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耳机俱乐部小白
耳机俱乐部小白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7,908
  • 关注人气:6,11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台表现优良的国产平价解码器: MDAC

(2009-11-17 19:49:17)
标签:

解码器

it

分类: 音源评论(CD/解码/播放器)
2008年4月份的时候,我写过这样一个帖子: 这是一个解码器的时代,而纯CD机(指只能播放CD片的机器)的时代将很快终止  http://bbs.headphoneclub.com/viewthread.php?tid=108258

确实,从安润店内的销售也可以明显看出,发烧友对解码器的兴趣和需求,是显著大于CD机的. 经常有网友通过论坛或博客询问我解码器的事情, 我注意到相当多的烧友预算只是一两千元,是不可能考虑美国三小强那类产品的.

所以我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新近听到的平价国内解码器产品.
 
这个解码器,价位1500元,所以对这个价格解码器感兴趣的,建议关注本贴,看下去了. 只对三小强及更高级别DAC感兴趣的,可以不看.

这个解码器是目前很流行的"解码器+耳机孔"的构造,也就是说能直推耳机. 我以前提到过的国内同类产品,有MAD-05,丽特DAC AM,何庆华COMPASS(指南针). 所以 ...... 大家稍后会看到我把它们做一些横向比较. 另外,这个解码器有一个特色是别的机器所无的,蛮有趣味,我也会一一提到.
 
这个解码器是一位技术派人士新近搞出来的,牌子大家肯定不知道,叫ARCE. 产品名字写在机器的顶上,叫MDAC. 这个先不管了, 技术派人士恐怕不善于给产品起名字,ARCE这个名字是什么含义我也不关心. 关心的是如何使用它,以及它的性能表现如何.

产品不大,大家可以把它和垫在下面的LAVRY DA10比一下. 四四方方的体形,从上往下看,顶盖是正方形的,宽度和DA10相近,深度要小一些. 做工非常不错,比起颇为山寨化的COMPASS要好,与丽特DAC-AM豪华版可以一比.
 
一台表现优良的国产平价解码器: <wbr>MDAC
 
这是它的背部图. 从左到右分别是电源线插座,RCA输出,耳机孔,光纤输入,同轴输入,USB输入. 上面翘着的天线是干吗的? 是无线接收. 什么无线接收? 大家可能有些意外: Blue Tooth!
 
评价这台MDAC的音质,是分几步来做的.

1.看它接常规CD机时,解码音质如何.

2.看它的耳放部分素质如何.

3.看它用USB界面接电脑时,音质表现如何.

4.看它独家的蓝牙无线连接音质如何.

先做第一,第二步. 我选的基准点是天龙DCD1500AE. 我认为这是一个正好合适的基准点. 具体做法是,把DCD1500AE用欧亚德同轴线连接到MDAC,然后经MDAC解码之后,模拟信号输出给SOLO耳放,用HD650监听. 与之做比较的,是直接把模拟信号接到SOLO+HD650. 这样做差不多就是比较DCD1500AE的解码部分,和MDAC之间的高下.
 
一台表现优良的国产平价解码器: <wbr>MDAC
 
下面我要写的结论,可能有些网友会觉得难以置信. 但我反复听过,对这个结论是负责任的.

天龙DCD1500AE作为转盘,同轴接入MDAC,经过MDAC解码后,出来的声音,比之DCD1500AE本身的输出,要音质稍好.

觉得惊讶吗? 一台1500元的解码,竟然能做到这样的水平. 老实说我第一次听到这个DAC时,很快就初步判断出了它的水平——8个字: 在此价位,非常出色.
 
天龙转盘出来的数字信号,MDAC解码后,比起天龙原机的模拟输出,好在哪里? 差异我可以描述如下:

MDAC全频的平衡度良好,声底比天龙原机输出要丰润度,密度增大.  高频比天龙原机柔和. 听一些流行歌曲时,如果高频成分偏多,MDAC比天龙原机的高频要柔和一些,"硬感"少一些,疲劳感也会减少. 天龙原机的模拟输出相比之下高频略微有些偏硬.

