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的"老二"

标签:
sony耳机it |
分类: 耳机/耳塞/耳放的评论 |
先从上一辈儿说起. 那时候索尼耳机里的老大,老二,是这几个. R10, Qualia 010, CD3000. (图摄于2007年一次安润店耳机聚会)
这仨现在都歇了. 目前索尼耳机里的老大,是SA5000.
SA5000目前国内没有正式渠道引进. Sony China正式引入国内最高端的耳机,就是本文要介绍的"老二"SA3000.
这个耳机是全开放式的设计,阻抗较低,为70欧姆,这也是日系耳机的一贯传统. 它的技术参数中最引人注目的肯定是优异的高频响应.
高频延伸竟然可达10万赫兹. 明显这是一个适应SACD时代的产品.
耳机的耳罩材质较硬,但耳罩足够大到包住耳朵,所以实际佩带还是较为舒适的,正确佩带后,耳廓并未被压到.
实际很容易验证,SA3000确实是一副不难推响的耳机,即使是用MP3,比方iPod播放器,也不难把它推出一定的音量.
这也是目前耳机的一个趋势: 易推性. 耳机厂家们都很清楚,耳机越是好推,能被使用的范围越宽,购买者会越多. 所以即使妥协其他一些方面,也要尽量把耳机设计得好推,最好是MP3,声卡,都能推响.
在iPod驱动下,SA3000是否发出"恶声"呢? 尖锐刺耳? 不堪入耳? 并没有. 这是Sony产品设计的一个本事. 你可以自己去实验,iPod驱动下SA3000尽管不可能被喂饱,但并不出恶声.
这里有一点是要特别指出一下的: SA3000的高频响应确实做得极好,高频的泛音向上延伸极其充分,但它的能量分布是非常平均的,并未在人耳敏感的区域里加重,所以它的高频很少刺耳,也没有很多人担心的"齿音"问题. 是,它播流行录音的人声是有些齿音的,但它的齿音分布并非人耳最觉刺耳的那个频段,而要高得多(一万赫兹甚至更高),在这个高频段的齿音事实上已经不象6-8kHz的那个频段齿音那般尖锐和刺耳了.
这也是目前耳机的一个趋势: 易推性. 耳机厂家们都很清楚,耳机越是好推,能被使用的范围越宽,购买者会越多. 所以即使妥协其他一些方面,也要尽量把耳机设计得好推,最好是MP3,声卡,都能推响.
在iPod驱动下,SA3000是否发出"恶声"呢? 尖锐刺耳? 不堪入耳? 并没有. 这是Sony产品设计的一个本事. 你可以自己去实验,iPod驱动下SA3000尽管不可能被喂饱,但并不出恶声.
这里有一点是要特别指出一下的: SA3000的高频响应确实做得极好,高频的泛音向上延伸极其充分,但它的能量分布是非常平均的,并未在人耳敏感的区域里加重,所以它的高频很少刺耳,也没有很多人担心的"齿音"问题. 是,它播流行录音的人声是有些齿音的,但它的齿音分布并非人耳最觉刺耳的那个频段,而要高得多(一万赫兹甚至更高),在这个高频段的齿音事实上已经不象6-8kHz的那个频段齿音那般尖锐和刺耳了.
SA3000的音响平衡方式,明显是倾向高频的,在高频延伸极其突出的同时,低频,及中频的下段,是薄弱的,无论是欣赏男声,女声,大提琴,及一切较为低沉的声音,都显得底气不足,音色欠醇厚,往上飘,底盘不够扎实和沉稳.
这是它突出的一个特点.
所以假如你主要是欣赏男声的,喜欢那种沉稳,扎实的中低频,醇厚的中频,那千万要谨慎.
假如你是高频爱好者,就喜欢欣赏飘逸的高频,享受极高频的无尽延伸,可以特别关注一下SA3000这个耳机.
当然,无用我提醒,SA3000以其极其优异的高频延伸,在SACD机上使用,是格外适合且能发挥它优点的.
所以假如你主要是欣赏男声的,喜欢那种沉稳,扎实的中低频,醇厚的中频,那千万要谨慎.
假如你是高频爱好者,就喜欢欣赏飘逸的高频,享受极高频的无尽延伸,可以特别关注一下SA3000这个耳机.
当然,无用我提醒,SA3000以其极其优异的高频延伸,在SACD机上使用,是格外适合且能发挥它优点的.
