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耳他  亚特兰蒂斯的组成部分?

(2009-02-17 11:51:29)
标签:

神庙

大车

亚特

巨石

汉考克

马耳他

文化

分类: 人文传奇

马耳他 <wbr> <wbr>亚特兰蒂斯的组成部分?马耳他  亚特兰蒂斯的组成部分?

感谢本刊驻外记者英国考古学家格拉汉姆·汉考克先生,10余年来他奔走于世界各地,先后到英国、马耳他、印度、日本等国及其海域进行潜水考察,采访各国考古、地质等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追寻遗失在海底的古老史前文明,向我们提供了非常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和图片,使我们对史前人类文明有了更深刻、更清楚的认识。

“看,那就是神秘的巨石神庙!”飞机进入马耳他上空后不久,汉考克的助手便发现了岛上的神庙。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指着下面一个类似五叶草形的建筑群。汉考克会心一笑,他从舷窗往外望,看到巨石神庙静静地伫立在蓝天下,孤独地守望着大海,似乎想向人们倾诉过往的故事。

“它真的与亚特兰蒂斯有关联吗?”汉考克的助手问,接着又自语道,“我们就要揭开这个旷世之迷了。”马耳他 <wbr> <wbr>亚特兰蒂斯的组成部分?

亚特兰蒂斯是柏拉图记载的沉入海底的神秘古城。近年来,一些对史前文明具有浓厚兴趣的学者、考古学家纷纷发表看法,认为马耳他是一万年前冰河时期的亚特兰蒂斯的组成部分。一时间,这个素有“地中海心脏”之称的小岛成为考古界、科学界关注的焦点,为揭开真相,汉考克开始了这次马耳他之行。

巨石神庙中丰乳肥臀的“胖夫人”

马耳他在冰河时期还是一片陆地,一座通向西西里的大陆桥将它与欧洲大陆紧密相连。如今,马耳他全境只剩下马耳他、戈佐、科米诺、科米诺托和菲尔夫拉等5个小岛,其中马耳他岛面积最大,但也不过246平方公里。

马耳他面积虽小,却是人类文明和宗教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几千年来,许多民族都曾经踏上过这片土地,如古埃及人、希腊人、腓尼基人、迦太基人、罗马人、阿拉伯人,还有圣约翰骑士,他们都在岛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秘密,马耳他也不例外。在马耳他群岛上,有30多处雄伟的巨石建筑遗址,这些遗址本身就是难解的谜。关于它们的用途,至今仍众说纷纭。不过,由于遗址内有黝黑的凹室遗存,看起来极像神龛,此外,还有酷似祭坛的平滑石块,因此多数人认为它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神庙。

马耳他 <wbr> <wbr>亚特兰蒂斯的组成部分?经测定,神庙遗址至少已有5700年的历史。也就是说,它们比英格兰的史前巨石柱和埃及的金字塔至少要早1000多年。“它们穿越了成千上万年的时光,像饱经沧桑的老人与我们默默对视,等待我们探索背后的玄秘。”汉考克说。

从哪里开始这次探索呢?汉考克走在巨大的石体中,默默思索。之后,他决定从马耳他戈佐岛上的吉刚提亚神殿入手考察。“吉刚提亚”意思是“巨人的杰作”,它面向东南,背朝西北,大门与墙壁都由巨石垒成,外墙所用石材有的高达6米,重达几十吨。汉考克走到神殿门口时,看见不远处还散落着5000多年前的巨大滚石球,多为硬质珊瑚石灰岩。

在那遥远的年代,人们是如何将这巨石运送到工地的呢?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神殿大门内原有宰牲台、盛血的坑穴,因年代久远,显得荒凄一片。内殿中还设有神龛,供奉妇女石雕像,这些妇女雕像造型奇特,不过汉考克并没有看到,向工作人员打听石像的去向,告知已转移至瓦莱塔博物馆。为一探究竟,汉考克在炎炎烈日下又赶到博物馆。

到了博物馆,汗水还没有擦干,汉考克却已顾不得了,他一下子被那些奇特的女性石雕吸引住了。他说:“每个女性都体形肥硕,胸部和臀部突出。据说它们是象征着生育旺盛的大地之母。”这些被考古界形象地称为“胖夫人”或“马耳他的维纳斯”的石像,让汉考克想起了中国唐朝的丰肥女性,尽管二者风格截然不同,但汉考克还是感觉到丰腴之美正隔着世界的两处地域、两个年代遥遥呼应。

但这只是汉考克的浪漫之思,实际上,从考古角度出发,他认为这些约出现于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女性石像,与3万年前的欧洲石器艺术更为相近。那时,古老的欧洲就出现了类似的圣母雕像,在奥地利摩拉维亚的维林多夫山洞中发现的“维林多夫的维纳斯”,也是胸部突出,腹部宽大,四肢粗短,与马耳他的女性石像一样,女性特征被强调得极其夸张,推测它们可能都是表达早期人类渴望种族繁衍的愿望。

