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长沙晚报的消息称,由中国文联组织编写的《2013中国艺术发展报告》26日在京首发,其中的电影艺术发展报告直截了当地痛斥了电影《小时代》的“伤风败俗”。报告指出,2013年,中国中小成本影片的创作存在着叙事弱、内涵弱、人文关怀差和青春题材多但涉及主题窄的特点。消息一出,网友们也纷纷觉得这“帽子”扣大了。然而,诸如像《小时代》等根据热门网络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虽因文学作品的影响力与导演的“粉丝效应”,对于影片迅速获得话题效应和广泛的年轻人受众群,或者说在电影叙事上,《小时代》重场面轻情节,在对浮华都市时尚元素所堆砌的场景空间过度渲染的同时,影片情节则显得矫情而单薄。
在电影本身来说,有评论者认为电影艺术风格上在融合与借鉴类型风格,使影片呈现出艺术表达的个人情怀与商业化受众视角相协调的努力,但在某种程度上,其类型化叙事贯彻得不完满,叙事线索及人物塑造有不够清晰鲜明的弱点,即使像这样类型化比较到位的影片,在叙事的逻辑关系、心理动机等叙事环节上也存在瑕疵。
比方说,在《小时代》里所谓朦胧的爱情如果你们把原始的情欲,对肉体和皮相的好奇与亲近称之为爱情的话,所谓的姐妹友谊也就把同类项合并,各取所需称之为友谊了,甚至我可以说,在观看的过程中,我骨子里刻薄的那个家伙一直在吃胡子,在吐槽。是因为其物质的困惑,灵魂上如此孤单虚弱,要不要把所有的通道塞满物质的产品,一个包的价值是不是我青春的价值呢。
换句话说,这《小时代》在展示物欲横流纸醉金迷,却又以贵族腔调进行着苍白说教。它找不准自己的话语,主角既是普拉达女王,也是灰姑娘,没有任何人物转变和励志成分可言。倘若顾里没有钱,顾源就不会爱上她;倘若片子没这些花哨玩意,也没人想看一盘散沙。或者,对于《小时代》吸引着愈发年轻的观影群体,带领他们进行不切实际的社会预演,让每个人都当一回精神上的纨绔子弟。
难以置信的地方是喜欢这《小时代》的,却也认为有很多过人之处,不然不会那么畅销。无数人挑剔她的价值,但《小时代》的阅读快感很强烈,有很多情感纠葛,人事浮沉专门为未踏入社会的青年群体服务,很好看。特别好的地方是在群戏式的情节铺陈开后突然对于单纯情感的渴望,那些需求很真很纯粹,不讨论她的意义和社会性。是我们或多或少青春期时代都曾有过的些微不堪和温暖。毕竟在国内观影人群以青年为主,青春题材一方面应满足他们的青春想像与纪念,另一方面,青年的审美取向有先锋性和变化性,面对学业、事业、青春成长的焦虑,他们需要适当的艺术宣泄渠道,因而青春题材应该提供清新幽默的现实作品,提供青春正能量和动人心弦的艺术质量。
而再回顾电影《小时代》的角色没有区分,比如女角色有林萧、顾里、南湘、唐宛如,男角色有顾源、简溪、周崇光、宫洺。人物不算少,小说倒也罢了,读者可以翻到前面去看看人物简介,可电影是120分钟内的魔术,想要让人出戏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人分不清谁是谁。几个男演员长得可几乎是一模一样——每次某个男配角出现,我都菊花一紧,仿佛一个眼熟但你不知道他是谁的人跟你很熟络地打招呼,让你为自己的人品羞愧不已。其中《小时代》的故事没有章法。主线是去杂志实习,高潮是办一个走秀展,这都算一个及格的大框架但大框架之下,小框架惨不忍睹,矛盾失焦。每个角色的首次介绍都是莫名其妙的美型POSE,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迅速转到其他的角色上去。线索在“实习或者恋爱”之间来回摇摆,驱动每个人前进的只有性格没有动机,只能用杨幂的旁白来为观众脑补,节奏感超差。
所以说,影片以物质化梦幻的“现实”替代了厚重复杂的真实现实,以扁平化、符号化、庸俗化的人物形象肤浅地诠释友情、爱情和青春,而其中诸如对唐宛如种种夸张语言、动作的设计,以及女性对男性非理性情感冲动等,还使影片以某种恶搞式的“审丑”快感,引发带动年轻受众的庸俗情感与心理“共鸣”,这些都使影片内涵呈现了某种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上的偏颇。
