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的图腾

标签:
龙舞狮舞北狮应龙雍正黄龙文化 |
分类: 人文传奇 |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生活在舞龙已经专业化、职业化的宋代,他的笔端干干净净,虽未沾染半点喧嚣烟火,但热闹却尽在“凤箫声动”四字中。遗憾的是,龙舞从殷商时期娱神的祭祀之礼,走到21世纪娱人的节庆之祝,它的人文气息正渐渐消散。
舞蹈的图腾
撰文/刘延刚
http://s4/middle/4e22b52et8016d6a43543&690
根据古代文献、墓葬及遗址的出土实物(文字或画像等),舞蹈史学界认为,龙舞在汉代时就已出现,但其原形却可追溯到殷商时期。殷商时期的龙舞并非娱乐,而是一种祭祀方式。
当历史沿着原始社会的羊肠小道进入商代时,商代的风景仍是大片的荒蛮,许多自然现象仍然不为古人所了解。这种情况导致商代社会神权至上,巫风猎猎,国家的大事小情,无论是患病、耕作、气候、田猎还是打仗,都要进行占卜,都要在恭敬地请示了鬼神之后,方可行事。关于这一点,《礼记·表记》中有确凿的记载,即“殷人尊神,率民以示神”。而请示鬼神需要一个特殊的渠道,这个渠道就是舞。
什么舞呢?舞什么呢?就在人类集体茫然的时期,龙出脱成了主角。因商代农业发达,雨水对农牧业十分重要,所以雷电显得格外神圣,而龙就是雷的形象化,就是雨水之神。龙被创造出来后,祭龙求雨的舞蹈,使古代世界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龙因此成为商代卜辞中等级最高的词汇之一。从现今出土的甲骨文残片中,可梳理出数千年前龙舞的情况。在殷墟妇好墓中,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大量的龙形物件或龙纹。
商代祭龙祈雨的风俗源于雩。雩是旱祭的名称,雩祭的主要表现方式就是起舞通神。无论是殷墟出土的卜辞,还是史料《周礼·春官》上,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如“司巫掌群巫之政令。若国大旱,则率巫而舞雩。”《说文》上也说:“雩,夏祭乐于赤帝以祈甘雨也。”
由于龙是虚拟的生物,所以变化多端,可谓一龙千面,而商代求雨时用泥土所塑之龙当为应龙。应龙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古人之所以土塑应龙,是因为《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记载,应龙在帮助皇帝杀掉蚩尤和夸父后,耗尽了神力,无法再上天行云布雨,致人间干旱,所以他们需要通过祭祀来使应龙再显神威。
关于祭龙求雨,《神农求雨书》中的叙述最为生动:“春夏雨日而不雨,甲乙命为青龙,又为火龙,东方小童舞之;丙丁不雨,命为赤龙,南方壮者舞之;戊巳不雨,命为黄龙,壮者舞之;庚辛不雨,命为白龙,又为火龙,西方老人舞之;壬癸不雨,命为黑龙,北方老人舞之。”这段话,写得细腻、清晰而又详尽,里面的五色龙,与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建立了一种玄奥的内在联系。这与甲骨文所记载的殷人祭祀五方帝的活动,或许有一定的联系,因为二者提到的方位和颜色完全相同。
http://s2/middle/4e22b52et8016d88ccdc1&690
另外,龙舞还渗透了五行观念。在汉时明月下,龙不仅有五色,而且,舞者也身着彩衣。龙、舞者和季节、日出等情况,要达成某些内涵上的一致,比如,在方位上要谨遵规定。古代思想家分析,金木水火土构成了世界,因此,五色龙和5个方位要吻合,即青龙(苍龙)居东,主木;白龙居西,主金;赤龙居南,主火;黑龙居北,主水;黄龙居中,主土。除此之外,其他方面的规定也非常严格,如每次举行龙舞,需龙5~9条,需舞者5~9人,舞者的人数与龙的长度成正比。舞者的年龄也要有特殊的限定。
