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舌尖上的中国2》第二集《心传》在央视播出。在这一集中,不仅各种美食馋得网友直流口水,大厨们精湛的刀工更是让“小伙伴们都惊呆了”。不少网友们在微博上留言称:这哪是美食纪录片,厨房里的刀光剑影,极致刀工,分明就是一部“舌尖上”的武侠片。
的确,像在影像风格上,这《心传》一集不少桥段颇有武侠片的韵味。使得厨界犹如江湖而出现着刀光剑影。兰花刀法、蓑衣刀功,整鱼脱骨,切中肯綮。极致刀功,如同武术。刀起刀落,让人不由惊叹:这中国的大厨们,个个都似武林高手。网友们也惊叹道:在《心传》的音乐和镜头表现都透着一股武侠味,慢镜展现力量,快镜展现技艺,特写展现神奇。推拉摇移中,创造与传承的故事,已经缓缓地流淌进心中,没有感动,只有感叹静默如雷。
从前,总是认为谈吃之人喜言材料、火候与调味,很少研究刀工,这不是没道理的。讲材料也是须见多而识广,山珍海味,荤素酱料,博通者当世已是几希,略知一二足可夸夸其谈,是为“权威”;论火候,则是以心传心的独门工夫,要有天份才可领悟其中意境,像禅趣机锋,最为引人入胜;论调味,则是魔术师之流,被誉为“味味有根,本无调理”,味要“入”而不能“调”,能入才是真,调,就是假了。或者说,其材料、火候与调味,在烹煮时自是有其天地玄黄,发为文字也饱藏余韵,但就刀工而言,也实是一门易学难精,永无止境的庖膳功课。
由此可见不得不让我们开始意识到这部好的纪录片,相比肥皂剧与娱乐秀,不仅收视率可以更高,经济效益也可以更大。“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会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不只是名字取得有新意,也不只是因为“吃货”越来越多;而是因为这一部对美食充满了敬意的纪录片,它满溢着对自然馈赠的感恩,或者说是对草根劳作的歌咏,以及是对中国饮食文明的礼赞。
而在此间,就有着对家庭温情和血缘亲情的渲染,也是《舌尖》的动人之处。这是一部美食纪录片,却看不到酒店的名厨,只有民间的厨房。用一种平视而非俯拍的角度,讲述着市井美食与草根生活,市井味与人文味的和谐混搭,让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换而言之,以美食见人生,将美食寄托在人物的情感和故事当中,既是《舌尖》的最大特点,也是其最为成功之处。真正流连“舌尖”的美味,不是价格昂贵的“高大上”美食,而是藏在自然深处溢满草根味道的食材,以及那些亲近它的人,春夏秋冬的辛勤劳作,苦辣酸甜的生存故事。
一般来说,切菜的技术是指其刀工,也就是根据烹调与食用的需要,将各种原料加工成一定形状,使之成为组配菜肴所需要的基本形体的操作技术。举个做鱼的例子,从山东的糖醋鲤鱼,到四川的水煮鱼,还有湖南的剁椒鱼头,从南到北这鱼的做法可都不尽相同。在珠江三角洲南番顺一带,人们推崇的做鱼方法则是用轻烹饪的方式将鱼的天然味道展现出来。这边的人爱吃鱼,会吃鱼,也会做鱼。同是南番顺,鱼的烹饪也风格迥异,各领风骚。等等等等。
在再回头看刀功这种中式烹饪的核心技艺,代表一个厨师的功力。正所谓“蓑衣刀法”依靠手腕控制,下刀的力度位置、方向全在方寸之间。而在做鱼的时候,就得整鱼脱骨,考验对食材结构的了解,精确割开骨肉相连的节点,完美分离。或者说,把极致刀功如同高深武术,只有手上功夫炼到纯熟无比,运刀才能随心所欲、游刃有余。
相对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第二集《心传》中,淮扬菜大师周晓燕切莴苣,将著名的“兰花刀法”演绎得出神入化。这位厨师界“宗师”还将变换各种刀法,分别对鲤鱼、三套鸭等进行剔骨,绝妙刀工让人大开眼界。可谓是叹为观止了都。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推出的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第二季,主要讲述主食。从远古时代赖以充饥的自然谷物到如今人们餐桌上丰盛的、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将一个异彩纷呈、变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现在你面前。本集着重描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关主食的故事,展现人们对主食的样貌、口感的追求,处理和加工主食的智慧,以及中国人对主食的深厚情感。
于2014年4月27日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