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未来的音频媒体
(2009-03-26 19:21:23)
标签:
it |
分类: 发烧理念 |
当一个新的技术出现,发展,逐渐成熟和商业化,在此过程中,一般只有少数人能清晰地判断形势,预测未来.
数码录音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是HI-FI历史上一件里程碑式的大事. 让我们看看1979年到1990年之间一些业内人士对此的看法和当时的"预测".
1979年,美国Stereophile杂志的创办人J. Gordon Holt说: "数码录音技术将带给我们超出机械式录音和模拟磁带录音的,更为保真的音质,它将为任何追求高保真音质的人所无法忽视."
1980年,音响评论家Peter Aczel说: "数码录音将是未来的浪潮,这已经成为被人们不经大脑思索而重复的'自然说法'.
与此同时,没有一个发烧器材评论者,录音制片人或音乐评论家认为当前数码录音的高频音域发声自然而令人享受."
1981年,英国Nimbus唱片公司的录音工程师Gerald Reynolds说: "我们的感觉是 ......
数码技术比起最佳的模拟技术来毫无重大优越之处. 但我们希望随着时间推移它有一天能."
1982年,SONY公司的Roger Lagadec说: "CD不会淘汰模拟唱盘 ...
两者会共存一个很长时间."
1982年,美国Stereophile杂志的J.Gordon Holt先生又说了:
"大多数要求高的听众一致认同,大多数用数码技术处理的模拟录音听起来肯定在某些地方有问题."
1982年,著名音响评论家John Atkinson说:
"就象盒式磁带没有取代LP一样,CD在近期未来不会取代模拟技术,而是会与之共存."
1983年SONY公司在一个广告里声称: "你看到的是最新的CD,未来的音乐媒体."
1983年,英国天朗公司的Steven N.
Harris先生(当时是马兰士英国分公司的产品经理)说道:"CD需要花十年时间才能取代LP."
1983年,著名的录音工程师Doug Sax说:"我比较关注地观察着CD的前所未有的推广热潮.
美国的音响杂志们保持着不太挑剔的传统,对CD的优点大加赞赏,因此在CD播放器还没上市之前就带来了一股市场需求."
1985年音乐评论家Edward Rothstein说:
"我还没有听到过哪怕一张CD,音质能与它的模拟录音版本相比."
1986年,Stereophile杂志的老先生J. Gordon Holt又发话了:
"每个电声重播方面的技术进步都曾被说成'音乐性不足','不够自然','违背上帝法则'等等. 最早的立体声录音也曾被如此鞭鞑.
我们是否能希望CD遭遇少一些的怀疑. 可不可以给CD一个28年的机会,让它证明自己? 因为我们给了LP这样28年的机会."
1988年,Stanley P. Lipshitz,音响工程学会的主席,如此断言:
"16比特的数码音频系统,只要有精确的AD和DA转换器,可以超越任何现存的模拟系统 ...... "
1989年Stereophile杂志的出版者Larry Archibald先生说: "我们正生活在二手LP唱片的黄金岁月
...... 不发烧的音乐爱好者们正以飞快的速度出掉手头的LP.
尽管这预示着LP作为一个零售商品的悲剧性毁灭下场,但对我们这些继续热爱LP的人来说,是一笔矿藏."
1990年,电影评论人David Denby说: "考虑音质的话,早期的CD也许是消费电子领域里最大的骗局."
1990,David Wilson,一名扬声器设计师兼录音师,说道: "整个唱片工业界非常成功地屠杀了模拟技术
......"
1990,瑞士高文公司的Michel Reverchon先生说道: "模拟已亡."
(高文公司自此不再生产任何模拟唱盘.)
1990美国TAS的编辑Michael Fremer说:
"除非人们穿着高尔夫球鞋踏过唱片,或者让熔岩灯在头上爆炸,否则的话胶木唱片始终音质优于CD."
名人名言们说完了. 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是HI-FI厂家,有的是HI-FI评论者,有的是音乐家,有的是录音工程师.
他们出于不同的目的,动机,观点,对数码音频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和预测.
大家思考一下,对数码音频技术 vs 模拟技术的这些不同观点,言论,有何感想呢?
今日的LP及LP播放系统,固然可以说作为一个消费产品已经死亡了(也就是说在大众消费场所里已经见不到),但作为一个小众的,贵族式的HI-FI和HI-END产品,它并未绝迹,而且活着的那些,都活得非常体面,非常有品位,非常高雅——都是活在中高档系统中,活在资深发烧友的家里.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这些人物当年所做的判断和预测,有些是错误的,有些是从商业上非常聪明的抉择,有些则慧眼独具,早就看到了问题的症结.
现在关于HI-FI的未来媒体,"音频文件"挟山雨欲来之势,正在夺人的眼球. 事实上我们也已可到一些端倪:
CD全球范围内的销量逐年下滑而且下滑之速越来越快;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屏弃CD,而用随身听,音频文件播放器或电脑来播放音频文件(特别是无损格式)欣赏音乐.
