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减负等于制造学渣?中国家长,你先别疯!

(2019-11-08 09:58:59)
标签:

减负

南京家长

已疯

减负等于制造学渣?中国家长,你先别疯!

减负等于制造学渣?中国家长,你先别疯!

原创: 尼德罗  校长会  

近期,南京市教育局开展义务教育学校违规办学行为问题专项整治专项督查行动,俗称“减负行动”。按照家长的说法,先是各种“不许”:不许补课,不许考试,不许公布分数,不许按成绩分班。然后是突击检查学校,查看学生书包里有没有“违禁物品”——卷子,课外辅导教材,作业本。

南京市教育局的减负做法算不上独特,在很多大城市也都推行过。一个基本的规律是,城市越发达,学校内的减负工作越当真。相反,在三到八线城市的中小学,减负通常是喊喊口号、流于形式,实际上,当地教育部门采取的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毕竟,本地高考成绩下滑了,教育局官员触怒的可是民怨和最高长官。

而在南京这样的大城市,减负执行到位,也不会太过影响本地的教育政绩。因为相对于省内的小城市,南京无可争议地聚集了省内最好的教育资源。一个普通的小学,放到一个县城,其教育质量也能夺魁。再加上南京的学生家庭也可以动员更多的资源,学校减负后,课外还是可以补,只要不把补课的材料带到学校就可以了。事实上,很多家长也的确是这么做的。

此外,南京的家长在面对一项公共政策时,更有参政议政的能力。一篇《南京家长已疯》的文章,就逼得南京市教育局出面回应。而文章所提出的“减负=制造学渣”,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减负真正的目标是什么

从大方向上来看,南京的减负政策并无不妥。客观来说,现在的学生压力非常大,并且这种压力形态也非常畸形。

一是并不符合绝大多数孩子学习的规律,包括大量刷题、过度排名、补课种类繁多,已经影响到了相当多孩子的身体健康。例如,南京市儿童肥胖率超过了20%,近视率超过60%,列全国第三。这一数据赶上了京沪的标准,可见南京的小学生户外运动时间少,待在室内时间超长。

二是目前的竞争大部分滑向“抢跑”,并不是真正根据孩子的兴趣与特点来进行培养。大部分家长乃至学校、培训班都在随波逐流,通过提前学习、提前高考来获得“领先”。这种做法并不是真正的教育,而仅仅是缓解家长焦虑的一种举措。

之所以造成目前这种僵局,原因是多层次的。首先是整个社会阶层的流动通道在不断窄化,导致更多的家长认定投资孩子(未来)比投资自己(现在)可以有更高的回报率;其次是竞争的方式极其单一,基本上普通人只有高考一条路,所以带来了巨大的焦虑感;最后,教育局在调整学生学习进度和压力的时候,缺乏足够周全的考虑,一刀的行政管理方式,反而加剧了家长的怨气。

减负真正的目标应该是减掉孩子不必要的竞争压力,家长过大的焦虑感,让孩子的学习过程不至于太过紧张。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是,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的人,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都不可能真正享受学习。既然无法享受学习,那么就无法产生真正的内在动力去学习,只能依靠外在压力。

学习应该是一个依靠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相结合并共同推进的过程。如果只是单纯靠外在的压力(或隐忧),而不是真正享受这个过程,那么孩子的心理会出现问题,也很难持续获得人生和事业上的成功。

减负政策暗含隐性不公

大道理虽然都懂,但减负政策引发强烈反弹却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减负背后存在着隐性不公,值得一书。

首先是减负对于不同阶层的孩子,很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影响。那些有权有势的家庭,减负不会带来太大的影响,因为孩子可以通过一些特殊渠道获得保送、特招的资格。这方面很难展开细说,但其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减负意味着自己的孩子失去了主动改变命运的机会。

这种焦虑感之严重,表现为如今的很多家长,很愿意把孩子某次作业的完成情况,与孩子最终的人生成就直接挂钩。这种强行制造因果联系的做法,常常让孩子和父母陷入亲子关系的低谷。

其次是家庭的资源不一样,减负会带来新的差距。最典型的就是教师家庭,假如爸爸妈妈一个教数学,一个教英文,减负带来的影响也会被降到最低。相反,如果其他孩子真的都不补课,那么教师家庭的孩子会得到更大的优势。

此前有家长向12345市长热线举报自己孩子同班同学补课,原因是该同学的父母本身就是教师。所以,举报家长要求这对父母停止给孩子补课,或者免费给其他同学补课。家长举报内容之荒诞,折射的是教育界畸形的心态和畸形的减负局面。

