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时评|《爸爸去哪儿》:何以被质疑

(2013-12-09 08:11:05)
标签:

娱乐时评

爸爸去哪了

杂谈

分类: 2013年

    据京华时报的消息说: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播出,其中“换爸爸”游戏环节在受到部分网友认可的同时,也受到部分网友“质疑”。有网友认为,安排女孩和成年男子一起住,“很别扭”。对此,有专家认为,此做法不利于孩子的自我保护虽说《爸爸去哪儿》仅仅是个电视节目,但对于在现实生活里却不见得就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做法。毕竟诸如像孩子从四五岁起,就开始有性别意识。但“换爸爸”的做法给孩子输入了混乱的信息,不利于孩子的自我保护。而且电视节目尤其是涉及儿童的节目,一定要有相关儿童心理专家的指导意见,尽量减少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或者说这个节目关于换爸爸,有网友认为这个点子很赞,却也是值得吐槽,背离了四五岁孩子的心理成长空间,节目组在设计的时候应该充分尊重这个年龄段的特性。也许换爸爸适合男孩,不适合女孩吧,Cindy和Angela两个小女孩都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本来以为听说要换爸爸,最不能适应的应该是Kimi,结果第一个不愿的是Angela,哭闹得最凶的是Cindy。可能是年龄的原因,天天和石头完全不粘爸爸,Kimi在离开爸爸后也能马上与适应新爸爸,果然女儿是爸爸的贴心棉袄,比较粘着爸爸。

    特别是一个孩子在5岁的时候,是在性识别教育的重要阶段里,这个阶段要注意男女有别,尽量回避男女间肢体间亲密的接触,这是对孩子进行性识别的教育。性识别教育的成功,是避免孩子性识别错位,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这有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性识别是一个常识的问题,安排5岁多的女孩子和其他成年男子住在一张床上,这连乡村大妈都知道是很羞耻、丢人的事,为什么节目组的人还这样无知?

    其实,对于这期《爸爸去哪儿》的时候,一度对Cindy的哭工也是很崩溃,但是仔细想想孩子哭肯定也是有原因的,如果你不理她她会更加觉得委屈的,哭也是一种发泄和表达吧。所以带孩子要有耐心还要细心,不容易哇。Cindy是个很可爱、善良、热心的小女汉纸,但是我觉得Cindy她应该是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当她面对不顺心的状况时,首先就是用哭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委屈。所以以后可以引导Cindy如果有委屈可以自己说出来,遇到问题可以想办法解决问题。

    随着一档亲子互动真人秀《爸爸去哪儿》在内地热播,“星爸”与“萌娃”迅速走红,赚足人气,并引发初为人父的年轻一代对“父职”的反思。相对于作为父亲而言,应该是事业为重、养家糊口成为其履行为父之道的“招牌”;“80后”父亲是在长辈呵护中长大的,强调自我个性,缺乏育儿耐心,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往往被忽视,“父教缺失”现象在中国家庭教育中日益显著。

    然而,对于通过换爸爸环节,让爸爸们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让孩子可以感受到自己爸爸的珍贵,所以希望电视机前的观众给孩子和新手父亲足够的耐心,他会走弯路,会犯错误,但他最后会回到正确的轨道上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生命的成长。希望总是在孩子成长中不断地让孩子得到锻炼也无可厚非,却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道德问题”。由此可见,关于道德的教育也不容忽视了。

    尽管《爸爸去哪儿》第一季已经进入尾声,但席卷年末综艺档的热度却丝毫未减,除去已经被外界无数次揣测的第二季外,“爸爸”也向“好声音”看齐,改拍电影版定档大银幕。继第二季冠名费创出天价后,《爸爸去哪儿》已然走上了提前圈钱的康庄大路。这“爸爸去哪儿”虽说也向“好声音”看齐,改拍电影版定档大银幕。 

 

 

 

 

 

 

     于2013年12月8日记

 时评|《爸爸去哪儿》:何以被质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