作为马耳他巨石神庙的宗教象征,这些女性石像还有一个令人惊奇的地方,那就是几乎每个人都没有头。与吉刚提亚神殿一样,这些“胖夫人”遥远而神秘,人们对其背景一无所知。

那么,巨石神庙与亚特兰蒂斯究竟有何种联系呢?马耳他果真存在一个被遗忘的冰河文明吗?站在瓦莱塔博物馆幽暗的阴影里,汉考克怔怔出神。默默思索了片刻,他决定还是继续走访马耳他一些具有神秘色彩的遗址,没准会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线索。

从博物馆出来后,稍事整顿,汉考克又风尘仆仆赶往马耳他的另一处著名遗址——海波吉姆地下建筑群。

地下合葬墓:7000具古尸不翼而飞

海波吉姆是一座位于马耳他大港湾附近的大型地下建筑群,也是目前为止马耳他发现的唯一的大型地下建筑群。不过,它不是一座神庙,而是一座巨大的合葬墓,考古人员曾从这里发现了约7000具古尸。但令人惊讶并感到诡异的问题随后出现,这数千具尸骨在被发掘后不久全都不翼而飞,甚至有人传言连地下建筑的古代壁画也一夜间消失了。

这是真的吗?如果是真的,那么7000具尸体到底哪里去了?是谁有能力将如此多的尸骨在无人察觉的情况下瞬间转移?

马耳他 <wbr> <wbr>亚特兰蒂斯的组成部分?当汉考克与他的考古小队进入海波吉姆地下建筑群时,眼前的一切让他们惊呆了。文物的确遗存寥寥,大部分都已消失殆尽。从文物风格看,这座地下建筑应该有至少5000年的历史。不过,装饰屋顶的红赭石图案已经褪色,几乎已经无法辨认,而它们曾是海波吉姆遗址系列红赭石壁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有一点是能够确定的,这些壁画并非一夜消失,而是岁月侵蚀、保护不善的结果。

至于尸骨因何神秘消失,汉考克决定寻找当年的发掘人员获取线索。马格里神父是耶稣会的牧师,也是20世纪初最早发掘这一遗址的人。他曾亲眼看到了成千上万具杂乱无章的人体骨架,当时估计有7000具尸体,后来也有人估计只有3万具。这些尸骨出土时,科技水平还相对落后,尸骨的保存状况也不好。随后这些尸骨就消失了。马格里神父是曾亲眼目睹尸骨的人,不过,令汉考克遗憾的是,他已经见不到神父本人了,因为神父在去往突尼斯的路上去世了,甚至根本没来得及公布自己的发现。

不过,汉考克找到了海波吉姆博物馆的研究员马克先生,试图寻找线索。马克向汉考克展示了仅剩的6个头骨。6个头骨和7000具尸体,这种巨大的反差让汉考克的确感到意外。从马克这里,汉考克还得知,“他们甚至从未对头骨进行过简单的碳素年代测定”。至于尸骨因何消失,仍然无人能解。

对于马耳他最具震撼力的文化遗产,人们对其历史和背景却如此茫然,这种种情况不禁使汉考克对马耳他历史的完整性产生了怀疑,他决定回过头来重新梳理马耳他最著名的古代遗址——巨石神庙的历史背景。

汉考克想起,17世纪前,关于巨石神庙,曾经存在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传说巨石神庙部分沉入了瓦莱塔的大港湾,但后来这种说法突然不了了之。直到1994年,马耳他皇家海军海洋考古调查队队长斯可卢纳声称:他在带领海洋考古调查队执行任务时,在海底约7.5米处发现了史前神庙。不过,现在斯可卢纳早已去世,至于海底是否真的有部分神庙遗址根本无法确定。

马耳他 <wbr> <wbr>亚特兰蒂斯的组成部分?几经辗转,汉考克联系到了斯可卢纳的朋友约瑟夫•艾卢尔先生。艾卢尔说:“斯可卢纳告诉过我,他在圣·朱利安的远处海域发现了一座史前神庙。他还把这一发现刊登在了《马耳他周日时报》上,可惜并没有引起世人的注意。”

1999年,又有人在网上声称,在距离施利马数公里的海域发现了另一座海底神庙。那么,海底神庙究竟只是传说,还是确有其事?

