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名校学习真经 |
分类: 教育管理 |
“名校真经”为何难以落地生根
由洪晓
在机关工作十几年,组织学校领导到外地多少次学习名校经验,机关下发多少个文件推广某种先进教学模式,已经难以计数。
在“阵风”过后,再到我们的学校去看看,十几年了大多数学校不能说原地踏步,但前进的步伐着实难以恭维,可以说学习先进经验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
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杜郎口中学的“小组合作学习”,昌乐二中的“271”教学模式,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取得了令人叹服的教学成绩。
我们曾不止一次到这些学校学习先进教学经验,收集材料、摄录教学流程,不可谓不用心;名校也毫不保留地传授成功的秘诀。然而,为什么我们移植而来的经验却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曾形象地比喻,经验犹如盛开的玫瑰。我们要把一丛玫瑰从别的花园移植到自己的园地里来,为此,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呢?
首先要考察并改善自己这块地的土质情况,然后再来移植。应当怎样移栽呢?要连土一起移,而且不要伤及根须。
但遗憾的是,有时人们却不是这样做。校长一听说某座花园里玫瑰长得美,就对教师说,你们去看看,移栽到咱们园地里。
于是教师就去马马虎虎掘出一株来,把活的根都砍掉,有时把花枝也折断了,而这上面还开着香气扑鼻的花朵呢。这样移过来的玫瑰没有多久就蔫了,枯萎了。
校长和教师都很奇怪: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我们也像先进经验的创造者那样,该做的都做了……
没有生存的土壤,“真经”焉能生根?
每一所学校成功的背后有许多东西的支撑。甜美的果实背后有独特的土壤,这种“土壤”的关键在于其特有的学校文化。
名校的耀眼光环的背后是因为它们有着独特的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有良好的学风、教风。
遗憾的是我们太多的学校关注的是玫瑰花,而不是长出玫瑰花的土壤,学得只是“模式”、“教法”这些皮毛,“真经”水土不服也就在所难免。
没有时间的检验,怎知“真经”未生根?
在一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我们不少学校缺少了耐心,总是急于求成,念了“经”就想马上成佛,一旦过个三年两年未见什么效果,就抱怨、放弃。
有人甚至实施了两三个月不见效果,便又回到老路上;有的即将要收到良好的效果了,却失去耐心,功亏一篑。他们忘了一个基本的常识:任何成功都需要时间的浇灌。
此外,学习“真经”一定要发出新芽,在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这样的“真经”才算得上念活了。诚如齐白石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学习、借鉴,不是亦步亦趋,而是善于汲取他人的思想、经验、教训,从而借助榜样的力量,修正方向,成就梦想。
创新、发展应成为学校不懈的追求,而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需要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作支撑,需要巨大的付出和努力,需要耐得住寂寞、忍受得了排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