严格说来,SA3000的音响平衡性,不能算非常良好.
大家知道,金字塔型的音响平衡方式,即底盘略宽大,沉稳,中低频密度扎实的声音,更容易做到健康和饱满.
SA3000却反其道而行之,是一种类似"空中楼阁"式的平衡方式. 当然,有针对的搭配,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所以我试听中首先给它找了一台价位适中,声音略偏厚,丰满的放大器: 意大利RudiStor NX03. 试听中的前端始终是Ultech UCD100做转盘 + Lavry DA11解码器.
所以我试听中首先给它找了一台价位适中,声音略偏厚,丰满的放大器: 意大利RudiStor NX03. 试听中的前端始终是Ultech UCD100做转盘 + Lavry DA11解码器.
试听中SA3000的高频延伸当然仍是没话讲,泛音延伸非常良好,而且高频段的平坦也给人印象深刻.
凭借着它完全开放的设计,和单元斜置的设计,声场非常开放,空间感延伸良好.
但实际试听中,除了中低频不够扎实和醇厚之外,我注意到的一个最显著的问题,是SA3000声音的"散".
对我来说,这是个较为严重的问题,甚至比它中低频的问题更大.
我举个例子. 听一支管弦乐队的演奏,各个声部的结像应该是清楚而有一定密度感的. 小提琴组,中提琴组,大提琴组,等等,在各自的位置应该有清楚的定位,还应该有良好的群感.
但SA3000表现出的各个声部的声音结像,是飘散开来的,无法凝聚成一个稳定的,有群感的结像. 感觉上就是小提琴组在左边飘散成一大片,大提琴组在右边飘散成一片. 没有凝聚而鲜明的结像.
至少,和其他同级别的耳机比,它的结像能力要明显差上一截.
结像在中间部位的独唱家/独奏乐器的结像稍好,但如果与其他同级别的耳机比,注意一下,它的中间结像能力,也是偏弱一些的. 中间部位的独唱者或独奏家的乐器,同样也结像略虚一些. 但中间还算好,一听大场面的,多声部的音乐,它两侧结像飘散发虚的问题,是颇为严重的.
对我来说,这是个较为严重的问题,甚至比它中低频的问题更大.
我举个例子. 听一支管弦乐队的演奏,各个声部的结像应该是清楚而有一定密度感的. 小提琴组,中提琴组,大提琴组,等等,在各自的位置应该有清楚的定位,还应该有良好的群感.
但SA3000表现出的各个声部的声音结像,是飘散开来的,无法凝聚成一个稳定的,有群感的结像. 感觉上就是小提琴组在左边飘散成一大片,大提琴组在右边飘散成一片.
结像在中间部位的独唱家/独奏乐器的结像稍好,但如果与其他同级别的耳机比,注意一下,它的中间结像能力,也是偏弱一些的. 中间部位的独唱者或独奏家的乐器,同样也结像略虚一些. 但中间还算好,一听大场面的,多声部的音乐,它两侧结像飘散发虚的问题,是颇为严重的.
把耳机放大器换成声音比NX03更为鲜明凝聚的Solo,有用吗? 能否改善这一情况? 于是我请出了英国Solo耳放.
前端不变.
Solo耳放上去,确实SA3000的结像要鲜明了一些,略凝聚了一些. 这是个正面的变化.
但如果使用Solo驱动SA3000,要靠线材调整一下,需要搭配音色柔润偏厚型的信号线.
我找了根英国Ecosse的老旗舰(以前SMERT的),接上去效果非常好,音色柔和油润,毫不偏亮,有一定的水分.
而如果搭配一味HI-Fi通透的线材,就会出现音色偏亮的问题.
说实话,虽然SA3000的高频是令人觉得惊艳的,但我本人不是高频狂,权衡下来还是觉得SA3000的平衡方式不够好,同时结像发散的问题,是我个人难以忍受的.
那是否耳放素质不够呢? 是否更高素质的放大器能纠正它的这个问题呢? 带着这个疑问和希冀,我把英国著名的EAR
HP4胆机耳放,一台价格2万多元人民币的高级耳放,接入了系统. 这是一台以驱动低阻耳机出色而著称的放大器.
HP4驱动下的SA3000,果然是效果平衡不少,密度也有所提高.
比起NX03,Solo来,HP4的音色有一种特殊的味道,如丝绸般柔滑,高频音色带着一种华丽感. 这种华丽感是NX03,
Solo都不具备的. 我倒认为这种柔滑,华丽的音色,是HP4和NX03,
Solo最显著的区别点.
