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女孩表示自己是孙悟空的后人,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围观和非议,对此妃妃特地拿出了“家中祖传的灵石和猴毛”来作为证据,并于1月6日前往上海复旦大学人类学研究实验室,希望通过DNA检测证明自己的孙悟空后代身份。现居北京的妃妃老家为连云港,也是目前国内认可度最高的孙悟空家乡。妃妃表示起初连她自己也不相信,但长辈们谈起来的认真劲,让她开始从怀疑变得好奇,最终希望通过科学方法求证。
最后这件事情的结局颇为戏剧性,复旦大学的教授在经过检查之后直接表示妃妃带来的所谓“猴毛”可能不是真的猴毛,而且灵石和猴毛都不具备监测DNA鉴定妃妃是否为“孙N代”的价值。不过,说句老实话这位女孩的行为颇为“科幻”的了。
诸如像吴承恩的《西游记》的人物,如今孙悟空又是“重返人间”了似的。自从孙悟空西天取经回来已是“斗战胜佛”,也算是功成名就了。居然连“齐天大圣孙悟空”也有人冒名说是其后人,使得不少网友纷纷都说“美女冒认孙悟空后人孙悟空老婆是谁?”对此妃妃则表示她不会放弃的,一定要证实自己的孙悟空的后代。嘿嘿!这妹子的确是小说看多了。
长期以来,在普通老百姓心目中,孙悟空的身世就如同他的金箍棒一样出神入化。大家似乎都接受了小说、电视中的情节,孙悟空就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一只神猴。但在学术界,的确有孙悟空原型是印度神猴哈奴曼一说。而且,一直以来,学术界对孙悟空原型的研究就分为几大流派,在理论上各执一词。下面让我们看看关于“孙悟空其人”的原型几种说法。
首先,“本土说”即是由无支祁演变而来,“本土说”也称“民族传统说”,始自鲁迅,该学说认为魏晋以来,佛教典籍的翻译渐多,所以印度的故事也在民间广泛流传,文人们喜欢其新颖奇异,于是有意或无意中使用,于是这些故事慢慢变得中国化。具体到孙悟空的人物形象,鲁迅则认为应当来自中国民间传说,他举唐朝人李公佐小说中的怪兽——淮涡水神无支祁为证,认为孙悟空是由此演变而来的,从而认定孙悟空的原型来自中国本土。
其次是“外来说”即是自印度进口代表人物:胡适“外来说”也称“印度传入说”,始自胡适,他说:“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他在印度最古老的史诗《罗摩衍那》中找到一个神猴哈奴曼,认为这才是孙悟空最早的原型。
第三是“混血说”即是受多元影响兼收并蓄,“混血说”也称“综合典型说”,这种说法形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首倡者是持“进口说”的季羡林先生。他在《罗摩衍那初探》中指出:“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基本上是从印度《罗摩衍那》中借来的,又与无支祁传说混合,沾染上一些无支祁的色彩。这样看恐怕比较接近事实。”换句话说,孙悟空的形象是—个受多元影响兼收并蓄的艺术典型。
而对于另则就是“佛典说”即是源于佛教典籍。此说持论者多为日本学者,认为孙悟空主要源自佛教典籍中的猴形神将。神猴哈努曼何时传入中国。质疑“印度传入说”的学者曾提出疑问,《罗摩衍那》或者哈奴曼到底是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传入中国的?据杨俊介绍说,日本女学者中野美代子认为,《罗摩衍那》的故事很有可能是从海路传到福建泉州的。她的理由是,古代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经南海,过马六甲到印度,或再经印度海路向西到达阿拉伯或东非,或由陆路到阿拉伯或欧洲。而“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于宋,其主要的出发地就是福建的泉州。
泉州开元寺的一幅猴行者浮雕也似乎让中野美代子找到了“孙悟空生在福建”的答案。据了解,泉州开元寺内有两座建于南宋时的石塔,东边的叫镇国塔,西边的叫仁寿塔。两座塔的塔身都有浮雕,其中仁寿塔的四层上有一方猴头人身的浮雕。它头戴金箍,身穿直裰,足登罗汉鞋,项挂大佛珠。在它的左上方刻有“猴行者”三字,当地人都习惯地称其为孙悟空。
这些都是关于孙悟空的出处,不知道对于女孩妃妃是否有用处呢。
于2014年1月13日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