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百年烟雨传播路

(2009-09-10 14:25:57)
标签:

匠人

珐琅

拂菻

瓷胎

潘淳

广东

文化

分类: 人文传奇

        百年烟雨传播路

   

百年烟雨传播路

撰文/谢艳环  摄影/王刚

拂菻,这是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熟头熟脸的两个字,是东罗马帝国、西亚地中海沿岸一带的地域名称,也是当地人对搪瓷嵌釉品的简称,我国出现景泰蓝后,拂菻遂转音为珐琅。

景泰蓝的出现标志我国古代烧制技术的一个巅峰,实际上,在明代之前的元蒙时期,古人就已开始使用珐琅器。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汗国后开始军事扩张,当他率兵攻打阿拉伯国家时,专门俘虏了当地的工匠,并押回蒙古国,此后,法郎器的制作技术便传播到中原一带,到明代景泰年间,掐丝珐琅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除了草原勇士的“技术掠夺”外,珐琅器也曾主动向古中国“投怀送抱”。16世纪,广东地区是中央王朝与海外进行经济文化沟通的咽喉港口,欧洲商人或传教士从这里进入古国经商或传教,与这些“外来人口”一同入境的还有画珐琅技术。画珐琅起源于法国,在广东落地生根后,被形象地称为“烧青”。烧青并非一种简单的程序,现在的技术人员在烧青时,需通过显微镜进行金属胎上绘制部分的处理,此后还需将其置入800℃的高温中淬烧,然后再进行下一番的施彩、置窑,如此反复,需十余回合,甚至百余回合。数月时间,可获成品两三件。想到古人并不具备显微镜等设备,却依然烧制出了绚丽的器物,其光泽历千年而不变,着实令人感叹。

                                               百年烟雨传播路

珐琅器的传播之路若隐若现地穿越明朝,一直绵延至清朝,并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历史烟雨中现出更加摄魂夺魄的奇韵。三朝的画珐琅器各具特色,从典雅素净到明亮深沉,再到细致工细,无一例外地都绽放出绝世之美。

在珐琅器的传播之旅上,还有一段与曹雪芹家族有关的历史片段。康熙执政时,珐琅彩瓷胎多由景德镇制作,之后,瓷胎将沿着景德镇昌江顺流而下,通过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送入紫禁城。在这段不算短的路程中,还要经过鄱阳湖、九江关和南京的江宁府,而自曹寅(曹雪芹祖父)祖辈开始便是康熙家包衣的曹家,已三代身居江宁织造,管理着织造、海关等许多要务。从《红楼梦》中不难看出,曹家珍玩甚多,其中一部分有可能就来自那些运送瓷胎的船只,关于这一点,从康熙对曹家的训斥中可略知一二:“近来你家差事甚多,如珐琅磁器之类先还有旨意件数,到京之后,送至御前览完才烧。今不知骗了多少磁器,朕总不知……”

 百年烟雨传播路

匠人的遗憾

珐琅器的盛行造就了一批技艺超群的珐琅匠人,而匠人所制作的珐琅器的风格则相应地反映了一个朝代的审美特征。

清朝时,广州是唯一的对外开放门户,因此,广东人中出现了水平较高的珐琅器大师,潘淳就是其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之一。潘淳发明了一种金红的颜色,即桃红色,这种梦幻般色彩的出现,使之后的珐琅器更加绚烂无比,而在此之前,珐琅器大都使用红、黑、金、黄、深赭、月白、粉绿等色料。

潘淳等由粤海关入京的“南匠”,当时颇为“抢手”,广东巡抚除负责其他常规事务外,还要负责寻找这些匠人,并将他们送入宫内造办处应职。在这方面,康熙朝的广东巡抚杨琳可谓慧眼独具,他首先发现了奇人潘淳,之后又发现了杨士奇,这个人的技艺虽然稍差于潘淳,但亦是一名出色的匠人。为此,巡抚大人还专门上奏皇帝禀告此事,并言明,“奴才并捐给安家盘费”。

清朝的珐琅匠人深受皇家思想的影响,珐琅器的纹饰风格因此发生了从简素到繁缛的演变。而在元末明初时,匠人则以单线勾勒缠枝莲或缠枝牡丹,错落参差,疏密得当,花叶大而阔、短而腴,枝蔓富有弹性和力量,花心为丰满的水桃状。明中晚期,匠人则以双线勾勒图案,无论是缠枝莲还是缠枝牡丹,都不同程度地由武则天般的“丰腴”转变成李清照般的“清瘦”。这种情况发展到清代,按照统治者的意志,花朵也被赋予了政治含义,开始出现象征地位和等级的规整图案,甚至连莲花枝蔓的弯曲程度都极其对称。虽然较之从前更加繁丽锦绣,但元、明时期的大气和洒脱早已走远。

这一点还表现在珐琅器的用色上,元、明时期,掐丝珐琅器以浅蓝色、宝蓝色、淡青色、白色作地,施以红、黄、绿、紫、赭、豆青、松石绿等色釉,视觉上有一种水晶般透彻的感觉,到了清代,釉料的颜色开始五花八门,但或许正是过于丰富的色彩和对技术以及思想观念的极致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珐琅器的原始美感,元、明时期的透亮已不复存在,匠气过重成为普遍特征。对于珐琅匠人来说,这或多或少应该是一种遗憾吧。百年烟雨传播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