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娱乐时评纪录片舌尖2之三餐杂谈 |
分类: 2014年 |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第七集《三餐》里围绕着一日三餐,对于中国人来说意味着人生的五味杂陈。现代化的中国,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在奔波忙碌中通过简单的美食寻找味觉的快乐。一些人开始享受工业化流水线食品,但也有人不辞辛苦仍然在饮食上坚持传统。方中山胡辣汤、葛记焖饼、家常的馍菜汤,从这些食物中散发出的家乡的味道,让天各一方的河南人穿越时空,聚在一起。嗜荤茹素,快食慢餐。世事变迁,人心进退。同样的三餐,变幻出不同的生活节奏,塑造出各异的人生感受。
的确,在黄金万两一日不过三餐。而《舌尖2》将带观众走入普通人的三餐生活。这一集当中,观众将可以看到咸鸭蛋、马铃薯、生煎包、豌杂面、见手青、蒿子粑粑等不同家庭人的三餐。而毛旦厂中学的高考学子、在富士康打工10多年的工厂青年、辞掉北京工作移居到大理的小夫妻俩将让观众感受到,不同人对于生活的不同选择。这《三餐》和前面《家常》的不同就在于它更多地观照社会层面的问题。因为现代的社会生活,有的人不得不选择快捷的早餐,而有的人依然选择悠闲的早茶。
或者,有评论者认为的是在《舌尖2》的“三餐”中,类似武汉早餐“小型博物馆”的三镇民生甜食馆,也亲切入镜。豆皮、烧梅、面窝、生煎包、蛋酒……琳琅满目。这个创立于1957年的老字号,也曾消失许久,而后再度“重生”,如今四处开花,靠传统手艺赢得了武汉人的青睐。传统、丰富、便捷、热闹,武汉过早的主旋律,就这样在三镇街头华丽奏响。作为武汉人过早的首选,热干面不仅是一种小吃,更是一种情怀。
抑或像这样的一部纪录片里,带给观众生活的影响延伸到了千家万户。甚至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生的自制视频《舌尖上的宿舍·泡面篇》在微博获得了上万的转发量,并有网友留言评论“深得舌尖精髓!”由此可见,像《舌尖上的中国》这样的纪录片,在通过人的故事把这些表达出来也就够了,倘若走得过远就难免偏离本意。从舌尖2开播以来,舌尖上的中国几乎变成了口角中的中国,各种争议不断,多少值得制作方反思一下。
也许是想把那根咂摸味道的舌头捋直了,好好说道说道中国。没错,中国是有陪读母亲,有单亲家庭,有留守儿童,有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有兴趣完全可以拍一部社会纪录片来呈现。但是硬要把这些内容塞进一部美食纪录片里,多少会有走味之嫌。更为致命的是,这些故事煽情痕迹过浓,难道导演们忘了,你们唯一要做的不是煽情,而是如何煽动观众的味蕾。不曾想象着诸如有一种意识形态或者利益立场可谓是千差万别的,然总归舌尖上的中国才是我们的,有灵魂的中国,只有在这个问题上,古今左右海峡两岸内外蒙古都有彻底达成共识的可能。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推出的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第二季,主要讲述主食。从远古时代赖以充饥的自然谷物到如今人们餐桌上丰盛的、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将一个异彩纷呈、变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现在你面前。本集着重描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关主食的故事,展现人们对主食的样貌、口感的追求,处理和加工主食的智慧,以及中国人对主食的深厚情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