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时评|电影《港囧》抄袭了么

(2015-10-04 08:05:22)
标签:

娱乐时评

电影港囧

杂谈

分类: 2015年

      与其说《港囧》也不失为一部在茶余饭后做做无脑运动闲来无事之余选择入眼的娱乐片,到了熟悉的香港,徐峥导演仿佛抓到了将暗藏在内心的昔日情怀全面释放的绝佳机会,充分利用了这里能大做文章资源雄厚的地理优势和文化底蕴。诸如像青春的执念、初恋、中年危机、梦想、港片情怀、动作、香港音乐、家庭矛盾、亲情绑架、惊险、反转、堆笑点、荤段子,等等等那么多种元素糅合在同一部电影里,但徐峥本身并没有驾驭这些的能力,所以搞得生硬又尴尬。而且电影故事也很简单,一句话概括就是从画画到入赘成为胸罩设计师的“清风徐来”始终难忘初恋,多年后在香港有了圆梦的机会,结果阴差阳错和小舅子两人闹出了一连串啼笑皆非的囧事后,赫然醒悟最爱的还是老婆的温情故事。

     目前,有一篇分析包括《港囧》在内的三部“囧系列”电影涉嫌抄袭好莱坞电影的文章,开始在很多微信公众号上传播开来,一石激起千层浪。该文详细分析了《人在囧途》、《泰囧》和《港囧》三部电影和多部好莱坞电影在主题、情节以及人物设置上的相似之处,几乎以“拉片”的方式列出各种截图,对这些电影中的疑似“抄袭”之处进行了汇总。新浪娱乐日前独家联系到了《泰囧》及《港囧》的编剧束焕,对文章中“抄袭”的说法一一做出了回应。束焕承认,这三部电影在创作时确实有借鉴过一些好莱坞电影,但是本土化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原创”。

    在影片中,也穿插了不少的香港粤语歌曲,从陈百强的《偏偏喜欢你》、张国荣的《为你钟情》、《倩女幽魂》、张学友的《饿狼传说》、Beyond的《情人》、林子祥《真的汉子》等等一首接一首耳熟能详的香港金曲,到《英雄本色》、《花样年华》、《阿飞正传》一听就全身起鸡皮疙瘩的配乐,从《天若有情》、《胭脂扣》、《玻璃之情》的经典片段,到《甜蜜蜜》抢镜的影碟和海报,作为导演及主演的徐峥似乎抓准了大伙始终有着对于曾经香港蓬勃影视产业和自身过往美好经历的怀念之情。 

    当然,在怀旧和搞笑至今啊,徐峥更侧重了动作戏份的展现,香港狭小楼房里激烈追赶的一段还算有点意思,说到重头戏,就是对于情感这块拼尽全力的大肆渲染,这系列一路走来,想要做大的改变是不大现实,整个大致套路和构思还是一贯的走向和格局,只能做到换汤不换药,包贝尔替代了王宝强,并无太大落差,延续之前憨傻2号正能量爆棚的形象特征,不过比起王宝强那实打实的傻劲,包贝尔明显有更多做作忒装的成分,还黑了把金像奖,拉来赵薇想演回女神不料却成了“犀利大傻妞”,这次徐峥更是搬出了青春的那些事这枚有利的筹码,众所周知青春是近年来炙手可热的题材,坑爹的国片基本榨干了这两字的所有含义和价值。

    在比起一些个打着青春的幌子和旗号滥竽充数捞金的导演也不在少数,这次有点倾向于这种传统的徐峥主要还是想要更走心的引起观众的共鸣,努力的将冷冻速食烹饪成色香味俱全的家常菜,结果还是有点不尽如人意,菜式实在太过俗烂幼稚,甚至有点狗血,不过好在还算自然合理,或许还能勾起一些涉世未深滴童鞋们对于青葱岁月和昔日梦想的追忆。或者说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太多了,青春初恋、港片情怀、中年危机、家庭矛盾,但导演本身并没有驾驭这些题材,使之在影片里融合一体的能力,所以搞得影片显得生硬尴尬,不伦不类。

    而在影片中的搞笑部分纯属堆砌荤段子,而以低俗段子集支撑笑点的片子很难称之为好喜剧,主演赵薇灾难性的表演也是脱离不开昔日还珠格格里小燕子的影子。由衷觉得身在不可逆转的流年,有的东西逝去了徒剩下不合时宜的情怀,有的人的演技却一直止步不前,看到时候让人产生时光倒流回到过去的错觉。为了要证实自己青春岁月里那段美好爱情的存在,抓住一点真实的记忆。于是徐来最终决定千里迢迢来香港参加杨依的画展,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如愿以偿见到对方,准备完成那个拖了二十年的吻的时候,他才发现原来菠菜才是真爱。等等等等。

    毕竟,这喜剧是戏剧的高级形式,真正的喜剧只有真正懂戏剧的人才能拍出来。而且喜剧的好笑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它经常有出人意料的的转折。喜剧是戏剧的浓缩。在喜剧电影中,没有戏剧性的转折就没必要分镜,如果还是特写那就只剩下一张不知所谓的包贝尔的脸了。戏剧性又与无力感构成一体两面。正因为我们无法控制才会出现那么多巧合、那么多事故和故事。在之前的《人在囧途》和《泰囧》中,徐峥越是想摆脱王宝强,越是摆脱不掉。百十里路或者一段孽缘,看似渡过千山万水,实则度了彼此、成就了彼此。那也就像是在《人在囧途》中的债主债户的设定更强化了这种戏剧性的关系。 

