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8月25日的消息说,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校服腐败案件取得新进展,当地教育系统3000多人被查出收取回扣。今年初,由新华社“新华调查”栏目播发稿件《红头文件“开道”,小小校服竟成腐败“唐僧肉”——湖北恩施州系统性校服腐败案件调查》,引发社会关注。经恩施州纪委最新调查,恩施州教育局学校后勤管理办公室成立恩施州学校后勤管理协会,将全州中小学后勤配送服务企业作为会员,并伙同这些企业垄断中小学校园市场谋利。此外,恩施州教育系统166个单位,包括校长、后勤部门负责人、班主任等在内的3009人存在收取回扣问题,回扣金额达223.01万元,涉及问题校服28.72万套。
对此相关事情而言,其实有关校服的诸多问题一直饱受诟病,除了校服腐败,还包括校服质量甚至安全问题,面料差、不禁穿也就罢了;校服价格过高也一直被广泛批评,很多家长认为,为了不给学生家庭造成过大的经济负担,校服除了质优还要价廉;再有“难看”也是校服被吐槽的一个焦点甚至成为笑点。但是在校服问题的所有问题中,最丑的就是校服腐败,或者说各种校服问题的根源,都和校服腐败脱不了干系。
换句话说,在这长期以来对于校服的制作生产,也大都是服装生产企业眼里的“香饽饽”,而且为了吃到这块肥肉,很多企业想尽办法,而在监管体制不明朗的情况下,通过回扣的利益链来垄断校服生意并不少见,由于校服采购历来都是教育部门说了算,于是教育部门很容易为了回扣和企业形成某种利益关系,而实际上回扣的钱还是来自于学生。即便是校服可以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有利于身份平等,特别是在目前贫富差距的现实背景下,统一穿着校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减少学生因家庭贫富差距产生的歧视与攀比现象。
另外就是对于在校服还可以规范学生言行,有助于改善学校安全状况和学习环境。比如美国长滩学区在实施校服政策后仅一年,校园犯罪率、打架事件都明显下降,这样的例子具有普遍性。或者相对于校服有制度有规范,就像湖北恩施这一次的校服系列腐败案,既是一个窝案,又是一个串案——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到后勤部门甚至到班主任,这么多环节不但没有起到监管的作用反而成为腐败的共谋——所有的环节都失效了,所有的环节都陷落了,那么制度再完善,标准再严格,也无济于事。
即便如此,诸如像在现实中很多校服采购“学校说了算”的局面,说明很多要求依旧没有落实,相关方面借此进行权力寻租的空间依然存在。而如此“理直气壮”地用红头文件来进行权力的变现,更是折射出权力的越界与“任性”。唯有把权力运行纳入法律的轨道中,把校服定制交给市场,让企业有机会平等参与竞争,教育部门切实负起监管责任而不是“越界”定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是祛除校服上的腐败的治本之举。
再从前面新闻中可以看出,像恩施州教育系统发生的系列腐败问题,并没有引起恩施州教育局党组成员、驻局纪检组组长闵立的重视。他履职不尽责、监督走过场,而且在当地群众向恩施州纪委反映来看的话,这驻教育局纪检组就是一种形同虚设了都。若是要遏制乃至禁绝校服腐败,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没有考虑,那就是学生和家长,他们是校服问题的直接承受者乃至受害者,所以天然地就是保障校服安全和杜绝校服腐败的保证人,故而他们应该成为校服政策的主要参与者和监管者。从校服的设计、面料到招标、价格等等等等。
其实对于校服的所有环节,都应该由学生和家长说了算,由家长委员会投票决定,让他们成为决策者,而让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企业仅仅作为决策的执行者。这个过程本身,不但要解决校服问题,而且对学生就是一次很好的主体意识教育。不仅是校服问题,不仅在教育领域,对于所有与权力和市场同时相关的商品,都应该尊重权利主体的地位和作用,让他们充分参与进来。
需要注意的地方,那就是对于校服的采购会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和学生家庭的作用,其款式需要征得家庭委员会同意。英国对校服的面料、剪裁都有较为严格的要求,不单单考虑价格。而家长们更关注的是校服款式所展现的学校内涵与精神。或者说,诸如在一个校服款式及价格的确定,常常需要提前三个月至半年进行招标采购,招标要求校服供应商不仅要物美价廉,而且设计方面每年都需要有所改进,由家长和教职员代表负责监督招标。诸如此类。
于2016年8月27日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