面对汹涌的大海,大多数人选择了沉默,但汉考克决定还是到海底去看一看。2000年,汉考克在传说发现古神庙遗址的海域潜水50多次,结果一无所获。或许是海草掩盖了一切吧,汉考克始终相信,传说不应只是传说,它的背后一定隐藏着历史的秘密。

海底发现神秘“大车印”

结束潜水活动后,汉考克做了一个星期的休整,利用这段时间,他再一次仔细研究了柏拉图关于亚特兰蒂斯的记载。记载中的亚特兰蒂斯,其高度发达的文明令人惊诧,古国不仅具有设备完善的港埠及船只,还有能够载人飞翔的物体(相当于现在的飞机),四周则环绕着发达的“沟渠”。

柏拉图在记录中指出了亚特兰蒂斯消亡的原因:强烈的地震和来势汹涌的洪流肆虐了一天一夜,亚特兰蒂斯岛就此沉入海底。另外,他还指出了洪水泛滥的时间:在故事传到希腊的9000年前,也就是距今约1.15万年前。

也许是年代太过久远,大多数人都只把它当成了传说。现在,地理学证据却表明,在柏拉图所提到的灾难发生时间,地球的确发生了可怕的洪灾。导致大陆沉没的始作俑者就是冰河时代末期的3次大洪水之一。其中一次洪水泛滥就发生在约1.1万年前,与柏拉图所指出的时间完全吻合,和当时地球上出现大面积冰川消融的情况也完全一致。

马耳他 <wbr> <wbr>亚特兰蒂斯的组成部分?在反复翻阅资料文献时,柏拉图在文中所提到的“沟渠”两字,格外引起了汉考克的注意。在马耳他,许多研究史前文明的学者都认为马耳他是亚特兰蒂斯的组成部分,其理论根据之一就是分散在马耳他各地的不同寻常的沟渠,也就是广为人知的“大车印”。与神秘的史前巨石神庙一样,大车印的用途也无人知晓,但它无疑是人工所为,并且历史久远。

汉考克随后联系了马耳他史前学协会主席安顿·米弗萨德,米弗萨德带汉考克来到大车印遗址,并告诉汉考克:“古人在这一带开凿了多种形式的沟渠,这些所谓的‘大车印’其实就是柏拉图所描述的沟渠中的一种。”米弗萨德还告诉汉考克,“据说有人还在马耳他西北海域发现过类似的大车印,而1.1万多年前,这些大车印应该是在陆地上的。”

如果事实真像米弗萨德所说,那么,马耳他的确就是亚特兰蒂斯的一部分。但海底果真有大车印吗?

汉考克与同事英国海洋学家克里斯·萨尔塔纳商议后,决定从马耳他西北海域下潜,寻找海底大车印。这次下潜很顺利,他们很快在海底的石灰石岩床上发现了很深的沟渠,虽然海底沟渠为浓密的海草所覆盖,但沟渠的外部轮廓仍非常清晰。而且,令人惊喜的是,它们的确和地面的大车印如出一辙。

更令他们惊喜而震惊的事情接踵而来。当他们除去表面的海草后,他们惊奇地发现,这些大车印由人工开凿而成,而非单纯的车辙痕迹。他们顺着海底高原上的沟渠缓缓前行,不知不觉便走到了大车印的尽头,那里有一道垂直的墙面,沿着墙面,他们深入到了约24米深的海底。

马耳他 <wbr> <wbr>亚特兰蒂斯的组成部分?在那里,他们又有了新发现。一个神秘的方形洞口出现在眼前,这个洞口处的洞顶,似乎也被加工成了方形。更有意思的是,洞内的空间并未受到水流或其他腐蚀因素的影响,岩面表现为直角,似乎也是人工开凿的痕迹。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方形入口的石洞在马耳他陆地随处可见,并且都已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

毫无疑问,这些海底大车印和石洞,至少在海水淹没这里之前就已经存在。这为汉考克解读马耳他文明之谜、寻找迷失的海底文明都提供了非常有力的线索。但问题是,在1.1万多年前,地球表面大部分仍冰冻在冰层下面,马耳他区域岂会有人居住?如果无人居住,那么这些大车印和方洞是何人所制?

对此,英国达勒姆的地理学家格伦·米尔勒为汉考克提供了参考意见。米尔勒推测,在1.1万多年前,地球表面大部分的确处于冰层下面,但马耳他可能例外,当时的马耳他或许就是一个亚热带避难所。

米尔勒博士通过电脑模拟重现了数千年前的地球原貌。根据马耳他所处的纬度显示,1.5万年前,马耳他的气候温暖宜人。另外,马耳他当时海平面的较低,现在许多被海水侵占的地方当时都是陆地。马耳他和80公里外的西西里岛同属一个大陆板块。后来,冰雪消融,海平面出现了几次大幅度上涨马耳他 <wbr> <wbr>亚特兰蒂斯的组成部分?:一次约在1.4万年前,另一次约在1.1万年前。海平面上涨,使得约25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吞没,沉没的陆地面积相当于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的面积总和。据此,米尔勒推断,马耳他附近海域的大车印很可能就是这个时期沉没的。

大车印、巨石神庙遗址和其他建筑都可能是冰河时代文明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能重现这些遗产,考古学家将重新评价马耳他神庙建筑者的起源,甚至会重新评价整个文明的起源。马耳他的探索仍在继续,通往遥远的冰河文明的大门虚掩着,等待着我们的开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