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的写作素材从哪里来?
我在《浅谈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一文中说道:语文教师首先要夯实阅读和写作这两项基本素养,然后才有资格谈核心素养。有不少同仁读后通过电话、微信与我交流,表示认同,并说到自己有时也有写作的冲动,可就是不知道从哪里入手,让我就教师的写作素材指点些路径。现就我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写作心得,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写作素材
可以从落实常规中来]
解读课程标准、钻研并掌握教材体系,这些教学常规是每位教师必须在课前落实好的。在读课标、读教材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先“裸读”,后找来相关资料对比着读,是能够从中读出自己的、和别人不一样的感觉的。这“和别人不一样的感觉”就是自己的写作素材的来源,其中应该有自己的真知灼见,把这些“我的”见解记录下来,就是一篇好文章。文艺学上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论断,比如对课标,特别是对语文教材,也是见仁见智的。现在很多报刊都有“教材管见(分析)”之类的栏目,特别欢迎教师这类有新意的文章。记得20世纪末,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学科教学大纲》颁布,我找来新旧两部大纲,认真分析对比,写成一篇文章,揭示出新大纲新在哪里,教学中要注意些什么。这篇文章先被《湖南教育》采用,后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中学语文教学》全文转载。
[写作素材
可以从课堂教学中来]
课堂是教师落实“传道、授业、解惑”的主渠道,更是落实“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主阵地。课堂,是教师研究、写作的一个大矿藏。短短的40多分钟,从导入的艺术到结束时的反馈小结,从课前凝神聚力的预设到课堂中始料未及的生成,以及学习过程中师生迸发出的智慧的火花,等等,都可以收入笔端,妙笔生花成一篇篇文章。这些文章可以统称为“课堂作品”。如写好一篇教学后记,把一堂课的成功之处记录下来,能给人以启发和借鉴。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在中学教高三语文,那时候的高考作文流行材料作文。如何利用好这类作文中的材料?是我的关注点也是学生的痛点。在经过一番思考研究、充分准备后,我走进课堂,用“点、扣、引、应”四个字引导学生充分用好所给的材料。“点”即在文章开头点明材料的主旨;“扣”即围绕主旨紧扣材料来着墨;“引”即由材料引申生发开去,联系现实生活加以论述;“应”即在文章结尾处照应好材料。一堂课下来,学生纷纷表示这个方法易学好用。我当时很兴奋,回到办公室立即将这节课的内容整理成一篇文章,投给当时河南的《中学生学习报》,两个星期后,该报在头条位置发出了我的《如何利用材料作文中的材料》一文。
[写作素材
可以从教育生活中来]
每位教师每天都要面对丰富多彩的教育生活,如果我们抱有一颗爱心,细心去观察并参与到这些生活中去,你就会感到周围有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故事不断涌现。面对变化中的教育生活,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教学调查等都是很好的表现形式。写教育案例、教育故事和教学调查要特别强调它们的真实性和独特性,绝不可捏造和虚构。我当教研员多年,下到学校有机会去翻阅教师的教案资料,看到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备课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是一次和课文、和学生交流的机会,他们的教案或者从已出版的现成教案上抄些内容,或干脆整本整本下载网上的教案。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案例,根据掌握的情况写下一篇短文《提倡研究型备课》,后来这篇文章发表在《中国教育报》。进入新世纪后,高中语文教材有较大变化,文言文的分量明显增多,编者这样做,一线的教师和学生能适应吗?我选择我市几所规模较大的高中做了一番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文言文的教与学都存在很大问题。我以此写下一篇教学调查报告,题为《文言文,想说爱你不容易》。文章先在《湖南教育》发表,不久,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学》全文转载。
[写作素材
从阅读报刊文章中来]
每天,我们都要读到一些教育类或学科专业类报刊,面对这些报刊上的文章,我们是一晃而过还是驻足思考呢?我以为对报刊上的有些文章是应该思考一下的。可以停下来想想这文章的观点对吗?现实生活是这样的吗?有一次我看到一家报纸上的一篇文章,文题是《教师要多写教学论文》,我的双眼在这个文题下停下来,文章建议一线教师多写教学论文,这符合教师的教研水平和实际生活吗?我立马打开电脑,写出文章《教师更应该多写教育记叙文》,投给这家报纸,十天后,这家报纸登出了我的这篇文章。面对层出不穷的教育事件和教学问题,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审辨力,透过现象看本质,寻找到问题背后的问题。一段时间里,网络上对于师德的讨论非常热烈,我结合当前的教育实际,写了一篇《把课上好就是教师的崇高师德》文章,在我的公众号上发出来之后,先后有30多家网站、公众号转载,点击量超过10万人次。教师还可以写些教育时评,以此来表达对某些问题或事件的看法,并对有关报刊组织的讨论,发表相同或不同意见,体现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修为和担当。
[写作素材
从体悟名家的教育思想中来]
一个渴望成长的教师应该过一种读写为伴的生活。大量的专业阅读会引发教师对专业的思考,进而生发表达的欲望。我们在阅读某一位教育名家的文章、著作时,有时会对其中的文字深以为然,有相见恨晚之感,这时,我们可以选择名家某一句(段)教育箴言予以阐述、演绎,让这些名言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2018年,是世界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100周年诞辰,想起这位教育家的著作对我的教育教学的指引,我重新捧读他的书,一边读一边选择他的一些教育箴言,写了10篇文章,这些文章陆续在《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2018年,我重温叶圣陶有关语文教育的著作,写下多篇文章,提醒当今的语文教育不忘来时路,这些文章也产生较好的反响。我们在阅读名家著作时,可以写下一些名家名著书评,谈对这些名著名家的认识,长此以往,教师自身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都能够得到提高。同时,将这些好书推荐给更多的人阅读,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教师的写作当然不应止我上面提到的几个方面,还可以向文学创作等领域发展,一个经常能在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的老师肯定会受学生的欢迎和敬重。只是教师的写作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写那么两三篇文章寄出去没人理睬没有发表就怀疑自己的写作水平,甚至于怀疑人生。应该说,读书写作都是很孤独的事,要耐得住寂寞,扛得起失败。没有人天生就会写文章,能写文章的人总是从一次次的“泥牛入海无消息”中走出来的,因此,持之以恒,久久为功非常重要。当然,我们写文章并不是只有一个发表的目的,能发表当然是值得庆贺的事,但那应该只是副产品。将读写作为教师的一种生活状态,那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实际上,拥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带上一颗思考的头脑,去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你就时时会有文思泉涌的感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