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以一则《江苏女教师监考中去世,中学生平静做题——冷血无知的考试机器何以造就?》的文章称,这群初中生在目睹自己老师最后挣扎呻吟时,仍平静地做完题,“是考试太投入了、太认真了,还是他们太过无知,对于眼前发生的一切,看不出其中危险。”而且,该文章认为,对于这样的突发性疾病,如果抢救及时,年轻的老师的生命本来是可以挽回的。而对于事发学校(泰兴济川中学)校长则表示,事实真相与上述传闻有所出入,“事实是,学生第一时间发现了老师生病,并通知了隔壁班的老师”,并且校长也在很短时间内已赶到教室。
这篇文章被多次转发,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反思对当今教育方式是否“失败”的讨论。其实在目前教育环境里,对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缺乏认真的分析,同时对神圣的教育缺乏应有的责任感。虽然把智育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智育的目标却是片面的、狭隘的。对关系人本素质提高的价值、人格、权益、政治思想、社会参与等意识方面的教育则注意不够。如果我们的教育把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视为自私和个人主义,并对此采取虚无主义。
由此再这样的环境里,甚至以社会整个需要的名义来规范限制个体的个性发展的价值形成,后果只会导致真正的个人主义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自私行为。诸如像以考试、分数作为学生标准的应试教育模式扭曲了考试的功能,考试不是为了检测和反馈,服务于教学。相反考试成了教学的目的,教学只是为了考试,是为了评分排列等,考试的功能和作用被严重局限了,这种本末倒置的状况,促使作弊风泛滥。
而且,不仅中学及其高考考场上存在,而在小学教育上也是存在的。个别教师为了获取本班考试成绩虚假的高分率,甚至暗示做弊方法,污染了学风,十分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样的教育循环不但至于不利于教育本身,也使得教育以至于不可思议的结果。仔细想想也是,若将学生学生束缚在座椅上日夜学习,空间小,活动少,容易形成学生自私自利的性格。
加上应试教育没有教育学生做人道理,忽视学生劳动习惯与劳动文明的养成;而且成绩决定成败,学生为学习而淡漠的亲情、师生及朋友关系,学习十几年只在乎自己成绩而忽视其他。但也有人会说:“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互帮互助,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应该会形成理解他人的性格。”其实前面新闻所讲之事,也恰恰说明了应试教育的环境更容易养成学生自私自利的性格。另则就是对于《江苏女教师监考中去世,中学生平静做题——冷血无知的考试机器何以造就?》一文及其他新闻媒体报道的事情也是需要质疑,毕竟是让人觉得容易被人误读或者曲解了都,而对于此文所表达的观点或者意见也仅仅是一个侧面。
于2016年1月19日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