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延安中学校长李德元:辨别力来自读书与思考

(2020-09-07 16:15:31)
标签:

读书

辨别力

思考

分类: 精华文摘
延安中学校长李德元:辨别力来自读书与思考

延安中学校长李德元:辨别力来自读书与思考

李德元  第一教育  

本文作者为上海市延安中学校长 李德元

欢迎高一新生入学,欢迎高二、高三同学开学,欢迎同事们回到工作岗位。

过去和大家讲素养的培育,讲常识、逻辑和情感的关系,讲成长智慧和人文哲思。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辨别力。

最近世界有点乱。疫情改变了世界,看来人类与自然相比是很弱小的,人类需要团结一致应对灾难。每当灾难来临,各种说法就会出现,让人应接不暇,难辨真伪。

我今天不是要帮大家弄清这些说法,我也没有能力弄清这些说法,我只想从“辨别力”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想法。这里涉及“学说”和“文明”两个方面。

一、世界上的学说很多,都来自人类在历史进程中的思考。

人类的思考,源于要尝试解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是自然界是丰富的、多彩的,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是多样的、复杂的,结果人类越思考就越糊涂,于是崇拜、信仰和哲学和就产生了。

孔子糊涂了,于是提出了“中庸”;老子糊涂了,于是提出了“无为”;庄子糊涂了,于是提出了“逍遥”;墨子糊涂了,于是提出了“非攻”;佛家糊涂了,于是提出了“无我”。

“糊涂”这个概念,不是汉语字面意义上的糊涂,而是超越了思维困境后的清醒,化复杂为简单,化纷繁为清澈,是难得的糊涂,是大境界。

但是,由于现在的人不读书,人云亦云,这些学说的真实意义往往被曲解,流于字面意义。

“中庸”,不是和稀泥,而是不走极端,求大同存小异,和合而已;“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符合规律的事就为,反之则不为;“逍遥”,也绝不是无所事事的潇洒,而是顺其自然,顺势而为,会当击水三千里等等。

由此看来,具有一定的辨别力十分重要,这种能力主要来自于读书与思考,质疑与经验。互联网的坏处,就是碎片式阅读占据了人们大量的时间,无暇阅读经典作品与优秀作品,这不是好事。

二、世界上古老文明在演进过程中,由于人类科学认知能力的局限,最初各种文明几乎体现为巫术崇拜,巫术并非一无是处,巫术应该是前科学,它也尝试寻找自然规律,但是巫术找到的并不是规律,只能算科学的萌芽,这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前夜。

随着人类社会认知能力的进步,各种文明开始分道扬镳。

古希腊文明开始从巫术崇拜走向了科学崇拜,讲求个体产权,形成个人意志和独立人格。这些权利如何保全,于是有了“契约”,这个“契约”,就是法律,并演进出了民主与法治文明,成为当今西方制度的源头。法律不能约束道德怎么办?于是西方把道德约束交给了上帝,上帝根据人们的表现,死后判他上天堂或者下地狱。

古印度则从巫术崇拜走向了宗教崇拜,形成了种姓制度,这种制度的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以及享受奉献的权利。如今佛教流行于世界各地,中国受其影响也很大,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和小说《西游记》表现的都是此种情况。

埃及则从巫术崇拜走向神明崇拜,创造了阿蒙、阿努比斯等众神。

中国,则从巫术崇拜走向了祖宗崇拜,形成了血亲文化,和情感社会,讲集体价值,家族和祠堂是典型的体现。中国人崇拜祖宗,是无神论者,所以中国人信儒、释、道,信土地、关公、灶王爷,信文昌菩萨、观音菩萨,甚至信圣母玛利亚等等,由于可以接受一切可以接受的东西,就形成了今天的包容文化,并能同化所有的外来入侵者。

西方人重视个人权利,中国人重集体权利,西方人重契约,中国人重家庭,重朋友,讲侠义。这些文明,我们不能简单地讲哪个好哪个不好。一个民族走到今天,一定是一个民族自己的选择,都有弊也都有利。

这次疫情,中国防疫的高效率带来的社会平稳与经济逐步复苏,与西方防疫的低效率形成鲜明对比;美国对崛起中国的打压和大选中对中国全方位抹黑的霸道行径,与主张“和平共处”的中国形成鲜明对比;西方世界对中国香港警察执法和美国警察执法的双标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但是不能就此否定美国的民主制度、法律的完善、科技的领先和市场经济的长处,我们社会有优势也有问题,美国有问题也有优势,否则我们要改革开放干什么?辨别一个事物,不能简单化,要多读书多思考。

读书开智,智学明理,思考生疑,深悟得解。

上学绝不仅仅是教材里的一点东西,愿同学们低头做题时,也抬头仰望一下星空,你们今天的学习和未来的行为,一定要对我们的民族有益。

祝大家学得开心,学得有收获。

延安中学校长李德元:辨别力来自读书与思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