MDAC的低频要结实凝聚一些,相比之下天龙原机的低频略微散开一些.  

尽管两个声音不能说是档次的差异,但我个人还是觉得MDAC解码后,音质整体上比起天龙稍好.
 
其实,发现此机的音质如此之好后,我就开始觉得纳闷. 因为这是一台很奇怪的机器. 我前面上了它的背部图,大家看一下它的RCA端子,耳机孔,就会知道是非常普通的"电脑级"元件,不是发烧级的端子. 再加上蓝牙无线这种时髦的东西,整机给人的印象是: 这是一台电脑级的产品,并非HI-FI级制品.

然而它的内部用料,特别是几个关键点的选择,却是非常发烧的. 这是一台有些反常的解码器.
 
我顺便在这里科普一下吧,纠正一些烧友脑子里存在的关于解码器的误区.  

很多发烧友看解码器,就知道看"解码芯片". 关心这台解码器里用的什么解码芯片. 似乎解码芯片能决定一台解码器的素质似的. 还经常有些解码器在广告宣传里号称自己用了某某有名的解码芯片,用的解码芯片与某名机相同. 仿佛用了与名机相同的解码芯片,就能出与名机一样或相仿的声音似的.

大错特错.
一台解码器的素质水平,绝不是靠DA芯片单枪匹马所能决定的. 和许多因素有关联. 其中经常被发烧友所忽略的,是两个环节,而MDAC的作者偏偏非常清醒地知道这两个环节的重要性,在这两个环节上用了"重料". 所以才出了非常好的效果.

一个环节是数字接收. 另一个是晶振.
 
数字接收是解码器整个工作流程里的第一步,通常是由一个数字接收芯片,负责把从光纤,同轴等数字端口进来的数字信号进行"接收处理",并分离出时钟信号. 大家知道SPDIF界面的数字信号,是数据和时钟嵌在一起传输的,这个"二合一"式的信号,进入解码器后,首先就要分开,分成单独的数据,和时钟. 数字接收芯片就是干这个的.

这就决定了数字接收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大家知道数字信号多少就有jitter的,素质良好的数字接收芯片能有效地把jitter"过滤掉",并本身具有极低的jitter (数字接收芯片自身也会引入jitter的).  与常见的CS8414等数字接收芯片不同,价格仅一千多元的MDAC,却使用了美国TI的SRC4392优质数字接收芯片. 这使得它与同类型解码器相比,在数字接收这个环节上站高一头.  通俗地说就是: MDAC使用的数字接收芯片,根本不是它这个档次解码器所惯用的.
 
第二个环节当然就是晶振了. 它是解码器内部的基准时钟,是解码芯片工作时的时钟依据. MDAC内部没有用常见的国产晶振,而是用了Vectron的产品. 价格较贵,但性能确实良好.

解码芯片是Burr Brown PCM1792. 这是一个较新的芯片,也是比较常用的,但我前面说了,并不是说解码器用了这个解码芯片,就一定好声了. 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从供电,避震,电路的设计,数字接收,晶振,到模拟放大电路的设计,都会影响解码器最后的音质.
 
通观MDAC的线路,在数字接收和晶振这两个环节投入了重料,使用了这个级别产品本不可能用到的数字接收芯片和优质晶振. 这才是它好声的关键点.
 
如果说MDAC用在天龙CD转盘之后,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么下一步,把它用USB线缆接入我的笔记本电脑,效果也是令我吃了一惊的.

我的笔记本非常普通,播放界面是非常普通的Foobar,用的USB线也是普通的电脑级制品,但就是这样的情况下,MDAC仍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良好音质. 与我以前在笔记本上听过的其他USB解码相比,MDAC此时表现出了自然,低失真,柔和的声音.