值得一提的是,龙舞在汉代以前多用于祭祀活动,而后便走出了祭祀,这是因为活色生香的汉代开始更多地重视人,而非神。汉代第一次出现了乐府机构,百戏盛行后,诸如凤舞、鱼舞等假形舞蹈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但龙舞仍是主要表现形式。汉武帝在向边地的“四夷之客”展现中原的繁盛时,曾举行盛大演出,其中就有“鱼龙曼衍”。这部大戏可分3幕,第一幕,由人装扮成舍利之兽,即西域的巨型珍兽,在庭中嬉戏;第二幕,舍利之兽至殿前激水,化身为大型比目鱼;第三幕,比目鱼又化成8丈黄龙。表演时,场面宏大,布景华丽,舞蹈活泼,幻术奇诡,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现代意识。
当时的龙舞和今天舞龙的情形,已经非常接近,这一点在1986年出土于浙江武义县厉坦乡的东汉谷仓瓶陶器上可以得到证实,陶器上绘有龙舞场面,龙和舞者都已经成型。
但是,虽然龙舞已经从神权的范围内走到民间的小巷中来,却仍然没有脱离与政治的纠葛。隋朝初期,朝廷还会在正月十五组织百姓进行狂欢活动,其时,洛阳城内外一派热闹景象,古人身着盛装,穿行在连绵的灯火中,耳边锣鼓喧天,眼前百戏杂陈,“窝棚跨路、广幕凌云”,道路堵塞,车马不通。更有甚者,在这不眠夜中,有人竟至花掉平生积蓄。朝廷重臣柳彧因此认为龙舞为敝风陋俗,并上奏皇帝予以禁绝。而长孙平在出任相州(今河南安阳)刺史时,恰逢正月十五游乐,因他没有进行制止,还被皇帝撤了职。
虽然龙舞惊动了皇帝,但每位皇帝对民间艺术的态度都是不同的,隋炀帝就比较重视传统文化,他在即位后,曾以龙舞等艺术形式来招待边疆少数民族的首领,这令外宾们眼界大开,惊赞连连。
当南宋人民奔跑在小康的道路上时,民间灯会的规模更其盛大,仅是有文字记载的舞队项目就有70多种。这时候的舞者已经走上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在这些古代艺术家中,还有一些赶趁人(酒楼茶肆的卖艺者)、路歧人(居无定所的流浪卖艺者)。舞者们除了参加乡间节令性的祭祀、庆祝活动,还走街串巷沿着都市城镇进行表演,这使得龙舞吸引了更多的民间因素,变得更加生动,充满泥土的芳香。
发展到明清时期,专业化的龙舞已经有专门的组织来对其负责,会馆就是其中之一。这在人文规律的发展过程中,是一件值得记取的事情。雍正、乾隆年间,与龙舞关系密切的会馆当属河南驻马店平舆县庙湾镇的“山峡会馆”和“湖北会馆”。这两个会馆是较大的商帮,双方通过扶持民间艺术,举行街头表演和比赛,来扩大声势,争夺生意,可以称得上是古代广告中的典型例子之一。虽然会馆的这种宣传,使得镇子上曾出现过13条龙相持不下、互不让路的情况,甚至多次酿成冲突格斗事件,但会馆对龙舞的发展还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当时的北京地区,朝廷每在正月初一到十六,都会于琉璃厂一带设交易场所,各种表演歌舞杂耍的场子就点缀其中。从正月十三到十六,朝廷还在大栅栏一带举行灯节。灯火流泻中,便是龙舞翻飞时。现在,位于河北易县的清西陵,还有“摆字龙灯”,据称,该龙灯是乾隆年间建泰陵(雍正之陵墓)衙门时,由承德的离宫带来,原为整龙,但为纪念雍正在位13年而断成13节。光绪年间,这13节又由泰陵衙门传到泰妃陵(雍正妃子之陵墓)衙门。
龙舞绵延至今,已细化出两种大致的风格,北方龙舞重粗犷刚健之美,南方龙舞重秀美玲珑之灵。这是因为北方寒冷,道具沉重,舞者只能奋力激烈地舞动,而南方气候湿热,道具小巧,舞者可更多地考虑套路和动作上的变化。
与龙舞一样,狮舞也出现在汉朝。狮舞算得上是中原与西域互通有无的产物。当时,伊朗、阿富汗和克什米尔一带的邦国常向朝廷进献狮子(时称狻猊)。随着浓眉大眼、长满落腮胡子的驯狮郎来皇宫表演的次数越来越多,这种艺术形式开始与中原的传统兽戏相结合,并最终演变成狮舞,扮演狮子的人则被称为象人。而人之所以仿狮形而舞,寓辟邪趋吉之意。
狮舞也分北狮南狮,北狮以“武”为主,南狮以“文”为主。北狮的起源可上溯至北魏武帝时期,当时,皇帝征伐甘肃河西一带,有10万多胡人被俘。帝命其献艺,遂有30多位胡人头戴木雕兽首(2个较大,5个较小),身披兽衣,在乐声中或欢腾跳跃,或相互亲昵。皇帝欣喜不一,赐名曰“北魏瑞狮”,并准许俘虏返回家乡。
但无论龙舞还是狮舞,现今都已走向衰落,元宵庙会上偶然得见,也只是略见其形、罕见其髓了。宋代何梦柱“紫凤笙繁声漫衍,黄龙舞缦影徘徊”的诗歌意义,也因此附加上了资料文献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