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的应有姿态

(2019-03-25 09:57:17)
标签:

教育姿态

分类: 精华文摘
教育的应有姿态

教育的应有姿态
原创: 许新江  新江语滴  3月4日

学校教育,或者说学校,到底处于什么样的姿态?什么样的状态?

我个人认为,教育应该保持的姿态,第一是——静。

树木在生长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是喧嚣,是沸腾,还是安静,还是沉浸?不言而喻。那么,作为学校,作为把教育对象集中起来的空间时间,是不是也应该处于相对安静、沉浸的状态?人的成长和树木的成长一样,他要静下心来,把大脑、把思维、把身躯、把目光,把所有的一切,都放下,使自己的心灵与另一个心灵进行对话,进行感召,进而达到提升。

而现实往往是令人困惑不解的,是与人的成长规律背道而驰的。

有的学校,今天一个口号,明天一个理念。有的教育管理者也热衷于提口号,今天这个教育,明天那个教育。仔细一看一想,什么内涵都没有,本质上就是学校现有的已经进行的工作。有的甚至是不伦不类,叫人无所适从,啼笑皆非。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这些人尽做这些穿靴戴帽,贴标签,哗众取宠的事情。

教育应该保持的姿态,第二是——动。这是相对于每个生命个体来说的,身体运动,思维灵动。如同树木的生长,环境是静,外在是静,但你仔细端详,可以发现,它每时每刻都在生长,每时每刻都在迎接阳光,吸取营养。那么作为一个个不断成长的学生,我们更要学生“动”起来。

要让学生身体得到足够的运动。运动多长时间?有关文件有明确规定,每天在校时间运动不少于一个小时。这个时间,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不能打折扣,不能找种种理由,克扣斤两。现实是,有的学校,名曰“阳光体育”,实则“阳光背诗文”。每天上午大概半小时的大课间操,用了近十分钟站在阳光下“背诗文”。“背诗文”属于文化课的学习,不仅有足够的时间,而且已经成为负担了。“阳光体育”就是这种减负有效措施之一。“玻光粼粼”“操场晕倒”“外强中干”,在孩子身上不断出现,有的老师有的校长,熟视无睹,视而不见,令人惊讶。这种借着“阳光体育”实则“阳光背诗文”,有的教育局还把这样的学校树立成“阳光体育”的“样板”,让辖区所有的学校观摩学习,实在令人汗颜。

要让孩子的思维开放灵动。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力的课堂,而生命力是具有张力的,具有向时空拓展、向现实突破的创新力的,具有包容万象汲取精华的新生力的。因此,我们的学校,既要有书籍林立的书屋书角,也要有电脑、器材摆放供学生动手操作的平台;既要有钢琴等乐器供学生弹奏的艺术天地,也要有供学生奔跑,踢球的绿茵操场……我们的课堂,要走进教材内核思考深度,更要走出教材链接外界探索宽度,还要面向未来触摸高度。我们的教学,既要有学科特点,又要融合学科边界,既要有信息化的快捷,也要有传统的师生、生生情感的涌动传递与交流。

教育应该保持的姿态,第三是——定。定力,毅力。犹如一棵大树,它之所以能够大,是因为它的根扎得很深。那么我们的学生在义务教育学校里,务必打下坚实的基础。待他们走向社会时,才能走的更稳健,更从容。我们的老师,我们的校长,我们的教育管理者,要有坚守阵地的定力,要具有基本的落实教育方针的能力,要有“不管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的毅力。

老师的“定”在哪里?没有对教育的爱就没有对学生的教育。高尔基说:爱孩子,这是老母鸡都会的。所以,光有爱,还是不够的。要有对教育的爱,才能有对学生的教育。教师要坚信不疑,对学生的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而方式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则需要对教育科学的学习、研究,对学生的了解与理解。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方得效果。

家长的“定”在哪里?什么样的孩子大多出自什么样的家庭。孩子是家长生的,是家长养的,如果从怀孕开始,到上学为止,家长都养育了六七年了,再送到学校学习文化知识,你说学生的现状到底是谁的责任?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目前对家长的教育几乎是空白,即使后来学校建立起了家长学校,承担了家长的教育,大多是补救式的,马后炮式的。需要家长坚定信心和耐心,改变自己,进而改变孩子。

学生的“定”在哪里?远大理想对于孩子来说,就是面向未来的翅膀。我们的老师和家长要为孩子确立学习榜样,教育孩子树立远大理想。可以这样说,小时候的理想,到后来大多数是实现不了或者是中途改变了,那也改变不了理想作为航行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对学生起到的激励作用,召唤作用。

校长的“定”在哪里?没有优秀的老师,哪来优质教育?优质教育,不能靠优秀教师的交流来弥补和实现,——目前这种政策,应该只是目前情况下的权宜之计,不能作为长久之计。校长应该立足学校,立足现有的教师队伍,制定教师成长规划,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师培训。教师的成长,与教师教育学生的效果,都应该作为教师的年度绩效,定期考核,定制培养,形成本校的优秀群体。这才是长久之计,应有之意。

局长的“定”在哪里?名学校是几代人共同建设的稳定的文化符号,不是简单的“+”出来的。名校长是自身对教育的情怀、理解、自信,加上平台的锻炼培养出来的,不是简单的几次发言几次活动推出来的。局长要牢牢抓住校长队伍建设的牛鼻子。要从优秀的教师中选拔校长培养对象,彻底摒弃关系校长、后门校长。说到底,学校的魅力,就是校长的魅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