那么此时的SA3000是否完全平衡,并且结像凝聚良好的呢? 我细听之下,还是不能这么认为.
此时的SA3000结像仍是略嫌涣散,发飘,做不到象同级别耳机比如HD600, K701, QP450, D2000等那么结实,扎实,结像历历在目. 这是很遗憾的一点.
也许有人要说,我的前端仍不够强大,没有用到三四万的音源,HP4也许也不算最高级,等等. 但那就没意思了.
为了一个两千多的耳机,还要怎么样呢?
如果SA3000一定要动用到三四万的CD系统,三四万的放大器才能结像完全不散,那也没多大实际意义可谈.
那么此时的SA3000是否完全平衡,并且结像凝聚良好的呢? 我细听之下,还是不能这么认为.
此时的SA3000结像仍是略嫌涣散,发飘,做不到象同级别耳机比如HD600, K701, QP450, D2000等那么结实,扎实,结像历历在目.
所以我最后的个人结论是,SA3000是一副很有特色的耳机,高频延伸出色,而且保持着平坦的延伸,并无令人不愉快的突起或刺耳. 当用在SACD系统上时,最能体现出它的这个优点.
但与此同时,SA3000的声音平衡方式,是很多人不喜欢的(包括我在内),因为它不是那种沉稳扎实的金字塔型的平衡,而是一种向上走的,发飘的,倾向高频而底盘不足的平衡方式. 如果你追求的是有密度的中低频,醇厚的人声,饱满的低频,那基本可以把这个耳机忽视掉了,除非你拥有或者有计划为它配置几万元的前端(大概不少于5万吧). 确实可以通过高素质的前端和针对性的线材把它的声音基本搞平衡,但那是很费事的,而且不改变一个事实: SA3000仍是一副平衡太倾向高频的耳机.
除去平衡方式之外,SA3000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结像不够鲜明和凝聚, 有一种发飘,发散的倾向. 当然你可以靠很高级的前端去改善它,但我认为它多少是有这个问题,难以彻底根治. 与同级别的几个耳机相比,它的结像能力实在是我不敢恭维的.
由于对我个人来说,Hi-Fi器材的结像能力是头等重要的因素之一(我专门写过一个帖子说这个问题),所以SA3000对我个人来说,只能列入"猎奇对象",而不可能成为用来欣赏音乐的工具.
但与此同时,SA3000的声音平衡方式,是很多人不喜欢的(包括我在内),因为它不是那种沉稳扎实的金字塔型的平衡,而是一种向上走的,发飘的,倾向高频而底盘不足的平衡方式. 如果你追求的是有密度的中低频,醇厚的人声,饱满的低频,那基本可以把这个耳机忽视掉了,除非你拥有或者有计划为它配置几万元的前端(大概不少于5万吧). 确实可以通过高素质的前端和针对性的线材把它的声音基本搞平衡,但那是很费事的,而且不改变一个事实: SA3000仍是一副平衡太倾向高频的耳机.
除去平衡方式之外,SA3000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结像不够鲜明和凝聚, 有一种发飘,发散的倾向. 当然你可以靠很高级的前端去改善它,但我认为它多少是有这个问题,难以彻底根治. 与同级别的几个耳机相比,它的结像能力实在是我不敢恭维的.
由于对我个人来说,Hi-Fi器材的结像能力是头等重要的因素之一(我专门写过一个帖子说这个问题),所以SA3000对我个人来说,只能列入"猎奇对象",而不可能成为用来欣赏音乐的工具.
最后,如果问我,索尼前一代的"老二"CD3000,和现在一代的"老二"SA3000,哪个更好?
我觉得,高频延伸特性固然是SA3000更好,它能一直飚到10万赫兹,而CD3000绝对做不到这点,但从回放音乐的能力,素质,表现力来说,CD3000无疑是更佳的.
很遗憾,高频特性和延伸能力固然重要,但并非顶顶重要. 索尼的SA3000固然有它突出的闪光点,但缺陷实在也很突出. 作为一个整体来说,确实还不如前代的经典CD3000.
很遗憾,高频特性和延伸能力固然重要,但并非顶顶重要. 索尼的SA3000固然有它突出的闪光点,但缺陷实在也很突出. 作为一个整体来说,确实还不如前代的经典CD3000.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