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华:教师成长的三道坎

标签:
教师良师良能三道坎 |
分类: 教育管理 |
方华:教师成长的三道坎
原创: 方华 教师博览
教师强,则教育强。为了实现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国家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一个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彰显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对教师的重视。
每一位教师在工作的过程中都会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压力与困难”,有些教师经过努力与突破,最终破茧成蝶,走出一条快乐自信之路;有些教师困于事务与繁杂之中,惑于无奈与纠结之局,工作多年也只能作茧自缚,始终处于初始阶段,终日徘徊于晨暮之间,生活于烦恼与责怪之中。
教师成长有个体差异,也有共性之处。不同的名师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与路径,但这三道坎是必须要迈过,否则不可能成为名师。
明为何为师
每位教师成为教师的原因迥异:有的是因为喜欢而选择了做教师,有的是因为无奈被迫做了教师,有的是“稀里糊涂”做了教师……但有一点是我们都想看到的,那就是希望所有教师都是因为喜欢而选择做教师,并且一直喜欢。可是,我们同样要明白一点,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因为喜欢而做教师的,那么,知道为什么要做教师就尤为重要了。
为选择而负责,送给那些因喜欢而做教师的人。为无奈而担当,送给那些并不喜欢却做教师的人。因为,不管是什么情况,你都要记住,你背后有一群,不,是一群接着一群学生,他们不能因为你的“过错”而代替你承受,让他们变成“受害者”,孩子是无辜的。
“为什么要做教师”看起来是教师个人的“私事”,实际上这是师生的“大事”,是教育的“大事”,是社会的“大事”。
教师如果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做教师”,那是教师的“悲痛”,是学生的“悲哀”,更是教育的“悲剧”。明白为什么做教师不仅是教师的第一课,教师更应不断不停地问自己,为什么要做教师,让自己时时清醒,时时清楚,时时清晰。不明白“为什么要做教师”,是不可能成为良师,甚至难以成为合格的教师。
明何为良师
什么样的教师可以称之为良师,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有人从基本素养来评价,有人从业绩来评判,有人从学生、家长和同事认可度来评析……
我个人对良师的理解:善念——助人者,良师也。有爱才有教育,这是教育名言。教育从头到尾就是“善”,无论是教育的教育价值,是教育的社会价值,还是教育的人文价值都充满“善”。教师有善念,才会有善意、善思、善行,教师的善意代表他的态度,他的情绪;教师的善思代表他的学习,他的思维;教师的善行代表他的实践,他的能力。
教师的善念源于人的本性,教师的善念源于教育的本源,教师的善念源于教师的本分。没有善念的教育是机械的、干枯的、拼凑的技术、技能和知识,这样的教育是刻板和刻薄,是没有“人”的。
何为善念?确信每个人都有“善”的一面;看到别人好从内心是快乐的;以帮助别人为乐(快乐)为荣(荣幸)为幸(幸福);有了这三点就可称之为善念。
尽责——守师道,良师也。尽职的人很多,但尽责的人不一定很多。教育前面是“人”,背后也是“人”,立德树人应是教育核心的“本份”目标,而育人只有尽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尽责,方可真正育人。
何为师道?为师之道就是根据学生基础,根据时代要求结合教育规律,对学生引导、启发与帮助,同时,在帮助、启发、引导学生成长的时候,也顺便把自己带上,让自己也得以成长。
师道尊严是我国自古以来对教师的定位,但当下社会、家长、学生对师道尊严发起了“挑战”。何谓师道尊严,又如何理解师道尊严呢?师道,是对教师提出的标准和要求;尊严,是指社会、家长、学生对教师态度。这里面还包含着一个基本的逻辑关系,那就是教师首先安守师道,为师道,才有尊严,而且这个尊严不是外人给的,是教师自己对自己的。
良师也罢益友也可,都体现教师育人——帮人与助人层。育人包括外界的帮和本人内在的学,所以,教师不仅只是单一站在自己的“教”的角度去施教,还要站在学生“学”的角度去理解教。学生的“学”包括学生学习基础、学习方法(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等方面,其中又以学生学习态度尤为基础和重要,学习态度不端正,任何的教都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这才有“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格言。
健康——遵规律,良师也。良师还缘于专业,专业核心要义是寻找并遵守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什么?教育规律第一条就是客观,客观看待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客观看待教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客观看待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其他因素的作用。
教育规律第二条就是共性与个体的关系,每个孩子成长都有基本可循的轨迹,认知、习惯、思维、情绪、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基本共性,教育者要研究、理解、熟悉这些,并运用于教育过程中去,同时这些方面在每个孩子身上又有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在不同孩子身上,在同一个孩子身上由于年龄、情绪、场景、对象等不同也有不同的差异,这就是教育的难点和魅力。
教育规律第三条就是教育的近期效果和长期作用,教育必须面对孩子当下所需、所急,教育必须站在孩子当下自身成长与社会需求的立场有所作为,同时,教育更要站在孩子成长后的需求与社会需要的立场上做工作,这是教育的无奈与责任,教育是什么?教育是让诗和远方揉进当下的苟且。
当然,教育规律还有很多,因为视角与视野不同,因为教育价值与定位不同,因为教育立场与需求不同。
明何能为良师
不同的良师亦可称为名师+明师(明白之师),教师的成长经历不同,成长为良师的方法也不同,但还是有共同成长的“因子”。
视学生成长为教师首要之责;教育是复杂而科学的事业,教育是多元而个性的事业,教育是助人成才而又成长的事业。我们无论怎么理解教育,最终都应回归到学生成长上来,只有站在学生成长角度去审视我们的教育,才能让教育正本清源,才能让教师回归教师之位,教师才能过上健康而幸福的生活。教师们,无论教育多么艰辛,教育多么无奈,教育多么麻烦,请您务必记得,只有学生成长才是教师真正职责和责任。
视不断学习为教师首要之需;学习不应该成为每个人的“奢侈品”,而是每个人的“必需品”。教师要成长唯有一条路径,那就是学习,不断地学习,自主地学习,只有这样的教师才有可能成为良师。
什么是学习和学习什么是我们需要理清楚的。教师的学习有教师的特质,教师的学习无非这几类,第一类教育方面知识类学习,以任教学科和相邻相近学科知识为主,还有人哲史地、心理、教育及认知方面;第二类是非教育方面知识类学习,以自己的兴趣和平时自己陌生领域的为主;第三类向身边的人学习,向同行、同伴、同事学,向学生学,向家长学,向社会上其他行业学;第四类向自己学——自己的经验教训学,自己的骄傲成功学。
视几年如一日都相同的课堂为教师首要之过;过了三年五载后,新教师就会成为“熟练工”。这时,就容易陷入机械重复的状态,这种状态会让教师进入倦怠期,教师的创造性慢慢被吞噬,工作沦为流水作业。
良师之所以成为良师,就是无须任何人督查与要求,都会根据课型,根据学生不同(不同学生,学生对课程理解,学生状态)而调整和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师的求新是教师对教育、对教学、对学生、对课程不同的理解,也是教师不断向卓越追求的过程,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永葆教育之心、教育之力和教育之能。
明为何为师——这是为师、为良师之基;明何为良师——这是为师、为良师之力;明何能为良师——这是为师、为良师之策。这是教师成长的三部曲,也是教师成长的三道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