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版"是否值这么多钱? 兼评一张/一套海菲茨的名碟

标签:
海菲茨文化 |
分类: 音乐及唱片 |
很多发烧友都知道,现在一些早期出版的所谓"头版碟",是可以卖很贵的价格,非但比当年的原价高得多,比起现在新出的高价版CD也要贵出许多.
那么,为什么呢? 头版碟的贵,是合理的吗?
如果说就因为它是头版才贵,显然是不合理的. 头版CD也不过是一个塑料片而已,不是特殊材料制造的.
如果说是因为头版碟存世量较为稀少,那CD碟又不是收藏品!
有些人认为是因为头版CD的音质好,比后来的再版碟好. 这就牵涉到一个问题: 为什么? 大家知道技术是在进步的,特别是数码技术.
那有什么理由能解释,早期出版的头版碟,音质会超过后来的,新近的碟?
如果有人问我,我有没有听到过再版碟的音质好过原版碟的? 我老实回答: 有的.
我听过DG的一些录音,就是再版时运用了更好,更新的数码技术,结果反而比早期出版时效果要好.
但确实,头版碟的CD,在经常的情况下,是会在音质上有非常出色的表现. 这次来看看我手头的这张一代琴王海菲茨的名碟.
美国RCA
Victor公司拥有海菲茨到美国之后的绝大多数录音的版权,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CD的开始流行,RCA公司开始以CD的形式再版这些老录音,把它们进行数码化整理和出版.
这张编号为6778-2-RC的碟,就是RCA当时第一批整理出版海菲茨CD的一个专集. 这张碟叫Double
Concerto,即"双重协奏曲",收入了海菲茨大师的三个"双重协奏曲"的录音.
所谓"双重协奏曲",指的就是一首协奏曲作品里有两件主奏乐器. 比如一把小提琴+一把大提琴,或者一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或者两把小提琴.
这张碟上的三部作品,都是双重协奏曲这个形式里的著名作品: 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大提琴双重协奏曲; 莫扎特的小提琴,中提琴交响协奏曲;
巴赫的双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87年出版的碟是美国压片的. 见图.
接下来看这套碟. 这可是一套曾经震动整个乐坛的名碟. 这是1994年RCA
Victor公司出版的一套"海菲茨全集录音"(60CD)里的一辑: 协奏曲集(Concerto Collection).
一个大纸盒里是2套CD,共5张,收入了海菲茨的一些最为经典的协奏曲录音.
从唱片的说明里可以找到一些Re-mastering的信息,不难发现,这个专集里的数码化工作,就是87年"双重协奏曲"一碟里的同班人马,而且唱片说明里也有P1987的标注. 换言之,94年RCA出版大全集时,并没有拿出原始模拟母带来重新数码化,而是沿用了87年的那次数码化的成果. 是同一次Digital Transfer (模拟母带转数字).
碟也是在美国压制的. 从碟面情况看,压片工艺同样出色.
我认为87年版的CD,和94年海菲茨大全集里的那张,音质是存在细微差别的.
首先是声场感觉,这两个版本相差甚为明显: 87年版CD声场明显更为开阔,空间感更充分,而94年版则声场小一圈.
其次是小提琴的特点也稍有不同:
87版的琴音更为鲜明锐利,音色稍更浓郁一些,而94版的琴音则"文弱"一些,温文一些,不象老版那么刻画清晰而突出.
好很多? 不容易说. 音质的差别很细微,但存在,不过无法量化. 我不会说头版好百分之几这种话.
最后一首巴赫的双小提琴协奏曲,这个演绎却有些失衡了. 和海菲茨对拉小提琴的,是他的学生佛里德曼. 这位佛里德曼曾经有过一张炫技小品集是非常出名的"发烧碟",录音非常有味,老资格的发烧友大多知道. 但论琴技,他实在是平平,与海菲茨对拉小提琴,毫无悬念地被海菲茨搞得"相形见绌"了.
三个双重协奏曲的演绎里,巴赫这个就很遗憾了,是一个不对称的演绎,海菲茨太强,而佛里德曼不配. 即使你不太懂小提琴,不太熟悉海菲茨的风格,也应该可以分辨出两把独奏小提琴里,哪把是海菲茨的,哪把是佛里德曼的.
后记:
我注意到现在很多人炒作老版,头版CD,把那些85-95年间出品的老CD价格炒到两三百,甚至五六百块.
怎么看这个行为呢?
其实,当年这些老CD的价格固然以现在的眼光看很便宜,比方CBS当年只卖39元一张,后来涨到45元(再后来涨到65元); DECCA
ADRM系列当年只卖45块一张,DG的片子当年也只卖五六十元一张,PHILIPS的银线版当时也大约是这个价钱范围,但要记得,当年的工资也很低,不过每月三四百块而已,所以这些CD当年的售价,其实占工资比例已经够高的了.
相当于现在上千块一张CD了! ...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smilies/default/sweat.gif兼评一张/一套海菲茨的名碟" />
我有很多CD是九十年代初刚工作时买的,当时的CD(现在统统变成受炒作的"老版CD")价格虽低,但当时还是买不起的,要慢慢攒钱买.
记得有一次是大学四年级时学校组织献血,献完血拿到一百多块"卖血钱",当时就直奔延安路/陕西路的中图,换成了2张CD.
现在我看到那些老系列,老包装的老版CD,还是觉得很亲切!
这种体验和感受,恐怕是一些现在热中于玩PC-FI,根本不屑于CD碟的年轻发烧友们无法理解,共鸣的.
当然,确实很多老版CD的音质,比起后来的再版,现在的新版,是很有优势的.
从这个角度说,一些制作精美,音质上佳的老版CD,是值得追求和收藏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