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广州日报的消息说,手机流量清不清零,一直以来备受争议。日前,有消息称三大电信运营商将会在10月起实施新的手机流量政策,当月用不完的流量可延至下月使用。尽管三家运营商官方都未公开确认这一消息,但流量具体清零方案还是引来网友热议,有网友表示,该方案并没有让消费者得到实惠。在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的现有资费套餐政策中,流量月底不清零的业务有流量季度包、半年包等,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套餐中有类似的不清零规定,但是并没有将流量月底不清零大规模应用于一般的套餐当中。
不过,对于“流量不清零”,多数通信行业业内人士都并不支持,认为是违反电信定价规律的做法。有业内人士则称,此政策将对电信联通利润造成较大影响,4G规模放号带来的降价空间或将封闭。针对这问题网友认为,从来没觉得流量清零有啥不合理的,不合理的是价格太高,总在清不清零这里纠缠反而给了运营商不降价的借口。月不够用的还是不够用;每月都用不完的,下月就更用不完;而处在流量总量前后一点的,也就多一点少一点的事。实际用户没什么得益,不降资费,一切都是逗你玩。
的确,关于流量单月不清零,于消费者无疑是种利好,但就眼下看,这种利好并非运营商锐意变革,主动让步所实现,而是在民意呼吁与国务院敦促下的被迫举动。而且即便实现流量单月不清零,消费者得到的实惠仍是有限的,因为目前国内总体的手机通信收费水平依然偏高,套餐内外资费差距太大,这种局面继续存在下去的话,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民众通信消费负担较高的问题。虽然这种模式是所谓的“流量不清零”,但对于消费者而言,两个月期限并没有多大吸引力,永久不清零才是消费者真正需要的。而回顾这以往的这多年来,流量当月清零一直为广大消费者所诟病。没用完的流量要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而流量不够用的时候却必须另外付钱购买,这在消费者眼中一直是不公平的现象。而对于流量不清零政策,除了屡屡引发消费者的吐槽,或者在降低网费,允许流量不清零及转赠,很可能刺激更多消费,消费者流量使用大幅增加。运营商现有的4G和3G基站等基础设施,利用效率会显著提高,在限定范围内产生的更多使用,运营新增成本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这也就是说,因为流量费用降低以及允许不清零,并不会给运营商带来过于明显的损失,相反,在有限新增成本的前提下,更大规模的流量使用增量将可以为之创造更多利润。当然,降低网费,允许流量不清零及转赠,也可能出现一种让运营商遭受短期财务损失的情况:新增流量使用有限,在成本相对不变或有限增加的情况下,流量总收入没有出现增长,相反还有所下降。有趣的是,对于这样一个没有实质性回馈或优惠效用的举措,业内专家给出的判断却是向用户让利,甚至还影响到运营商的股价。这确实是个令人哭笑不得的误解。
毕竟在目前来说,让用户期盼有加的流量不清零,生生被运营商演成了一场闹剧。不独电信市场,垄断不除,消费者的呼声就都是意义不大的空气振动。曾让用户期盼有加的流量不清零,生生被运营商演成了一场无人喝彩、不欢而散的闹剧。而这也不出大众预料——作为整个价格体系中基础价格的一部分,电信服务价格已经大大偏离了市场均衡价格。无论是在整个国内价格体系中进行纵向比较,还是在整个世界电信市场中进行横向比较,都不难得出这个结论。“不清零”完全符合其一贯的逻辑。
倘若说到垄断的问题,可能是国内电信运营商最忌讳的话题。但实际上也正是基于垄断而造就的“巨无霸”型运营商,成了“太大而不听话”“太大而奈何不了”的“利维坦”。其结果所造成的现实,还不仅仅是流量不清零实现不了的问题,其他如电信用户呼吁更久的取消手机漫游费等也同样实现不了。说到取消手机漫游费,运营商或者专家大都以技术问题来说事,典型的说法是所谓省际结算问题没有解决。
由此也可以在其本质上来说,相对于流量不清零打破了运营商原有套餐模式,似乎是消费者获得了更多了权益,实际上是掩盖了运营商存在的套餐问题。运营商们与其像玩文字游戏似的单月流量不清零,倒不如增加套餐内的月使用流量和降低套餐外流量使用资费来的更为实际和有效。流量不清零,和下调移动数据流量价格相比,公众的要求并不算太高,但就是这样的低要求,三大运营商也迟迟不愿落地,看来理想和现实还是有差距的,只是不知这次是否会实现。
于2015年9月25日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