但必须承认的是,如果只有应试教育一条路子,所有人都来竞争,那么一些家长的锱铢必较就是合情合理的。

教育不是面对过去,而是面对未来

按照很多家长的理解,竞争的赛道几乎是单一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可避免。如此一来,减负无异于自废武功,说“减负=制造学渣”也就是可以成立的。

但是,这样的判断其实是建立在过去几十年的基础上。今天中小学生的父母,基本都是7080后。这一代人享受了高校扩招带来的命运变革,不少人用一代人的时间,从山村里的放牛娃,变成在南京买房定居的中产人士。从90后开始,类似的现象趋于减少,到了00后,同类上升案例几乎绝迹。

很多家长依靠应试教育脱颖而出,内心曾经非常憎恨应试教育,但到了孩子上学之后,反而转憎恨为支持,甚至程度上有变本加厉之势。这与家长在不经意间形成的思维上的路径依赖有直接关系:在面对竞争时,许多家长总是回忆当年的自己勤奋刻苦,如何如何超越他人,而不是考虑,竞争其实差异化,其实暗含着多条赛道。

7080后所经历的中国教育体系,依然是典型的工业革命时代创造的标准化人才的教育机器。99%的孩子进入学校,都是为了成为工人或白领,艺术教育、批判性思维这些目标都相对边缘化。

但到了这一代中小学生,中国社会的工业化已经基本完成,整个时代进入的是信息时代,甚至是可预见的人工智能时代。如果按照过去几十年不变的培养方案,那么孩子的竞争力其实非常羸弱。教育必须面向未来,才能让孩子在未来站稳脚跟。

差异化竞争会渐成主流

在《南京家长已疯》中,作者嘲讽减负之后的孩子“艺术成绩出类拔萃,文化课成绩不及格”。但在我看来,首先现在的文化课很难不及格,毕竟一个小学三年级的普通班。“双百”人数过半也不稀奇。其次,如果艺术或体育成绩出类拔萃,那真的是孩子的福音,这比考上985的孩子前途更好,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体育、艺术、文学等原本被认为不务正业的课程,实际上更贴近人的天性,也更能区别于人工智能的特点。事实上,在数学物理化学等领域,真正能够进入研究阶段的不到千分之一,这本身就是少数人的游戏。

更多的人并不具备足够的智力优势去比拼,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人没有价值,相反,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相对优势。

作为这一代父母,在面对孩子教育问题上,必须要做到三重理解:

第一是理解孩子,这就需要仔细观察孩子,摸准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点;

第二是理解教育的本质,教育有很多方法,竞争也有很多赛道,一旦孩子对某些方面感兴趣,父母就需要进行充分的了解,什么老师好,什么学校好,从技术细节到人格培养,父母都要领悟;

第三是理解自我,父母需要想清楚自己能给孩子提供什么,又期待什么,自己最终希望孩子变成什么样。

目前的教育阶段,是工业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开始松动甚至出现崩盘迹象的阶段,比如学校的教育还是强调统一、实行一刀切,但实际上老师和家长都意识到不同的孩子就学习能力、兴趣特点、性格品性都很不同,孩子要真正获得自由、长远的发展,应该适当跳出学校这个统一框架。

在这个“跳出”的过程中,家长的角色非常重要,但是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家长不懂孩子、不懂教育也不懂自己,所以在介入的过程中,只是死死摁住孩子,让孩子继续在一个大框架内的单一赛道进行竞争。

当然,如何在学校培养和家庭培养的模式之间维持平衡,非常考验家长,也考验孩子。可以确定的是,减负并不是放养,孩子也不是不承担压力。学校减负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其实是要求家长投入金钱、时间和知识,帮助孩子在自身感兴趣或擅长的赛道上,既能在一定程度上享受学习又可以参与到社会竞争。

因为竞争的差异化,这个过程不可能完全随波逐流,孩子的竞争压力也不会像现在这么大,孩子的时间精力也不至于大量消耗在重复刷题上。总体来看,孩子的成长会更快乐,因为他面对的是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孩子当然也会承受压力,甚至是巨大的压力,因为任何一个领域想要出类拔萃,都需要克服重重困难。

不过,相对于让所有人孩子去自己并不感兴趣或不擅长的赛道拼杀,能够找到一个自己相对擅长的领域去竞争,对于孩子和家长来说,都可以降低痛苦指数。

遗憾的是,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并且有能力去实施的家长,目前还不多。不过,在接下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敢于接纳“减负政策”,因为他们相信,在家庭培养跟进的背景下,减负并不等于制造学渣,减负反而赋予了孩子丰富人生的可能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