当然,此时不能以太高的标准来要求它了,特别是不能和接天龙CD转盘得到的效果去比. 此时MDAC的低频要软了一些,结像松软一些,声场规模也不大. 但我吃惊的是此时MDAC的声音仍是很自然,柔和的,失真度很低,而且三段平衡. 简单说就是听着不累,透明度也可以,平衡性良好.   

我觉得,得到这样的效果,SRC4392应该有很大功劳. MDAC的USB接受芯片是PCM2707,这块芯片带数字输出,出来的数字信号仍进入SRC4392处理. 我觉得很可能是SRC4392的jitter过滤性能发挥了作用,使得USB连接下的音质达到了良好的低失真度,柔和听感,透明度.

下面要说到MDAC这个机器的主要缺点了. 我认为有一个大缺点,和一个小缺点. 大缺点是耳机输出部分素质平平(不过好过没有). 小缺点是,大家可能想不到吧,它的RCA输出是在音量控制之后的 ...... 不是固定电平的输出. 这是它和丽特DAC AM的两个共同点之一(另一个是,耳机口都设在背后).
 
正是这个"大缺点",我前面聆听比较时,一直坚持是用MDAC输出到SOLO耳放推HD650听. 如果直接用MDAC背后的耳机口听 ...... 那属于商家特卖——打折不少.
MDAC的音量控制旋钮是步进式的,手感不错,大约调整到下午2点左右的时候,大致相当于CD机的2V输出电平(根据耳放上得到的听感).

所以如果你用MDAC直推耳机欣赏音乐,方便是很方便,但此时你听到的并不是MDAC的完整素质和实力.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要为方便性付出代价. 外接一部更好的放大器,你才能完整领略它的素质. 这是我个人的建议. 即使是NOVO耳放,已可全面地超出MDAC的机内耳放,所以如果不嫌麻烦的话,建议搭配使用.
 
一台表现优良的国产平价解码器: <wbr>MDAC
 
不过也别把MDAC的自带耳放想象得太烂. 我做过一个比较: 把MDAC通过同轴连接在天龙1500AE之后,然后播碟时,先后把HD650耳机插在天龙CD机的耳机孔上,和插在MDAC的耳机孔上. 结果是 ......

MDAC耳机孔出来的声音还是要明显优胜. 天龙CD机直推HD650低频更混,同时结像粗大空洞. 而插在MDAC上低频基本不混,而且结像要凝聚得多.

反正就1500元,你即使买个耳放,1500元可以买到啥好耳放呢? 干脆花来买个MDAC接在CD机后,用MDAC那有缺点的耳机孔直推,效果还是好于CD机直推呢.

其实有一点是很重要的,也要强调一下. MDAC接在天龙CD机之后,能出这样的良好效果,也是和天龙CD机本身转盘的良好素质分不开的. 数字源是一切之本啊. 如果是把MDAC接在低一级的CD机之后,效果就要差一些. 这是没有办法的. MDAC不是魔术家,可以把低档数字音源出来的信号"点石成金". 低档数字音源永远是低档数字音源,MDAC可以滤除一些jitter,使得声音自然一些,通透一些,柔和一些,凝聚一些,但有些东西是不可能根本改变的,比如声场规模,信息量,声音的密度感. 这都是没得提高的.

为实际测试MDAC的SRC数字芯片的"jitter过滤"性能,我做了一个实验,把店里那台先锋DVD机用光纤接入MDAC,比较由此得到的声音,和DVD本身模拟输出的声音. 看看MDAC能在多大程度上,能在哪些方面改善DVD机的声音.
 
先锋DVD直接模拟输出给SOLO耳放推HD650,是够悲惨的. 整个一"悲惨世界". 典型的低档CD音源的毛病,几乎占全了,就是个"范本": 声场狭小,声音涣散,没有凝聚力(一点都没有),音色不平衡,不平顺,毛刺感多.  播交响曲最有趣了,弦乐群的音色整个是满天飞舞,跟下雪似的,一点点凝聚力和结像力都没有. 播流行歌曲则低频"满溢"而轰头,演唱者口型不清,血盆大口,伴奏乐器没有清晰的结像.  
 
