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新闻2月11的消息说,除夕、春节刚过去不久,对于辞旧迎新的鞭炮声犹在耳边,“年味变淡”的话题又引起了人们关注。其实,这样的感慨并不新鲜,早在前些年便出现了这种说法。对此,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在接受中国新闻网的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社会转折时期,出现一些“年味儿变淡”的现象或者一些年俗发生变化,是很正常的,“但这不等于‘年’的价值消失了”。古往今来,不少文章都勾勒出了旧日过年时的情境,令不少现代人向往:走亲访友的礼节、如何祭祀百神……甚至连吃喝都有讲究,比如初一的五辛盘与初七的七菜羹,等等等等。
只是,随着时间推移,一些春节期间古老的民俗在慢慢消失,在对于一些小年习俗形同虚设,“人日称重”无人在意……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叹,年味儿变淡了。这种看法似乎不无道理,但民俗专家段宝林并不认同。根据自己以前的调查结果,每逢过年,年货市场还是相当热闹的,而且不管离家多远,人们都要尽力返乡团圆,曾经去农村过年,像什么剪纸、社火、民间表演等各类活动,都办得非常热闹。
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年味儿是屋檐下挂着的那一块块金黄的腊肉,年味是那一幅幅火红喜庆的春联和门画,年味是父亲珍藏了一冬的那坛老黄酒,年味是母亲辛苦张罗的那桌丰盛年夜饭,年味是那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和弥漫在空气中的火药味,年味是亲友间那一句句诚挚的问候和温馨的祝福,年味是元宵节那热闹的船灯、彩狮和火龙,年味是心中那一缕带着醇香的回忆。
按照中国民间到处都流传着这样的歌谣:“
小孩小孩你别哭,进了腊月就杀猪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月就是年
”。可见在那几个月不知肉味的年代,我们盼望杀年猪吃肉、迎新春过大年的强烈愿望。好不容易盼来了腊月,正好有天属马,是个洗年猪的好日子。房县杀年猪有个习俗,一定要选一个黄道吉日,并且这天的属相要是二十四属相个头比较大的,还不能和家里人的属相相冲,而且不能说杀猪,要说“洗年猪”,这是人们对猪的一种敬意,也是主人家希望来年能够图个平安吉利的说法。
应该说,在过去是农耕社会,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了过年的时候,大家一起休息、娱乐,老早就开始准备过年,年味肯定要浓厚一些。而现在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很多人都不在家乡生活了,有多少精力为营造年味儿做准备呢?每到腊月,街上的商家总是想方设法从外地组织回一些各种各样的年货供人们采购,老十字街也就成了城里年味最浓的地方。这种味道,难以用言语和文字来表述和形容,它弥漫在腊月冷飕飕的空气中,表现在人们忙碌碌的身影间,洋溢在在人们乐滋滋的笑脸上。
或者说,一方面像贴春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习俗,贴春联也是最具有辞旧迎新意义的事情之一。人们把春联被叫做“对子”,过年的时候,除了厕所以外,凡是有门的地方,堂屋、里屋、厨房、粮仓、柴火棚、牛舍、猪圈、甚至鸡鸭笼子都要贴上对子。而从另一方面,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如同团年饭的开饭铃声一般,屋外的爆竹声连接不断,家家户户的祝酒声、划拳声交织在一起,萦绕在充满火药味的空气中,将浓浓的年味推向了高潮。
如今有不少所谓专家认为,即便“年味儿变淡”在现实生活中有所表现,但不等于年的价值没有了。在社会转折时期,出现一些年味儿变淡的现象或者一些习俗发生变化,是很正常的,这“年”的价值仍然在那里。而“年味儿”有所变化不等于说这“年味儿”就消失了。对于这个话题,可以看出民俗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美,人类的生活是有起伏的。但总而言之,我们要在过年时和谐欢乐地休息,为新的一年储备好旺盛的精力。
当然,不可否认着现代社会物质丰富,对于过年时的娱乐、饮食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那么,在“年味儿变淡”具体所指又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答案见仁见智。而且也有民俗学者却是这样认为,就传统年俗来讲,变化多发生在庆祝方式上,比如拜年的形式、走亲访友的代步工具等等,但年俗中真正传统的东西是不会消失的。其实,笔者也留意到在一些旧民俗没有了,但也有一些新民俗出现,比如除夕看电视春晚、微信拜年、拜年送鲜花,但万变不离其宗,阖家团聚、祈求幸福吉祥是“年味儿”永远的不变主题。
2016年2月15日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