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数据确实是一样的! 我的感想

(2009-07-28 16:59:43)
标签:

杂谈

分类: 发烧理念
关于wav文件的这个话题,讨论到现在,我觉得大家先暂时抛开主观性的"听感有无差异"不谈,先确定一些客观性的事实. 这些事实只要简单做些试验就可以确认,是不应该有什么疑义的,而且是非常客观的.

首先我想确认的一点是: 不管是一张碟放在电脑光驱里抓轨,还是放在低档的dvd机里播放,或者中档cd机,或者高档cd机,读出来的数据(Data)是一样的. 都保存为wav文件的话,虽然头尾会不一样,但中间的主体部分,数据是完全一致的.

我做了个简单试验如下. 把同一张碟: 1) 抓轨; 2) 用先锋dvd机播放(Sony D50数码方式录下wav); 3) 用CEC 3300R播放(D50录); 4) 用天龙DCD1500AE播放(D50录); 5) 用天龙DCD2000AE播放(D50录). 这样形成5种wav文件. 我用Beyond Compare软件进行二进制数据对比,发觉除了头尾部分不同之外,中间的主体部分数据,是完全一致的,我没有找到一个字节的差别. (Beyond Compare软件会自动寻找出两个文件里的相同之处,所以不用对齐,它会帮你把头部对齐显示出相同数据.)

上几张截图,一看便知. 这是天龙2000AE和抓轨文件的对比.
 
数据确实是一样的! <wbr>我的感想
 
这是CEC 3300R播放时录出来的文件数据,和先锋DVD机播放时的数据.
 
数据确实是一样的! <wbr>我的感想
 
这是Sax那个音轨用天龙1500AE, 2000AE两台cd机播放时录下的数据.
 
数据确实是一样的! <wbr>我的感想
 
这是Sax这个音轨用天龙2000AE和CEC 3300R播放时录下来的数据.
 
数据确实是一样的! <wbr>我的感想
 
这些截图可以上到大家看烦为止,所以不用再上了. 只要手头有一台数码录音机,都可以简单验证我的试验结果,确认这个结论. 由于我用的Sony D50这台数码录音机在工作时,是忠实地记录下了来自每台cd机,dvd机输出的数字信号,写入wav文件,所以这些wav文件应可被看为是每台cd机,dvd机在读cd碟时所读取到的数据(Data stream),是这些数据流"凝固而成"的. (应该指出一下,cd机播放时所输出的是一个数据流,是动态的东西,而被写入wav后成为静态的数据,两者是有区别的.)

而我们现在看到了,凝固后的wav文件,不管是来自电脑抓轨,来自一千块的dvd机,三千块的cd机,六千块的cd机还是一万多块的cd机,除了头尾不同外,数据主体就是一致的. 100%的一致.
 
 
有些什么感想? 我谈一谈我的几个想法.

首先是可以破除一个常见的,错误的观念. 一直有不少人认为,cd机是读碟不那么"精确"的机构,播放唱片的过程中会有漏读,误读,造成误码,数据丢失等等. 现在我们可以肯定一点,碟面上的数据,cd机,连廉价的dvd机,都一个字节都不漏地读了出来,读到的数据和电脑抓轨得到的数据,是100%一致的. 所以"cd机读碟不精确"的观念可以宣告完蛋了.
 
 
第二点想法是,我们必须,必须破除一个固定思维,认为声音和"数据"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 相同的数据,就必定得到相同的声音.

No!!! 这个固定思维,我们必须打破,坚决打破. 相同的数据,并不等于相同的声音. 在数码音频的领域里,一直就是如此的.

我们已经看到了廉价dvd机读到的碟面数据,和万元级cd机读到的数据,凝固下来后是完全一致的. 但难道有谁认为这台dvd机播放这张cd时,和万元级的天龙DCD2000AE,数字输出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两台机器只要使用同一个解码器(DAC)就会得到相同音质? 这个还需要我做盲听吗? 我确切地告诉大家,这台先锋dvd机我很熟悉,它接解码器工作时的声音,毫不夸张,是一泡大便.
 
所以,至此我们可以知道,cd碟面的那些坑道所记录的数据,那些0和1,确实被电脑光驱,以及dvd机,cd机(不管档次)精确无误地,1个字节都没有错误或遗漏地,读了出来! 这可谓了不起的成就 ...... 每一秒种内有16乘44100乘2(两个声道)= 1411200比特的数据量,cd机们竟然一个字节都不错地都读了出来,可喜可贺!
 
哦对了,怎么到现在还没人问我: D50录下来的这些来自dvd机,来自3300R,来自1500AE,来自2000AE播放过程凝固下来的wav文件,听感是否完全一致? 这个可是关键问题啊 ......
 
