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有微博曝出“权志龙不理女粉丝被助理推倒”的照片引热议。有人认为权志龙不顾粉丝安危,也有人认为粉丝被推倒时,权志龙已经继续往前走所以并没有看到。其实,这不禁让人感到对于“追星族”,人们应予一定的理解。若说痴迷地追捧明星偶像,争取与偶像面对面交流,就觉得拉近了与偶像的距离。虽然这仅仅是一种虚幻,但他们却能从中得到心理慰藉和莫大的满足。作为一种亚文化,追星历来备受争议。从“杨丽娟13年追星悲剧”到“追星被父亲砍死”,追星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问题。而这则新闻报道的女粉丝近身拍权志龙却被助理推倒,也被人们深感尊严扫地了都。
抑或,倘若通过透视狂热追星现象背后,其实是对国人所谓的“公共道德缺失”的表现么。而其实追星族希望能够与喜爱的演员近距离的接触本没错,可是也要分地点与场合。我们都知道火车站等地方属于公共场所,是一个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需要更为可靠的安全保障,大批粉丝的涌入不仅会影响旅客出行,更会对治安带来威胁,如若缺乏组织,很容易出现问题甚至引发安全事故。
但是,问题在于明星们也有他们的自由空间,也有自己的私人生活,若是因为粉丝无节制的追星扰乱了明星正常的工作生活,对他们的生活也会造成极大困扰。而若说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不过是将偶像作为了父母的代替品,让偶像来行使父母对自己的控制。其次,追星族现象是青年寻找认同榜样心理的一种折射。他们看到明星在台上五光十色的表演,看到他们出尽了风头,明星为公众提供了强有力的认同榜样。
换句话说,不管是歌星影星等,都会与公众的某些心理相契合,与之产生共鸣,才得到他们的喜爱。追星族的主体,他们的心理上需要一种榜样来加以效仿。毕竟像这追星出现心理偏差,表现在对明星的崇拜盲目狭隘,将明星等同于自己的私有物,不允许别人对其表示不满,且心理承受力极差,在自己的要求和欲望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往往会采取极端的言辞和行动。之前就有评论者认为,再试下的环境里面的社会与媒体要目光长远,正确引导。
或者说,在当前有的商家和媒体和明星经纪公司利用各种手段包装明星,以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媒体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版面去关注明星身边的琐事、八卦新闻,以博得大众最大的所谓“眼球效应”。而真正关注精神层面的文化信息、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求的正能量信息非常匮乏,从而对缺乏判断力的年轻人产生了误导。社会和媒体应在明星塑造上更加注重他们的道德品质,以及用明星所从事的公益活动等来倡导一种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将优秀明星身上的积极因素作为正确的导向传递给社会和年轻人,塑造青少年理性分析和判断认知能力。
也有研究者认为,崇拜名人会降低一个人的自信心,因为无止境地向往和追求超出自己生活现实的生活方式最终可能导致一个人产生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感觉,甚至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能力太差。还有些人会患上“名人崇拜综合征”,其症状是偶像崇拜完全令其难以自拔,就像酒鬼和瘾君子对酒精或毒品上瘾一般。有的“追星族”把偶像作为自己的精神依托,整日神情恍惚,生活在一种幻想世界中,导致心理失去平衡;有的“追星族”在公共场合围追堵截明星,以求得明星签名,或拼命拥挤狂呼,从而导致公共秩序混乱,造成人伤物毁。
然而,相对于“追星族”们一味追星迷星,以此寻求欢乐和精神寄托,转移或降低了学习兴趣,上课精神不集中,回家头一件事就是听唱片看电视,不认真学习和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不断下降,甚至出现厌学、弃学,导致学业的荒废。有些学生过分崇拜明星而患了追星“梦幻症”。而毕竟明星艺人他们有他们的生活,我们有我们的生活,他们的工作只是供大家工作之余娱乐放松、弥补精神空缺的。不管他们是否到来过、出现过、存在过,也不能改变你原有的生活,也不能改变社会的运转。在对明星的追求不该成为你精神的全部,明星的出现、闪耀、消逝,不能改变历史的车轮。诸如此类。
于2016年4月25日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