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有温度的教育”

标签:
教育温度适应 |
分类: 教育随笔 |
刍议“有温度的教育”
原创: 崔志钰
教师博览
我们都知道育苗需要适合的温度,有的植苗适合高温生长,有的植苗偏好低温。正是有不同温度的需求,不同的植物分布在不同的气候地带,生长在不同的季节,这说明育苗的温度与植苗本身的特性有关。育人如同育苗,我们也应该给予学生适合的温度,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现在很多学校都在追求“有温度的教育”,这温度自然是指爱的“温度”。教育是需要爱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爱的方式是多样的,爱的温度也是多样的,可能是温的,也可能是凉的甚至是冰的。在人本主义的理念下,我们往往将爱的温度理解成了温暖:说话和声细语,劝说苦口婆心,关怀无微不至。很多应该学生做的事情都被教师和家长代劳了;很多应该学生体验的生活都被学校浓缩或取消了。没有了大声呵斥,没有了怒目圆瞪,甚至没有了批评和惩戒,只有不断地赞和表扬。有的学校甚至打出了“无批评学校”的名片,学校里充斥着爱的暖色调。“温暖”的教育并没有取得温暖的结果,很多学生受不了委曲,听不进批评,容不下意见,个性十足、心胸狭隘、意志薄弱、责任缺失,教育遭遇到“温度”的尴尬。
“有温度的教育”需要适时“降温”。在植物培育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是炼苗。炼苗是指在保护育苗的情况下,采取放风、降温、适当控水等措施对幼苗强行锻炼的过程,使其定植后能够迅速适应陆地的不良环境条件,缩短缓苗时间,增强对低温、大风等的抵抗力。炼苗是植物培育过程中的一次重要人工干预,这种人工干预在当时似乎阻碍了幼苗的生长,但从长远来看对植株的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能使幼苗快速适应复杂的自然条件。教育也需要“炼苗”,通过适度的“降温”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经历一些困难、挫折,让他们知道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理想与现实是存在矛盾的,追寻理想是要付出行动的,犯错后是要接受惩戒、承受痛苦的。这种“炼苗”也许当时并不被学生理解,甚至会遭遇学生的抑制,但教师切不可因此而放弃“炼苗”,因为教育并不意味着顺从和无原则的溺爱。
“有温度的教育”需要适应社会“温度”。我们见惯了温室的恒温、恒湿,植苗在温室里生长发育较快,但这种植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生命周期短。试问,有多少参天大树是在温室里长出来的,即便有些植物的幼苗是在温室里培育的,但这些幼苗在移植后仍需面对复杂的大自然,经受风霜雨雪的考验。教育亦如此。我们总希望每个学生都能长成参天大树,都能在复杂的社会中生存和生活。如果学校是一个温室,那学生将来又如何适应社会?陶行知先生曾说“学校即社会”,这意味着要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首先应将学校变成社会,让学生在学校里多一些人生和社会的历练,这种历练无论是幸福的、痛苦的、快乐的还是悲伤的,都是人生宝贵的财富。教育是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既然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就应该设计各种条件下的社会实践,让学生经受各种社会环境的考验,或“严寒”,或“酷热”,或“温暖”,或“凉爽”,如让学生经受一些“低温”,虽然不一定是“寒刺骨”,但也绝不总是凉爽;让学生经受一些“高温”,虽然不一定导致“发烧”“发热”,但也绝不总是“暖风吹”。
“有温度的教育”需要适应教育本身的温度。教育的温度是由教育本身决定的,当前教育的“热度”不断上升,人民对教育的期盼和要求也越来越高,教育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之一。当教育成为社会的热点时,教育就可能“发烧”“发热”,因为教育已经不再纯粹,糅杂着太多社会因素。如为了满足中高考升学的要求,无休止地补课、题海战术屡禁不止;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体现学校教学特色,各种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了提高办学特色、塑造学校品牌,校园文化可以在顷刻间打造完毕,社会、家长对教育的重视为学校和教师套上了无形的枷锁,使教育不再“淡定”,也客观上限制了教育的改革创新。教育有着自己的温度,外界环境的温度无论如何变化,都不能够影响教育的“体温”,一旦教育的“体温”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改变,教育要么成为“变温动物”,要么就会“发烧”“发热”。
教育是有温度的,每个教育人都应该把握适合的教育温度,把“有温度的教育”办成有高度、有深度和有风度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