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22ae2e0102x39n.html
|
|
王营
作为一名教师,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理应把主要精力放到“课堂”和“讲台”上来,这是社会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舍此而追求与教学关系不大的论文写作、课题研究之类的事情,无疑是本末倒置。
对长期以来流传甚广的“教师是研究者”的提法,我们须作一番理性思考。正因为把教师当成研究者,所以很多地方在教师评定职称时,把发表论文、承担各类教改实验课题的数量当成了一项硬指标。如果某位教师缺乏这些东西,无论课讲得多么好,教学成绩多么突出,也往往被拒之门外。这种做法导致基层学校部分教师急功近利,不安心于本职工作,把主要精力用于写论文、发论文、搞课题研究上,结果论文发了不少,高级职称也评上了,但在教学上成绩平平。相反,那些踏踏实实搞教学的教师却一再失去晋级的机会,有的已到退休年龄,还只是个中级职称。
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才能完成教师职责所赋予的神圣使命。但“研究”并不等于把大量时间用于写论文、发论文上,思考是研究,分析是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有时候不可能写成文章,却成为许多优秀教师的日常习惯,他们能在教学中驾轻就熟,产生很好的教育效果。
由此可见,“教师是研究者”的提法是对教师职业的刻意拔高,倒不如“教师是教育行动的研究者”来得确切,因为教师的研究不同于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研究,其目的是为了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不是为研究而研究,为写论文而写论文。
因此,笔者不否认一线教师通过写论文、搞课题研究,最终成为“教育专家”的可能,相反笔者真心地希望一线教师中有更多的“教育专家”涌现出来。当然,笔者心目中理想的“教育专家”,应该首先站得住“讲台”,是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并且上得了“课堂”,在本学科教学领域成绩优异,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的总结、研究,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思想理论体系,并经得起实践检验,最后产生良好的效果。就像魏书生老师那样,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经过长期的锤炼,最终达到教育的理想境界。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