CD没有被一种新的旋转碟片形式所淘汰,而是很快就要被音频文件所淘汰. 这是难逃之局,我们都已可看得非常清楚.
CD没有被一种新的旋转碟片形式所淘汰,而是很快就要被音频文件所淘汰. 这是难逃之局,我们都已可看得非常清楚.
我大约从2000年开始就开始思索这么一个问题: CD在占据主流音乐媒体将近20年后,未来会被何种新媒体所取代?
当时很多人认为是SACD. SACD确实有着更高的技术规格,能重播出更佳的音质,但我从一开始就不看好SACD.
我曾经在<新民晚报>的音响音乐版写过一篇小文,指出SACD不可能成为CD的继承人.
CD的音质已经足够好,对99.9%的人来说是如此,一个仅仅音质更好的媒体是无法取代它,成为主流音乐媒体的.
我当时的想法是,取代CD的未来媒体可能是固态音频播放器之类的东西,即无须旋转机械机构就能播放的产品,体积比CD更小,存储密度更大.
几年过去了,现在我觉得形势已经非常明朗化了. 我当时的判断虽说方向大致正确,但精度不是最好.
现在可以有把握地说,未来取代CD碟片成为主流音乐媒体的,是音频文件,以及播放它需要用到的各类文件播放设备,包括闪存,硬盘式播放器,电脑等.
历史经常是会重复自己的.
LP代表着模拟电声技术的最佳媒体,而当年它是如何被CD所取代的,那么今天CD也将如何被音频文件播放方式所取代.
对此我不存在任何疑问.
几年之内(绝不超过10年,甚至5年内大局已定),我想我们就可以看到CD作为一种大众消费级的音频媒体的衰落和消亡. 当然,在中国市场,可能慢些,因为还有二级,三级城市和农村市场,但就国内的一级主要市场而言,我想我的预言不会落空.
几年之内(绝不超过10年,甚至5年内大局已定),我想我们就可以看到CD作为一种大众消费级的音频媒体的衰落和消亡. 当然,在中国市场,可能慢些,因为还有二级,三级城市和农村市场,但就国内的一级主要市场而言,我想我的预言不会落空.
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一点是: 不要被那些"音频文件播放音质最佳,音质优于CD播放器"等言论所轻易打动.
每一种新的,革命性的,取代旧事物的东西出现时,由于存在巨大的商业利益和机会,由于它有着巨大的平民市场,肯定会出现大量的,商业导向性的,不真实,夸大其辞的"宣传"出现.
就象前面我引用的那些宣称CD音质强于LP的言论一样,它们在某一段时间里会形成主流之势,特别是新媒体在商业上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主流观点肯定是"新强于旧"(指性能,即音质).
但尘埃落定后我们才能看到真相——真相是最好的LP系统在某些方面仍是CD系统无法企及的,仍是声音最自然的.
把我个人的观点总结在一段里,就是:
1) 音频文件播放形式将是取代CD碟片的新的主流大众音乐媒体. CD碟片及CD播放器将成为类似现在LP及LP系统那样的小众化玩物,发烧友玩具. 因此会继续有CD碟,CD压片厂,CD播放器这样的东西存在,但仅仅是服务于少数音响发烧友而已.
简单说就是CD片,CD播放器的未来,犹如今日的LP盘,LP播放系统.
2) 由于CD碟,CD播放器的小众化需求和它的定位,它的技术规格反而有可能会得到提高,比方,SACD或类似的,甚至更高的规格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规范(存在于小众圈子里). 这个情况类似于LP盘现在复刻的反而很多是180克的超重盘,技术规格和性能优于它当年首次出版的形式.
3) 最后,我个人认为,在数码音频领域内,CD碟片+CD播放器的形式,在一段时期内仍将是绝对音质最佳的形式,优于硬盘播放器+DAC的音频文件播放系统. 当然,差距不会很大,这点点差距应该也只有少数高烧友才会注重.
1) 音频文件播放形式将是取代CD碟片的新的主流大众音乐媒体. CD碟片及CD播放器将成为类似现在LP及LP系统那样的小众化玩物,发烧友玩具.
2) 由于CD碟,CD播放器的小众化需求和它的定位,它的技术规格反而有可能会得到提高,比方,SACD或类似的,甚至更高的规格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规范(存在于小众圈子里). 这个情况类似于LP盘现在复刻的反而很多是180克的超重盘,技术规格和性能优于它当年首次出版的形式.
3) 最后,我个人认为,在数码音频领域内,CD碟片+CD播放器的形式,在一段时期内仍将是绝对音质最佳的形式,优于硬盘播放器+DAC的音频文件播放系统. 当然,差距不会很大,这点点差距应该也只有少数高烧友才会注重.
(完)
后一篇:我眼中的"毒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