Okay既然没人问我听感,我就先按下不表. 反正听感是主观的东西,有些人信我说的,有些人不信. 我就继续往下说客观的东西.

客观的东西就是: 为什么数码音频的世界里,相同的数据,会出来不同的声音呢?

还是回到我们老生长谈,几乎嘴巴说出老茧的问题: Jitter. 在数码音频的领域内,jitter是一个无论如何绕不过去的,重大的,而且是最为重大的问题.

数据一个字节都不错,都保证全对,0和1一个都不拉下,一个都不搞错,只能保证数据正确,而音质? 不光是数据保证的,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是数据必须以jitter尽可能低的,极端稳定,极端平稳,且各部分高度同步的方式,形成Data stream(数据流). 在一个数码音频系统工作时,静态的Data只具有数据完整意义,并不具有高保真意义(音质可以要多差有多差). 要实现高保真,必须设法降低数据流的jitter,使得数据从被读取,传输,处理,到最后被解码为模拟信号,都保持在低jitter的状态. Jitter才是决定音质的东西.
 
当然,有人会说(这是一个非常普遍存在的想法),我可不可以不管数据流前面部分的jitter有多大,让它去大,让它去jitter,到了数据流进入解码芯片的前一瞬间设法把它处理好,搞定,去掉一切jitter,这样不就可以保证解码后的音质了吗?
 
理论上这个方案一点都没有问题. 只要你有办法在数据流进入解码程序的前一瞬间把它彻底搞定,搞得消灭一切jitter,把乱麻彻底整理得条分缕析,把乱烘烘的人流整理成天安门广场的阅兵式方阵,解码后的音质就是完美的. 不过,问题出在,这个"理论上毫无问题"的方案,实现起来效果并非理想. 当然,稍微有点生活工作经验的人都知道,这种事情太多了. 人们总是在构想一些"理想化"的方案,而一旦实施起来才发现效果不尽如人意.
 
这个话题化开来就变成又一个帖子了,先不太多说,只简单说一点: 很多事实已可证明,来自数据流前端造成的jitter,会一直把它的jitter特征顽固地传递下去,包括来自最前端转盘机构的jitter,数据流在传输过程中造成的jitter,等等. 这种前端的jitter你到后面固然可以通过缓存或异步转换的方式加以减轻(注意这是两个主要的方式),但无论如何无法彻底消除. 所以来自数据流前端的jitter,仍会一直传递下去,直至最后影响音质.

到目前为止人类想到的一些效果较好的方案,如缓存,异步转换,确实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减轻前面环节的jitter. 但仍不是全部! 设计得再好的解码器,接不同cd转盘,接不同电脑声卡,使用不同数码线传输时,最终获得的音质仍是不同的. 我们仍无法彻底剿除前端环节(cd转盘,接线等)的jitter对最终音质的影响. 所以,一个典型的错误认识,我要拎出来指出一下: 有些人喜欢说,前面环节的jitter根本无所谓,只有DAC部分时钟的精度才影响音质. 这是个典型的错误认识. Jitter问题是个高度复杂的,多源的问题,并非简单的问题,并非靠搞定DAC时钟的精度就可一举解决. 这个必须注意.
 
 
第三点想法,下面我不得不涉及主观听感的问题了. 因为这个想法是和听感联结的.

那就是,我知道我那台先锋dvd机的声音,是很烂的,它的数字输出质量,是很糟糕的. 我尝试过给它接美国三小强解码器,试图"挽救它",但它反而给我颜色看,出来无法忍受的音质. (所以不是说高级的解码器可以挽救低档cd,dvd机的.)

有趣的是,通过这台dvd机+D50录出来的wav音轨,音质却不算太糟糕,至少不象我想象中那么糟糕. 这又是为什么呢?
 
......
 
这个问题的具体探讨,且放在一边,因为有很多微观层面的具体技术细节,我们并不清楚. 不过我可以清楚地告诉大家: 同样用D50录制,前面用天龙DCD2000AE播放,和用先锋DVD机播放,分别录下来的两个WAV音轨,音质差异非常明显. 我做了两次ABX盲听以确认,一次做了10个回合,一次做了8个回合,一共18次盲听,居然一次也没有弄错. 我相信,这可以证明这两个WAV音轨之间的音质差异是明显的.
 
主观听感的区别是: DVD机录出来的那个音轨,声音更平淡,甚至有些乏味,而天龙DCD2000AE录出来的音轨声音要浓郁饱满不少.

下面贴一个ABX盲听的结果截图.
 
数据确实是一样的! <wbr>我的感想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