即便如此,需要补充的一点就是:对于文联批评《小时代》这条新闻的感受,调查对象呈现“三极分化”。29.76%调查对象认为“反对,电影应由市场检验,不应道德干预”;31.46%的调查对象表示“高兴,《小时代》伤风败俗,终于有权威来批了”;还有剩下的网友对于此条新闻的感受是惊讶、疑惑或者不关注。三方观点成三足鼎立态势,可能就像《小时代》当初所引起的争议一样,观点分化,各方据理力争决不妥协。
从网络上有人评价《小时代》的观众群很年轻热血,而年纪大的观众似乎不太喜欢。还有人说这部电影是给喜爱奢侈品牌、向往奢华生活的“90后”量身定做的电影,毕竟每个片子都有局限性,题材都会针对特别的观众。我也没想过一网打尽所有的观众,最重要是做到喜欢原著的读者能满意和感动。我不太认同奢华这个评价。在电影里没有一个人说品牌名字,也没有什么标签,观众只会觉得衣服好看。原著小说里确实有许多品牌,但我是故意这么写的,当时是为了挑战人们的传统观念,去记录当下的上海。或者说,之前因为作为一部定制电影,《小时代》对于自身的定位与营销实在太过于精准,对于其他群体都产生了排他性。而《小时代》所引发的争议也是空前的,70后、80后与90后观众网络大对峙,尤其众多微博大V们更在微博上掀起了一阵炮轰热潮,纷纷直斥该片空洞,价值观扭曲,是年度大烂片。
诸如不少评论中认为,无数郭敬明粉丝来围攻,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你老了,跟不上这个小时代了。”但你知道吗?多数郭粉想要买得起影片中那些东西,过上影片里那种生活,就得乖乖去找“老东西”当小三小四小五,才有可能。这,就是该片隐含的价值观。换而言之,在这世界上从没有可以用一部电影就能让人清楚地分辨出谁是脑残,但是《小时代》做到了!这世界也从没有一部电影就能让你清楚地知道谁是直的谁是弯的!而小时代也做到了!!以上这两句话都不是我原创,而是网络上看到。
当人们对于《小时代》持着不同意见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幻想且对每个人物的幻想都是不一样的,那么多人看了《小时代》,如果小四要让每个人都满意的话,他要拍多少部电影?还有那些因为讨厌某些演员而否定小四的,那么也就只能说你太肤浅了!有些时候在对待每次有电影被人狂骂,又一边狂扫票房时。也会让人总是觉得,这家伙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是成功,而能做到别人不看好的事情更是伟大。要去学习这些顶着骂声成功的人。如果你不学习,反而混入斥骂的那群人内,那你一辈子也不过是个被人骗钱的消费者而已。
即便是电影里看不到一点关于“性”的内容或者至少在荧幕上看不到。那电影里的女孩即便是都十分聪明,也足够性感。她们也希望碰到合适的另一半。但一直到影片结束,她们都仍然是单身且没有过性行为。她们抛弃了高中时代的初恋、充满嫉妒心的伙伴、控制欲极强的男友以及其他一些狐朋狗友。从这个方面说,《小时代》完美地展现了现今中国每一个成功的年轻女性都会问到的问题:好男人都去哪了?
于2014年3月28日记
-----------------------------------------------------------------

电影《小时代》是郭敬明根据同名小说《小时代》创作改编的一部青春爱情电影。由杨幂、柯震东、郭采洁等领衔主演。该片以经济飞速发展的上海这座风光而时尚的城市为背景,讲述了林萧、南湘、顾里、唐宛如四个从小感情深厚、有着不同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女生,先后所经历的友情、爱情,乃至亲情的巨大转变。该片在遭遇极大争议的情况下砍下4.88亿人民币票房,而成本仅有2000万。小时代现已拍摄至第三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