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钢铁侠3》中,钢铁侠托尼·斯塔克将遭遇到一个能力似乎没有界限的强敌的挑战。敌人毁坏了斯塔克的生活,而斯塔克只有依靠着自己精良的高科技的装备才能去寻找究竟是谁才是幕后的元凶。在寻找的过程中,斯塔克非常依赖自己的钢铁服,每一次转折都在测试着他的勇气。当他最终找到强敌,并且准备展开反戈一击的时候,斯塔克顿时发现了自己一直以来都面对着一个巨大的问题:到底是战甲成就了他,还是他造就了这套战甲!
这部电影却彻底将托尼斯塔克和装甲割裂开来了——装甲被当成是一种外在的单纯的工具,可以解脱的心理状态,制造装甲是一种惶恐的病态,是某个“可以跨过清零从头开始的人生阶段”,或者放烟花的材料。影片最后,当托尼炸掉装甲扔掉反应堆的时候,态度就像是“我扔掉了奶嘴,现在长大成人了”;他简直是抛弃了钢铁侠的身份,而不是与这个身份达成和解。尽管他在片尾赶紧补充了“我是钢铁侠”这样的宣言,而对原作粉看来,这就是要托尼斯塔克从他另外一半的自我那儿逃开,既没有道理,又让人恼火。同时,借着“他摆脱了拼命制造装甲的焦虑”,这部电影还彻底剥夺了托尼创造者和革新者的身份,冠之以一个莫名其妙的“修理工”定位。
细究起来,“在神和外星人面前发生了动摇”的心理线索就是在这里出现了奇怪的偏离主旨问题。钢铁侠的主旨之一确实是托尼斯塔克的自我怀疑,但他怀疑的从来都是自身道德价值,他作为的正确与否。对技术能力,他从来都是完全自信的,他从未怀疑过自己造不出更厉害的东西,没害怕过自己不能超越人类乃至是神。托尼斯塔克所真正恐惧的,其实是被装甲束缚、装甲价值甚于他本身、自己无法做一个好人、以及技术被他人所滥用。同样的,钢铁侠的另外一个主旨确实也是托尼斯塔克和装甲之间纠结又复杂的关系,但纠结和复杂并不仅仅在于他对装甲的依赖。他和装甲其实是一体两面:钢铁侠的装甲象征的是对他脆弱人类本身的超越,是对他死亡商人的超越,是他身为超级英雄的自我,是对托尼斯塔克本身的超越。可是另外一方面,钢铁侠的身份,装甲本身,又将他和其他人隔离开来。装甲和钢铁侠是他用来自我保护的东西,但又让他成为man in the shell,成为孤立的、被这装甲囚禁的人。
影片最大的不足是人物刻画不够细腻,很多桥段不合理,甚至与漫画原著有较大出入。首先是大反派“满大人”沦为鸡肋,本·金斯利这位荣誉等身的奥斯卡影帝出演如此添笑料之用的角色是全片最大的败笔。在原著中,这位手指带着10枚魔法戒指的恐怖头子是钢铁侠毕生的死敌,甚至能使用强大魔法和后者正面交锋。不知在今后的《钢铁侠》新续集中,满大人能否展现真正实力。其次,斯塔克在经过《复仇者联盟》中纽约大战之后得了心病,对这场与外星人的激战心有余悸,他时常噩梦连连,频频显露脆弱一面,而反应到生理上就是在片中数次呼吸急促,表演也生硬做作,有些矫情,对于观众则是过眼云烟,无法感同身受。最离谱的还是“钢铁侠女友”小辣椒在影片结尾终极大战中开启外挂模式,毫无说服力。
即便如此,在影片《钢铁侠3》噱头十足的新一代MK42战甲则无太多新意,威力平庸,倒是成为博君一笑的创意产品,为影片添加了不少笑料。而这也一反《钢铁侠》、《钢铁侠2》、《复仇者联盟》中恨不得将MK1——MK7战甲打光最后一发子弹、使用到淋漓尽致几近报废的常态。片中斯塔克本人还以“肉身”深入虎穴,时常游离在铠甲之外,让整部电影不再那么“钢铁侠”了,多少令人有些失望。而影片结尾漫天飞驰的钢铁战队应接不暇到每一个都缺乏个性,成为匆匆过客。但就全片幽默包袱过多不节制,甚至在几次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依然不忘搞笑,这削弱了紧张气氛,观众无法聚精会神,过于娱乐,画蛇添足。而中国观众渴望的中国元素如何与这部好莱坞大片嫁接,则就是王学圻与范冰冰在片中加起来不够5分钟的客串与某品牌稍纵即逝的广告,影厅里也顿时传来此起彼伏的笑声。而片尾消失的彩蛋也令观众悻悻而归。
然而这次的故事虽说比前两部的更有深意,但并不能掩盖故事的简单、小扯淡和一些剧情转折的牵强。这次故事的叙事也和上几部有所不同,开始采用托尼画外音的叙述方式展开故事,影片一开始的画面就是钢铁战衣依次被炸毁,给观众留下悬念,但是在看完电影后有一种“悬念过大,答案过小”的感觉。影片的气氛也并不大连续,前半段拥有十足的黑暗风,但是到后来又回到了漫威普遍的娱乐手法上。在电影院让我大爽的钢铁军团并没有作为一条故事线一直贯穿整部电影,而是在战斗时在极少铺垫的情况下猛然飞了出来,视觉效果虽然在震撼,但是还是会留有少许遗憾。电影上映前一直宣传的飞机救援的噱头在影片中为剧情的发展也并没有起到很大推动作用,让人感觉插入得很牵强。
看着电影《钢铁侠3》作为漫威漫画改编电影的第一部封笔之作,有优点也有缺陷;也是漫威的一次转型尝试,这次的转型不能说成功,但也不算失败。但我们至少可以看到漫威对电影的故事真正开始良苦用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