DVD用光纤线接入MDAC,用它解码之后,声音确实是出现了明显的正面变化. 一个是声场稍打开了一些,当然打开的幅度有限; 一个是声音的凝聚力和结像力得到了提高. 我觉得这里是提升最显著的地方. 原本满天飞舞,到处涣散的弦乐群,稍微凝结一些了,音色也顺滑了一些,毛刺感减少. 播放人声的话,会觉得原来找不着具体形体的"血盆大口"现在有点口型了,虽然还不是很清晰鲜明的口型,但至少不是没有口型了. 低频也凝聚力强了一些. 原先的低频是多而散开的,现在的低频收紧了一些.

"悲惨世界"被收拾得象样了些. 但它不可能点石成金的,不可能把"悲惨世界"一下子改造成"美丽新世界". 没有这样的事情. 哪怕是全世界最贵,最厉害的解码器,也做不到的. 数字前端就是一切的基础. 先锋DVD这种"悲惨世界"级的数字前端,怎么都成不了"美丽新世界"了.  稍微收拾得象样些,就是很好了.
 
必须指出一下的是,DVD作为音源,确实是普遍悲惨的. 普遍比电脑作为音源(播WAV文件)要悲惨. 象今天我做的试听里,笔记本电脑+MDAC,效果已完全可听,而先锋DVD机+MDAC,还是要差了不少. 其实这个现象很多老烧都知道的. 所以根本不要对普通的几百块,一千多块的DVD机有什么期望. 就是悲惨的. 当然有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高级DVD机,那个音质会好些.
 
下面我想触及一个有些敏感的问题: 我听过的几台国内生产的,大致同价位的(1500元-2300元),同类的,都是解码器+耳机口的机器,比较起来如何.  具体是Mini Audio MAD-05, 何庆华"指南针"(COMPASS),丽特DAC AM(豪华版),及这个MDAC.

注意我用了"解码器+耳机口"这个称呼,而不是"解码器耳放"或"解码器+耳放". 原因是这几台机器的耳放部分都是相对较薄弱的. 只能说它们附加了一个耳机口的功能,而不能说它们的耳放部分达到了怎么样的水准. 这点请谨记. 这四台机器里,何庆华的COMPASS和MAD-05可以单独作为耳放使用,但我都不建议这么用——耳放部分都是它们的薄弱环节.
 
分几个项目来横向比较吧.

首先看外表做工. 在这里我认为丽特DAC AM豪华版是最好的. 金属外壳很扎实,做工也较好,底部的四个倒锥型的钉脚底部粘有软性物质,算是这个价位机器里设计得很精良的. MAD-05小巧而精致,做工也非常好. MDAC虽然说不上漂亮,但做工也是扎实工整的. "指南针"的做工我必须指出相对最为"山寨",一看就是个人作坊的东西.  

从功能上说,四台机各有特点. MDAC的功能最丰富,它带有的无线蓝牙功能简直是独创,USB端口也是很实用的. "指南针"和MAD-05也带有USB功能,DAC AM是相对功能最少的,只有传统的同轴,光纤,AES/EBU. 但注意它是唯一带AES/EBU平衡数字输入的.  从这点看DAC AM是最"传统"的.  

指南针和MAD-05可以单独作为耳放使用. DAC AM和MDAC不能. 但如我前面所说,这个单独做耳放的意义十分有限.
 
功能说完,附带一个需要备注的地方: DAC-AM和MDAC这两台机器有一个共同点,RCA模拟输出都不是固定电平的,受音量旋钮的控制.  然而通过RCA输出到更好的耳放,可以得到绝对更佳的音质. 这个"电平可变的RCA输出",和随身听MP3从耳机口接出到耳放,还是两个概念的. LAVRY DA10和DA11也是输出电平可变的,但外接更好的耳放,完全可以得到更好音质(或者不同于本机输出的音色).

