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集中发展 集约发展 集群发展

(2011-10-31 09:02:18)
标签:

财经

 

集中发展 集约发展 集群发展

作者:肖金成
本文原载(《新浪房产》,(京)2011年07月22日 )

 

    2011年7 月22日下午两点,首届重庆总部经济高峰论坛在重庆洲际酒店召开,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区域研究所所长肖金成在论坛上发表讲话时说,发展好重庆总部经济需要走集中发展、集约发展、集群发展的发展模式。

    农业社会是依赖土地的,他是就土地而生,另外农业是自给自足为特征的,所以他是分散发展的模式。没有土地,那么就很难发展农业,但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也就是说工业和服务业和农业发展是不同的,尤其是现在是工业化时代和城市化时代,所以发展的模式,那么我们提出来是集中发展、集群发展和集约发展。

  在当代的中国,我们的发展尤其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我们知道中国国土面积大、人口多,但是有一个重要的国情,虽然国土面积大,但是适合发展的空间并不大。根据发改委的统计,960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适合人们生存发展的地方可能就是180万平方公里。所以我们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一定要集约的、节约的利用空间。

  现在城市化的水平将近50%,也就是有一半的人居住在农村,而且居住在城市的人当中,有2亿多的农民工,它的家庭在农村。那么要把这2亿多农民工的家庭转移到城市,我们的城市要发展,而且未来我们的城市化水平,要从50%上升到70%,这可能是我们城市化的一个目标,还有几亿人要进入城市。

  所以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考虑我们工业化、城市化新的发展模式。所以发展模式就是集中发展、集群发展和集约发展。

  第一,集中发展。

  集中发展,实际上我们利用探索。比如说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市和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只有提高城市化水平,富余的劳动力,现在农村的人口向城镇集中,我们土地才能向规模经营集中。

  我们国家由于地理地貌的问题,平原比较少,高原和山区比较多。为了减少物流的成本,经济要素应该要经济带集中。正是因为我们适合发展的空间不大,很多地方不太适合发展城市,适合发展的地方可能城市又比较密集。所以未来的人口要向城市群集中,未来城市群之外的地方还有很大的空间。

  总之我们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要集聚产业和人口。当然农村要向新的模式转变,也就是由现在非常分散向集中,只有这样我们的公共服务水平才能提高。西部大开发战略里面,我们提出了村村通,发现村村通的成本是很高的。要想使每一个村庄都能实现较高的公共服务,我们政府不得不支付很高成本。那么通过发展方式的改变,实际上我们在公共服务提高的同时,我们要使公共服务的成本下降,这就是集中发展的含义。在国际上,现在的发达国家实际上现在集中发展的趋势是非常明显的。尽管美国的经济状况比中国好得多,有东海岸、西海岸,中间有很大的平原,但是它的要素集中。这是世界银行提供的图片,大家看看,这是日本,日本的要素基本集中在三大都市带,70%的要素70%的人口。俄罗斯集中在欧洲这一块地方,澳大利亚空间面积很大700多万平方公里,但是它的人口主要集中在三大城市悉尼、墨尔本和模拟斯坦(音),加拿大也是,也就是这三大城市,还有韩国,他的要素也没有均衡的发展,主要的要素集中在首尔和釜山,印度也是一样。

  这些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工业化和城市化分散发展没有出入,我们采用几种发展模式。中国的集中度度实际上是沿海地区,实际上集中度并不高,重庆、西安、成都三大城市现在集中度在提高,恐怕未来西部地区的集中度会有所提高。要向经济带集中,扶贫区规划规划了五条全国的经济带,五条经济带也聚集了大量的城市和产业。那么中国现在已经形成了十大城市群,未来还会形成若干城市群。所以城市群也是要素集中的重要的取向。为什么城市群有利于承担更多的要素和城口,就在于城市它的辐射范围很大,实际上多个城市共同辐射带动一个区域。在城市群的范围内,小城市和小城镇,它的区位劣势在弱化,成本的优势在强化。所以我们的城市化道路,也就是说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这样一个道路,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否则的话,没有大城市,只有下城镇,这个小城镇是很难承载产业和人口的。

  第二,集群发展。

  集群发展,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我们现在的产业,如果是单个产业的话是很难生存下去的,所以我们过去在西部大开发之初,我们也提出来要引导和促进沿海地区的产业向西部转移。 很长时间内转移的效果不好,就是因为西部地区的配套能力比较差,城市之间距离比较远。那么配套成本很高,所以产业转移就比较缓慢。后来发现应该是在西部发展产业集群,要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因为现在的企业,基本上属于专业化生产,一个企业不可能把一个产品靠自己制造出来。过去我们很多国有大企业,像一汽、二汽,都是自己生产的,所以成本很高,产业规模倒是很大,创新也不容易。专业化生产,就在于他能够专注于一个零部件,能够实现创新,使它的成本降到最低。所以现在的企业基本上都是专业化生产。专业化生产都必须要有配套。

