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教师学生认可 |
分类: 教学教研 |
教师怎样才能赢得学生的认可?
原创: 熊光燕 德育报
有人这样形容教师这个行业: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面楚歌。而我认为,三尺讲台,也可以演绎无限精彩。走上这方讲台,你应该成为主角,最好能成为明星,经营、主宰并出彩。而这一切的前提条件是,你应该成为一个学生认可并喜欢的老师。
学生首先认可你的教学,才有可能逐渐喜欢上你。
生活中,有两件事很难办:一件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一件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学生一旦喜欢上你,你的教学成就感,你的教育幸福感,将与日俱增。
那么,怎样才能赢得学生的认可,并让学生逐渐喜欢上你呢?
第一,课前要精心备课。
语文的备课量是非常大的。以现代文教学为例,我认为备课时间和上课时间之比为五比一。你不要笑话我,工作前三年,备课到晚上十二点后是常有的事。
备课的时候,我会把原文朗读或默读五遍以上,以期厘清学生有可能犯难的点和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会参考三种以上的教学资料,以期教学内容的精准和教学方法的优化。
遇到需要背诵的篇章,我一定在课前,也就是说在备课环节先于学生把文章背熟。但不管备课备到多晚,第二天我依然七点以前到校,再花一点时间熟悉课文和教案,然后从容进入课堂。因为有充分的准备,我上课的时候几乎可以做到不看文本,不看教案。文本和教案在哪里?在心里。
说到底,备课三要素:眼中有人,心中有数,脚下有路。眼中有人,是指备课要备学生;心中有数,是指心中要明白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脚下有路,是指备课要储备非常优化的教学方法。
第二,课堂要人文关怀。
我们都会碰到学生上课打瞌睡的情况,我知道的应对方式主要有:叫学生在座位上或在教室后面站着听课;走到打瞌睡同学旁边,提高讲课的分贝,示意同学不要打瞌睡;轻轻抚拍睡觉学生,提醒其不要睡觉;隔靴搔痒地全班提醒:大家要认真听讲,不要睡觉;直接点名:某某同学,请你不要打瞌睡。
其中,直接点名要慎用。我就见过老师点名以后,学生抬起头来说,我没睡。老师说学生在睡,学生说自己没睡,尴尬,难堪。那么,有没有可以避免打瞌睡的现象发生,或者发生以后不出现尴尬局面的办法呢?有,精心你的备课,精彩你的课堂。
请相信,没有谁会拒绝精彩的。除此之外,我在上课之前,还会温馨提示:有身体不适,不能坚持听课,需要趴着或者需要间歇性趴着听课的,请课前知会我一声,我上课过程中不会强调或提醒。如果没有知会我,就别怪我不给你面子了。这叫先君子后小人,或者叫先说断,后不乱。
再比如,有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如厕,有些老师是明令禁止的。我的做法算是比较开明的,学生举手示意后,从教室的后门如厕,不能从教室前门穿行,影响教学。
我知道,学校动辄上千学生,课间总有部分同学不能解决内急的问题。况且,每个人解决内急的时间也是不一样的。当人真正面对内急的时候,再强的意志力也是无法克制的。这就叫尊重人的需要,这就叫人文关怀。
你也不用担心允许特殊学生趴着听课,课堂就会趴下一大片;你也不用担心允许学生上课过程中如厕,教室里就会川流不息。因为这种行为建立在尊重和理解的人文平台上,是一种相互的默契和源自内心的和谐。
第三,课后要辅导谈心。
打个比方,如果把学生的课堂时间比作责任田的话,学生的课余时间就是自留地。责任田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自留地则可以解决致富问题。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其中的地,我认为就是指的自留地。
课后辅导主要解决知识和方法问题,课后谈心主要解决心理和情感问题。试想,如果课后的辅导谈心做到位了,学生的知识过关,方法得当,心理健康,情感丰富,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我始终相信,功夫在课外,办法总比困难多。评价一个老师的标准,就是看你的身边有没有学生围着你转。围着你转的学生越多,说明你被需要的诉求越大,而被人需要本身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而且,学生围着你转,转出的是你牺牲休息时间解决学生问题所呈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和给予学生个别关怀的人文力量。人文关怀的力量一旦形成了,就是不可阻挡的正能量。正能量,一定有正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