位而已.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靠用单声道节目鉴别,就可以了.
下面还是说三个主要问题.
第一是录音. 确实市面上有着大量录音素质平平甚至低下的音乐. 包括很多很热门,很多人听的流行玩意,录制效果都很一般. 这样的东西,用音质很普通的,很大众化的器材放放,也没啥问题,但却是禁不起HI-FI重播器材挑剔的. 用我经常打的一个比方就是,买了大屏幕电视,就别看VCD了,起码看DVD吧,最好是看蓝光. 用好的耳机听那些录制低下的音乐,就跟用高清大屏幕电视看VCD差不多.
所以发烧友越烧,买的器材越高档,他对录音品质就越挑剔. 这是必然的事情. 既然开始烧了,买了较好的耳机耳塞了,就淘汰一些录音质量很差的东西吧,即使你喜欢那音乐.
市面上录音素质较好的音乐,集中在古典音乐,爵士乐里头. 当然也有不少"人声天碟",但请注意必须是真正的发烧友承认的"人声天碟"而不是唱片公司自封的. 我发觉现在很多国内唱片公司出的CD,封面上喜欢用大字标注"发烧天碟""示范级天碟""HI-END"等等. 但凡是我知道的真正的发烧天碟,封面上都不标注的. 简直可以写成一条规律:
凡是CD封面上标注着"发烧天碟"的,肯定就不是.
第一是录音. 确实市面上有着大量录音素质平平甚至低下的音乐. 包括很多很热门,很多人听的流行玩意,录制效果都很一般. 这样的东西,用音质很普通的,很大众化的器材放放,也没啥问题,但却是禁不起HI-FI重播器材挑剔的. 用我经常打的一个比方就是,买了大屏幕电视,就别看VCD了,起码看DVD吧,最好是看蓝光. 用好的耳机听那些录制低下的音乐,就跟用高清大屏幕电视看VCD差不多.
所以发烧友越烧,买的器材越高档,他对录音品质就越挑剔. 这是必然的事情. 既然开始烧了,买了较好的耳机耳塞了,就淘汰一些录音质量很差的东西吧,即使你喜欢那音乐.
市面上录音素质较好的音乐,集中在古典音乐,爵士乐里头. 当然也有不少"人声天碟",但请注意必须是真正的发烧友承认的"人声天碟"而不是唱片公司自封的. 我发觉现在很多国内唱片公司出的CD,封面上喜欢用大字标注"发烧天碟""示范级天碟""HI-END"等等. 但凡是我知道的真正的发烧天碟,封面上都不标注的.
第二个问题现在应该是越来越不重要了,那就是音频压缩的问题.
现在随着网速提高,存储密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人是听WAV或者无损压缩音频了,不再听有损压缩格式的东西.
但必须注意的是网上流传的很多流行音乐还是MP3格式的,而且压缩得较厉害,毕竟文件小便于流传嘛,不过由此带来的音质劣化也就比较厉害.
如果用好的耳机经常听这些东西,是一定会引起毛刺啊,失真啊,破音啊,那样的抱怨的.
所以,录音本身的素质之外,请注意听WAV格式文件或者无损压缩(APE,Flac,AppleLossLess等).
所以,录音本身的素质之外,请注意听WAV格式文件或者无损压缩(APE,Flac,AppleLossLess等).
最后一点,播放音源的问题. 这个请见: http://bbs.headphoneclub.com/thread-131030-1-1.html
当然,不是叫大家都去买高档CD机,高级解码器,但至少,如果你是在用笔记本电脑直推耳机的,就多注意吧,绝大多数的笔记本电脑是不灵的音源,音质不好. 什么破音,吱吱声,喳喳声,高音毛刺,都可以理解,对笔记本电脑来说属于"正常"(如果你用较好的耳机听). MP3播放器,输出功率也大多十分有限,如果你强迫拿它开大音量去对付一些较好的头戴式耳机,它是会失真的,这失真怎么反映出来呢?
就反映在耳机里,你听到的声音不正常了,出现破音了,或者有很明显的失真.
这时也先不要急着责怪耳机吧,先检讨一下自己的播放器.
所以综合起来说就是,当你发觉耳机里听到的声音不对头,有失真,破音,毛刺,等等,不要只顾着找耳机的问题,而应该先从源头找起. 耳机是一个终端播放设备,在整个系统里处于末端,系统里存在的一切问题,不管是哪个环节的,都会在它身上反映出来. 录音的问题,它会反映出来,音频压缩的劣化,它会反映出来,播放器的问题,它会反映出来,接线的问题,它会反映出来,耳放或声卡的问题,它也会反映出来.
当然,耳机本身确实存在问题,也是一个可能性,但只是诸多可能性之一.
当然,不是叫大家都去买高档CD机,高级解码器,但至少,如果你是在用笔记本电脑直推耳机的,就多注意吧,绝大多数的笔记本电脑是不灵的音源,音质不好. 什么破音,吱吱声,喳喳声,高音毛刺,都可以理解,对笔记本电脑来说属于"正常"(如果你用较好的耳机听).
所以综合起来说就是,当你发觉耳机里听到的声音不对头,有失真,破音,毛刺,等等,不要只顾着找耳机的问题,而应该先从源头找起. 耳机是一个终端播放设备,在整个系统里处于末端,系统里存在的一切问题,不管是哪个环节的,都会在它身上反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