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影评|《大唐玄奘》:历史与神话交织的故事

(2016-05-05 08:12:00)
标签:

影视评论

电影大唐玄奘

杂谈

分类: 2016年

    据中国青年的消息说,传奇史诗电影《大唐玄奘》自4月29日上映后,不断获得观众和影评人的交口称赞,观众表示这是一部诚意满满的影片,值得“静心”一看。这部《大唐玄奘》延续了霍建起导演电影的艺术追求与唯美的艺术风格,以及他对真实氛围的细腻还原,一方面无限接近历史真实,另一方面又呈现出比画面更丰富的意蕴。该片无论是在制作层面上还是在艺术表现力层面上,都达到了中国电影一个新的水平。而另则就是在西游文化被不断改编、翻新乃至恶搞的今天。这部电影回到了起点——大唐贞观年间,玄奘法师不惧千辛万苦探寻佛法的故事。影片的荒漠、雪山、深山中踽踽独行的,是一位虔诚的佛子,也是我们每个人心中走向佛陀的信念和光明。

​    应该说,相对于由玄奘故事衍生的古典名著《西游记》,真实的玄奘取经的故事,无疑更值得敬佩。电影《大唐玄奘》以《大唐西域记》为参考,是最接近史实的还原。虽然人人都有信仰自由,但信仰佛教或者不信仰佛教的人看《大唐玄奘》都不违和,影片具有普世价值观,不仅展现了玄奘在一次次的困苦磨难中的奋起,也通过极具感染力的声画让观众感知到世界的广袤与内心的平静,动静结合,苦乐交加,本是最和谐的存在。

    然而在此前就有娱乐新闻报道说,​对于剧中蒲巴甲饰演的是西域僧人石磐陀,折服于玄奘西行求法的决心拜他为师,却又无法克服自己对未知的恐惧半途放弃。由于蒲巴甲此次饰演的石磐陀角色,其正是中国四大名著中《西游记》里面的孙悟空原型,但实石磐陀却并未像孙行者一样陪伴玄奘西行到底,此段事实与神话的不同也引来不少网友争议。有很多蒲巴甲饰演的石磐陀与黄晓明饰演的玄奘一同跋山涉水的画面,拍摄时候的辛苦可想而知,剧照中还有电影中未出现的两人大笑的画面,引发不少观众的好奇心。

    其实,对于了解孙悟空就知道他是中国著名的神话角色之一,出自四大名著之《西游记》。相传他由开天辟地以来的仙石孕育而生,因带领群猴进入水帘洞而成为众猴之王,号称为 "美猴王"。后来在西牛贺洲拜菩提祖师为师学艺,得名孙悟空,学会地煞七十二变、筋斗云等高超的法术。原本关于孙悟空的原型的争议,也是屡见不鲜的。最初,孙悟空的原型是以“猢狲”为“胡僧”的讹称。这种说法源于西域普遍信仰佛教,唐僧在西域碰到几个胡僧是不稀奇的。

    相对于中国老百姓向来有把一些名字喊转的习惯,把“胡僧”喊成“猢狲”。在中原人眼里,胡人体毛发达,基本上属于进化不完全类型,把他们看成猴子,即为“猢狲”。而且,胡人性格直爽,跟“悟空”也很象。综上所述,孙悟空原型为胡僧。研究学术,有时候不能钻书本,西游记作为市民话本小说,本身就是个通俗的东西。另则说法是源于唐代,即是由释悟空的俗家姓名叫车奉朝,公元751年随张光韬出使西域,因病在犍陀罗国出家,公元789年回到京师。释悟空较玄奘晚了40多年,但是他的出境地点也始自西安,回来时在西域从事翻译和传教活动多年,留下了许多事迹和传说。有学者认为,在“取经”故事漫长的流变过程中,人们逐渐将释悟空的名字与传说中陪同唐僧取经的“猴行者”的名字联系并捏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孙悟空”的艺术形象。​

    而对于电影《大唐玄奘》中的孙悟空原型石磐陀,是据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锦池在研究取经故事流变过程后得出结论,认为孙悟空的现实原型为《三藏法师传》所载玄奘西行最困难时所收胡人弟子石磐陀。理由是孙悟空之于唐僧和石磐陀之于玄奘,向导作用相类及解决危难作用相若;而且其行者身份相同并与师徒间微妙关系相似且石磐陀乃胡僧,胡僧与“猢狲”音近。在宗教思想指引下,这“唐僧取经,胡僧帮忙”易传为“唐僧取经,猢狲帮忙”,从而为玄奘取经故事的神魔化提供了契机。

    或者说,明代文学家吴承恩《西游记》成书至今以有很漫长的历史,其书中主角的争论至今仍然颇受争议。其中最可得到广大认可的是印度神猴为其原型的说法。其实这是一种曲解:孙悟空的原型是吴承恩本人,在当时的年代,社会之黑暗。作者以写书的形式发泄出来。其中孙悟空大闹天宫,自封齐天大圣为经典段落。其中就包含了作者吴承恩对当时社会某种现象的不满而抒发出的情绪。而孙悟空原型的争论,全部只是著书中其作家的理解和猜测。至今并没有确凿的证据。

    虽然孙悟空形象的雏形和印度史诗及民间故事中的神猴形象有些关联,但唐宋时期思想文化背景没能使其发生“质的飞跃”,而在《西游记》故事中惊世骇俗的内容所以会在元代呈现“井喷式”爆发,应当从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喇嘛教的输入,以及佛道两家论辩的背景中寻求解释。换句话说,这孙猴子和印度神猴脱不了干系,但它是曾经经过藏传佛教的“二次输入”,才以生动的形象活跃在读者中间的。等等等等。

    其实,对于《西游记》成书后,虽流传数百年,但普通读者对于其中人物故事的来源演变一直不甚了了,活像它本来就是“石头缝里蹦出来个孙猴子”一样。直到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开一代先河,“孙悟空”究竟是何方神圣,才作为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摆在桌面上。而鲁迅先生则认为,魏晋以来,佛教典籍的翻译渐多,所以印度的故事也在民间广泛流传,文人们喜欢其新颖奇异,于是这些故事慢慢变得中国化。具体到孙悟空的人物形象,鲁迅则认为应当来自中国民间传说,他举唐朝人李公佐小说中的怪兽--淮涡水神无支祁为证,认为孙悟空是由此演变而来的,从而认定孙悟空的原型来自中国本土。

    由此也有评论者认为,这部《大唐玄奘》还是一部还原真实西游,记录1300多年前,大唐高僧玄奘法师孤身远赴印度求取佛法的影片,没有神话但却在这部影片中受到各个年龄段观众的普遍喜爱和好评。也可以肯定的是一部“质朴中存真谛,平凡中现伟大”的影片,是一场闪烁人性光辉的旅程,是一段“一念执着”的人生。让玄奘法师带你走进历史的长河,感受信仰的力量,领略西行取经路上旖旎秀美的风光。诸如此类。

 

 

 

 

 

 

 

 

    于2016年5月5日记

影评|《大唐玄奘》:历史与神话交织的故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