    在影片表达的过程当中如此多的“香港在地”元素和桥段,我们是否想过它的“充分性”?如果把陋巷追逐换成是内地的某个城市,把王晶剧组的现场换成是横店或者中影基地,把维多利亚港换成其他的某个湖,这些情节依然是可以按部就班地行进,丝毫不影响故事的情节推动。当然,港囧里面的“港”过分地沦为纯粹的地域背景,它几乎不含有任何一丝的“香港印迹”的成分,即便较之《泰囧》而言,它在“在地性”的选取上面都是极为失败的。而几近MV式的串烧试图来挽回在香港“在地必要性”上的努力,大家都看到了,它除了让观者视觉与听觉分裂之外,并没能真正构建起影像上的“港”性。 

​  与此相反,在前几分钟的内地戏里面,香港经典电影,透过手绘海报墙的展现形式,它反而在“港”性上是有所印迹的。可以试图以近两年的敏感性来为徐峥进行部分开脱,在电影的香港部分,徐峥若在香港文化元素上稍有些许内核层面的推进,或许会引起不必要的“风险”。就像彭浩翔的《低俗喜剧》被内地圈定为“歧视内地之作”一样,任何大陆视角的香港文化,似乎都具备着某种政治上的“不稳定性”,因而他的这种规避似乎有着某种“资本稳定”层面的正当性?而《港囧》里的“囧”,从最开始内地戏里面,便是纠结于荷尔蒙基调下的“吻”的错位和不协调,进而埋下进入香港伏笔。在辗转于香港最初的“囧”又源于当下中产的生理性“囧”。由此引发的“喜剧”感实则被“现实感”过分冲淡,网络语境下的“囧”在此并不适用。

     而在说到观众的理解和包容大约真的是因为时下的烂片确实够泛滥,难怪有网友也称:没得能看的,《港囧》还行吧。说真的,徐峥的电影宣传势头总是很猛,但是这部《港囧》和之前的几部囧系列电影相比实在是差距太大。就如有观众成,包贝尔的角色很生硬,而且无存在感,赵薇的表演也是很僵硬。和之前他在宣传时盛赞赵薇和包贝尔的表演差距很大。观众能坚持看到最后也算是很对得起徐峥了,感觉整部戏的情节很混乱,该有不该有的生硬笑点充斥在整部影片了。只可惜在很多观众眼里,这次《港囧》成功的只是票房而已,口碑真的和前几部差的太远。

     在目前的​电影环境,的确是需要数量众多影片集体爆发才能够形成的,单靠一部高票房电影提振士气的年份已经过去。无需保护、无需过多促销手段、无需票房造假、无需排片潜规则,一个理想的电影市场就应当是这样,把片子放进去,就能自动找到它的位置,得到最恰当的评价与回报。如何在票房大卖的时代保证影片的质量,这是谈了无数次的老话题。但质量这件事,有愿意坚守的自然会坚守,有暂且想把这个令人难为情的问题放放的,也就暂且放下了。中国电影会经历这样一个时期,也是在大繁荣时代泥沙俱下,但同时也会建立自己的秩序。让我们观察一下,这股票房潮流究竟能奔腾到什么地步,创造多少种可能吧。

    即便到此,它的喜剧感冲淡,但是还是有惊喜的,尤其在香港夫妻俩最开始的微信勾搭场景,是让影片有着往另外一个更为深层次方向探索的可能的,它若能正视当代中产的虚与委蛇与不堪,那么在主体表述层面显然是加分之项。但很可惜,影片最大败笔设置,包贝尔的出现,几乎毁了它仅剩的“质疑”精神。 与此同时这种浅表层面的“回归家庭”,它既无情感层面的转向逻辑,也无剧情层面的完整交代,仅仅只是一个情感与逻辑双失控后的仓惶落笔。综合于此我并不否认徐峥在《港囧》里面试图渗透的“质疑与反思”精神,但仅就其影片完成状况而言,它毋庸置疑地是个烂片。更多其他泛道德化的主题争辩,包括“性、低俗、女权”等,在大众产品周边的这些议题探究,有助于社会整体性的沟通交流,但主题先行的批判,或许可以是“审委会”的标尺,但这些当然不构成影片批评的核心依据。 

    在不断膨胀的电影市场面前,中国电影却无法提供与之对等的“原创力”,这种现象的根源又是什么呢?从一个创作者的角度认为一方面在发展一定是从借鉴开始的,这是中国电影发展必经的阶段。然而很多国产电影中赤裸裸的挪用其实也暴露了国人版权意识的薄弱,这也是很多国产电影借鉴、抄袭成风的根本原因之所在。也正是由于版权意识的缺席,在诺大的中国,山寨手机、山寨汽车、山寨节目曾呼出不穷,所谓“大抄买版权,小抄算借鉴”,其中还有各式擦边球,比如《港囧》上映前,还有一部国产小片《澳囧》提前上映,国产电影原创力不足的问题不过是中国庞大的山寨文化中的冰山一角。拿来的总是太容易,中国从票房大国变成电影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于2015年10月4日记

时评|电影《港囧》抄袭了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