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柳袁照:大校长、名教师可以“退潮一会儿了

(2019-01-02 09:35:30)
标签:

名师

名校长

分类: 教育随笔
柳袁照:大校长、名教师可以“退潮一会儿了

柳袁照:大校长、名教师可以“退场”一会儿了
柳袁照八子  校长会 

秋季通常是教育最热闹的季节,因为离高考还有一阵子,各种教育的论坛、沙龙,都会赶在这时候举行。也可以说是教育的丰收的季节吧,教育探索一阵子,有了初步的初步的成果、有了新的体会,大家聚在一起说说,碰撞一下、交流一下、提炼一下、推广一下,都是好事,表明教育的繁荣,特别是教育研究的百花齐放。这样的情形,是过去从没有过的,如此的学术气息,开时代之风尚。

如此这般,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教育家”、“教育名家”、“教育家培养对象”、“教育名家培养对象”等教育名人呈梯形涌现:全国性的、省级的、市级的、县区级的,等级分明,常常整体列队而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政府推动,名师、名校长成长都成为政府的实事工程,有目标,还要签订责任状,需要考核。

大学以及教育科研部门、培训部门等的助推,同样有计划、有专项经费、有指标。进入培养工程的一般都是优秀的人,经过如此专门专项培养,成长很快,得到格外的关照,成效显著。他们往往是当地教育的独特风景:沧野里的一棵树,人们走过路过,不由得肃然起敬,有的还能独木成林,筑巢引凤,引人入胜。

我为之欣喜,可欣喜之余,静下心来,出现一丝忧虑。让教育成为风景,不是不可以,更是需要的。但是仅仅满足于风景行不行?不行。教育是日常的事业、是平常的事业。是日常的生活,是平常的生活。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往往离不开“树”,以树的形象来形容教育,所谓“百年树人”,把有成就的人,比喻成一棵大树,也是人们常用的表达方式。我只是要提醒:大树底下有草木的生命吗?大树底下寸草不生。为何?这棵大树独享了阳光雨露。——当下,我们的一些名师名校长,是不是也如此?

能不能我们不要长时间的保留沧野里一棵树的景象?不要满足于独木成林的现状?我们可以不可以,营造教育之森林?郁郁匆葱葱的森林中,一棵树又一棵树,树与树成为兄弟姐妹,树与树于地下的根相连、于天空枝与枝相依。如校园的师生人人都能获得最佳的发展——那是源自于生命本质和生长,人人平等,人人于自己的心原上,绽放生命之花,那将是一片无限美妙场景,充满着师生的生命渴望。

名师名校长那是“旗帜”,必不可少。哪里缺了它们教育就缺了高度。一场战争,争战双方,都要高举旗帜,把战旗插在阵地上,旗在、人在,但是仅仅有“旗帜”行吗?不行。一枪一枪还需要战士伏在战壕里放出去,一颗一颗手榴弹还需要战士探出身子,冒着生命危险扔出去。名师名校长,仅仅依靠他们是不行的。战争的胜利,依靠的是战士们的血肉之躯,获得军功章的,最终还是战士。

名师名校长,是“消息树”。我们还知道什么叫“消息树”吗?抗日时期鬼子经常进村扫荡,为了躲避敌人,人们在村外的山头上,插一棵树,有人放哨,敌人来了,马上放倒这棵树,村里人远远看见,立即准备,迎敌的迎敌,躲藏的躲藏。也相当于“烽火台”,传递敌情。敌情来了,树倒了,敌人走了,树又树起来了。在某种意义上,它是“指挥”,在那特定的环境里,指挥、左右着人的行为。可以打一个比方,名校长名教师就是当下教育的“消息树”,作用是重大的,但是它是“被动”的,是被人左右,是“傀儡”。它是一棵不再生长的树,被人“象征”化了。

我还注意到一个现象,爬一座高山,不同的高度,植被是不一样的,往往低处是大树,到了一定高度,是灌木,再往上升,是草甸,再上只有苔藓了。为何?高度与温度、湿度等都有关系,越高越长不成树,说明什么?真正有境界的地方,自己的、个人的高度就消失了,——“树”的消失,不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吗?——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希望我们的教育大咖,包括各级各类的名教师名校长,出场了一阵子,也该“退场”了,更多的机会让给更多的普通老师普通校长,他们也需要阳光雨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