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趣味

标签:
骁遥今天道郭德纲李鹤彪文化 |
分类: 骁眼看社会 |
很久没发博文。人常言休闲是灵感之母,那忙碌则是灵感之夫——占有它,控制它,甩开它。在这空档的时间里,敬爱的郭德纲老师处境渐行渐忧。着实令人始料未及。
我无心去关注打人事件谁是谁非,我总以为如果纯粹是李鹤彪和记者的私人恩怨,放在媒体上去上纲上线乃至于封杀围剿是不妥的。对错是非自有司法——哪怕这司法也未必可信可靠。抛开所有的不论,你看到的只是这么一个现实:争议发生后,当事人郭德纲博客关停,连一个说话分辨的小土墩都没有,而声讨则是铺天盖地。一方借公权力大势围剿,一方连出版权言论权已被剥夺,如此不对称的当事人权利,有必要再去争论孰是孰非吗?只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也。
我厕所里一直摆放着一本《思维的乐趣》。我也常常会想起王小波的这么一句话:“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在接受很多年的教育、阅读很多大师指定书目、看过很多人生导师的表演后,我竟然觉得王二说得最合某意:且不管谁谁四旧谁谁三俗,谁谁高雅又谁谁知荣辱。文章、艺术,最合乎消费过程的区分无非是有趣与无趣,不添加关于政治、道德的辅助眼镜。所以我认为,不管你怎么告诉我他庸俗媚俗低俗,郭德纲的相声是有趣的,无论是传统本子还是时下新段;早逝的王小波是有趣的,无论是诲淫诲盗的小说还是不着边际的杂文;韩寒是有趣的,不管是无主题小说还是有指向的博文;早期的姜昆老师也是有趣的,可能在他成为党组书记之前。除此之外,我总觉得俗与雅、正与邪、高与低的区分是无效的,别有用心的。基于这种出发点,我觉得赵忠祥老师的录音有趣,余秋雨老师的含泪劝说有趣,以及姜昆老师说“艺人没有艺德会遭到“观众的抛弃和社会的淘汰”都很有趣。知晓并体会这些有趣,则是人生之大幸。于是我搜集了一千多条的【今天道】,不论名家与草根,不管低俗与高雅,无他,但求趣味耳。
现在,有趣的郭德纲恐怕要消失了。这是我人生的大遗憾。我不仅觉得可惜,而且觉得可怜:这个社会的包容性的确有点怪:在模糊性别的小沈阳、罔顾荣辱的罗玉凤之前,揶揄崇高的郭德纲先行告退了。记得王二还说过,在一个宽松的社会里,人们可以收获到优雅,收获到精雕细琢的浪漫;在一个呆板的社会里,人们可以收获到幽默——起码是黑色的幽默。就是在我呆的这个社会里,什么都收获不到,这可是件让人吃惊的事情。
这还确实是很让人吃惊的。于是我想起自己早上发的这一推来:不用很多年后,人们会像怀念饭否、王小波与牛博网一样怀念郭德纲。怀念他们,就是怀念趣味,怀念那种闹中取静、苦中得笑的生活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