下面就要说一下四台机的声音了,相信发烧友会对这个比较感兴趣.
 
声音方面我想主要说MDAC,DAC AM,指南针这3台机器. MAD-05的主要卖点是小巧,便携,电池供电,也正由于这点,它的绝对音质和其他三个"大家伙"不是处于一个水平线上的. (你必须为体积,便携性付出音质的代价! 这个道理应该不难理解吧.)

三台机器里,我觉得DAC AM豪华版是一个比较独特的东西,而MDAC和指南针更类似一些.

DAC AM独特在哪里呢? 它的声音给人最深印象的地方,是它丰富的高频泛音. 低频相对来说偏少一些,不突出低频的量感. 不过也不要觉得它就是个很偏高频,不平衡的东西. 它的整体声音还是在"平衡"的范围里的(声音三段平衡有一个范围,不是一个"点"),只是略微倾向高频一些,高频的光彩感比较"醒目"一些.  也正因为这点,需要注意的是,当用它欣赏一些偏亮的,高频激励处理过的流行音乐唱片时,会觉得高频有些亮,耐听度下降.  听录制良好的音乐,古典音乐,就基本无此问题. 总体来说注重高频光泽感的烧友可以对DAC AM多加关注.
 
很可惜虽然我仔细听过COMPASS,而且也是在DCD1500AE上听的,但没有机会把它和MDAC做直接的A/B,根据听感记忆来比较,准确性未必很好.

但如果大家相信我的听感记忆的话,我觉得两台机器接在DCD1500AE后,出来的声音都会比DCD1500AE本身的输出"稍好",也就是好一些,但不是本质的提升.  "指南针"的特色仍是厚实圆润的中频.  就象DAC AM那光彩丰富的高频一样,"指南针"的厚实圆润的中频,已经到了比较突出,可以作为一台机器特色的程度.

MDAC全频倒没有这样鲜明的"特色",密度感,通透感,平衡感,柔和感,都做得很平均而不错. 从价位上看,MDAC的价格是1500元,而"指南针"应该超过2千元.  如果有机会再把MDAC和COMPASS凑在一起,应该能得出更可靠的结论.

COMPASS"指南针"作为一台该档次价位的解码耳放一体机,其山寨化的做工始终是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然解决这个问题付出的代价可能是售价更高. 这就需要何先生自己去权衡了.
 
 
最后,提一笔MDAC的蓝牙无线传输功能,这是颇有意思的. 我个人觉得它的实际用途,可能在于手机. 毕竟现在不少爱乐者已经用上了音乐手机,并在手机里装满了MP3音频. 当然笔记本电脑也都有蓝牙,但既然有USB连接,何必用蓝牙呢? 我必须指出一下,蓝牙传输的音质是不如USB线的.
 
我用自己的手机实际尝试过MDAC的蓝牙传输功能. 只须把MDAC的输入选择拨到Wireless档,按一下前面板正中的按钮,机器就开始发出识别信号,此时进入手机的蓝牙功能,搜索到这个识别信号,输入一个密码,就可以建立手机和MDAC解码器之间的连接. 当手机开始播放MP3,就可以把耳机插在MDAC上欣赏. 把手机移开,如果手机和MDAC之间无大的阻隔物,间距10米左右也有稳定的连接.
 
当然,这种"手机-FI"可能趣味性很好,而对发烧友来说,音质还不够令人满意. 就把这个蓝牙功能当成是附送的好了! 不管MDAC有没有蓝牙功能,在1500元的价位,它的音质表现都是非常好的.
 
最后,应网友要求,上一张MDAC的内部图.
 
一台表现优良的国产平价解码器: <wbr>MDAC
 
 
安润耳机旗舰店的MDAC链接: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3827864410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