  第二产业实际上要依靠上游和下游,上游要依靠原材料的产地,下游要靠近市场,这样的产品才有竞争力。所以我们说要实现集群发展,所以城市群的革命城市,都向功能性城市发展。我们说过去的城市,都是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在现阶段的城市,发展的城市群体的,城市群的每一个城市不在是区域型的中心城市,而蜕变为功能型城市。也就是说每一个城市有明确的分工,比如说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一半是以服务业为主的,服务业的比重占比比较高,像北京就在70%以上,上海更高一点,然后大城市都是服务业的比重较高。那么中等城市,可能制造业的比重就比较高,小城市零部件的比重比较高。所以形成了一个城市之间的分工。

  现在所谓的汽车城、钢铁城、纺织城、电子城、化工城,所以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城市。当然重庆是西南地区的大都市,城市规模比较大,未来又是成渝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那么在成渝城市群内,发展主要是以服务业为主,而且应该是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特点很鲜明,要有金融业、物流业,要集聚很多的企业的总部。刚才刘主任说了企业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它的总部和生产基地就实现了分离。总部在核心城市,而生产基地将在中等城市、小城市甚至小城镇布局,这样才能实现管理的高密度化,零部件和制造业的低成本,也就是说实现企业的竞争力,在国内国际市场有竞争力。

  所以说集群发展要有利于延伸产业链,避免长途运输,另外也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减量化、低排放、再利用,也有利于发展现代物流,这就是集群发展。

  第三,集约发展。

  所谓集约发展,要在单位面积内有更大的产出。单位面积,现在西部地区怎样西部大开发,从十一五开始我们不在追求GDP的总量增长速度和比重,我们要追求要追求人均GDP的提高,人均GDP要实现逐步和发达地区距离拉近。我觉得这个是比较容易做到的。比如说西部地区人口数量比较少,人口并不多,所以说我们说人均GDP是整个西部地区我们追求的一个目的。

  集约发展不就是人均GDP,就是地均GDP。要把整个西部地区做到是做不到的,但是我们要在城市,在我们的大城市考虑用地均GDP的指标来衡量,这就是集约发展。我们不要认为西部地区空间大,就把城市的空间搞得足够大。有的地方把开发区搞得很大,最大一个发展有9千多平方公里的开发区,这个不难,随便划一个圈就是一个开发区。我们统计一下,东部沿海的开发区平均投入基础设施每平方公里1个亿,如果没有这1个亿的投入就很难有10个亿的产出。如果划一个圈,在这里产出,让投资者去,投资者得去吗?得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空间面积在西部不是一个问题,空间很大,关键有没有这么大的投入。所以要集约发展,所以要发展中心型城市,要发展单位面积的产值。所以发展总部经济要提高单位经济值,每一个单位面积空间面积都很小,楼大厦都很高,都是向空中发展,为什么?它的土地成本很高,就迫使它向空中发展。像纽约的曼哈顿,巴黎的拉特纺丝(音),最著名的世界大城市,它的CBD都是空间不大楼盘很好,成为一个城市的地标。像上海的陆家嘴,北京的金融街,这些都是单位面积的产出很大的。

  所以我们说未来我们的比较,CBD的比较就是单位的面积产出,这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单位面积存在的人口,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而且在这个区域内,集聚的都是高收入的人群,高附加值的产业。所以我们说未来不是以面积论英雄,是以单位面积的产出来论英雄。

  所以我们要向空中和地下要绿地和环境,我们空间CBD小,环境要好,交通要发展,那怎么办?那就是空中和地下。所以CBD叫中央商务区,我们在国内有一个概念,叫商务中心区。我参与了重庆市CBD的规划研究,所以解放碑也是我们经过研究和论证之后,认为这个地方是比较适合作为重庆核心中的核心。所以刚才区长介绍了,现在的人口密度比较大,当然产出也很大。这就是重庆的动力所在、活力所在,而且将来要更多的吸引企业总部,使渝中区能够承载更多的产出。

  当然,只有集约发展,我们才会给农业留下更大的空间,否则的话城市化的过程中,占用大量的土地,占用大量的耕地,这是不可持续的。所以很多人担忧,我们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不是更大吗,城市更大我们农地不是更少吗,农地更少我们粮食保证粮食安全不就成问题了吗?实际上在集约发展的模式当中下,我们不用担心了,因为农民居住空间是比较大的,城市的空间不需要太多。只有这样,大家才能保障我们的粮食安全,才能实现我们在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同时,使我们生活得更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