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小学校寄宿,是一种功利化的畸形教育?

(2018-12-19 09:37:59)
标签:

教育

寄宿制

学生

分类: 精华文摘
中小学校寄宿,是一种功利化的畸形教育?

中小学校寄宿,是一种功利化的畸形教育?
曹永亮  校长会  

作者简介:

曹永亮,1966年11月出生 , 1986年7月中师毕业参加工作 。 现本科文凭, 中学高级教师 。工作单位: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苗安中学 。 工作期间 先后担任教师、团委、教 务、校长等工作 , 业余爱好篮球和写作 ( 近年来先后在当地 纸刊 和各地微刊 发表 各类文章 二 百 多 篇 ) 
一年多来,有很多寄宿学校主动停办了,这是件好事情?

曾几何时,城乡中小学校大肆刮起了寄宿之风:本该自由来回走动于学校和家庭之间“野生”的中小学生被功利化地收留进学校“圈养”了起来。 

这是一股教育物质化地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代教育的飓风,风中翩翩起舞的是急功近利的家长.学校和无知被利用的学生。

大约从十年前,这股飓风在各地开始刮起。只要学校具备了几间教室,几间宿舍,几间食堂的“硬件”,再有几位热爱“教育”的老师这些“软件”。这样,就具备了办学“软硬兼施”的条件,学校的寄宿就办起来了。

粗糙表面地看,寄宿在多方面好处是多多的:家长省心省事,把孩子整个人都和盘赤裸地托付了老师和学校,从而使自己可以一心无二挂地挣钱,可谓一箭双雕;学校在学生“吃剩了”后能收入一笔家长主动交来的“生活费”,能自主润滑一下学校和老师干燥的工作和学习生活;更主要的,寄宿更有利于主体的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地学习,强化其在有限的时空内“考试提分”的机械功能……

然而,实践证明,寄宿是一种违背学校和家庭教育规律严重不利于学生成“人”成才的功利化畸形教育。
 
最近一年多来,有很多寄宿学校主动停办了,原因之一就是随着各行各业正风肃纪活动的日益广泛深入持久进行,学校已不能和不敢自主支配学生的剩余“生活费”了,变成了学生“裸缴费”和老师“裸教课”。部分“执迷不悟”高瞻远瞩能力不够的学校,领导和教师还沉迷在过去动用学生的“生活费”发放劳务津补贴的幻想中,结果有人冒险因此受到了党纪政纪处罚。

这种情况下,很多学校和老师就“见好就收”“知错就改”了,果断迅速地回到了安全的让学生走读的“原始教育”时代:食堂不冒烟了,晚自习教室灯不亮了,宿舍床生尘了……学校一切变成了从前的宽松干净宁静和安逸。

迅速兴办和停办寄宿,文章叙述至此,原因略知一二了吧!兴废中颠簸了成长中的师生。究竟寄宿是不是一种让学生接受良好教育的好形式?“叶公好龙”后,由此窥斑知豹了吧。

古今中外,一个朴素的教育规律和道理是:学生成人成才是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寄宿,把“家庭社会学校互相不可替代的三者”以钱为粘合剂“三合一”了。

学校把成长中可塑性极强的孩子过早地集中在封闭的水泥地教学楼组成的学校院墙内,与家庭“断奶”,这是对未脱青花的青涩庄稼提前泼辣地蹂躏式的收割,收上来的庄稼带有青苗味是难免的。

养育子女,历来人们都主张“母乳喂养”。哺乳期的孩子,因为母亲担心孩子吃奶会影响自己体形美或喂孩子耽误自己挣钱,就提前给孩子断奶,但无力反抗被迫接受断奶的孩子,身体肯定要受屈。

正常情况下,家庭教育是孩子美丽和谐成长的摇篮。妈妈围绕锅台转,孩子帮妈妈往锅底添把火,光明中,母子合做好一顿饭,是教育;全家人围坐一桌吃饭,父母主动给爷爷奶奶夹菜,孩子看在眼里,“桃李不言”,这是教育;孩子裤子破了褂子纽扣掉了,妈妈收拾完家务后给孩子补好订上,孩子在做作业中感激地等待,这是教育;冬天里,孩子睡妈妈焐好的热被窝,孩子帮妈妈倒去洗脚水……等,这些是教育。

这一切,是一天给学生上十几节“文化”课(寄宿学校,一般都是上下午7节正课,早上中午晚上至少5节自习,音体美道德手工制作等“人生修养”课大部分只是在“课程表”上上)的学校能完成的吗?

二战后的德国美国和日本,经济和教育都获得惊世发展,其中教育是非常强调学生人本素质和开放的:日本学生强调父母言传身教和课余练习学会某种手艺(比如茶道);德国尤其强调学生要有爱心,校长选拔,在考试的同时,重点强调“敬畏生命和爱心”;美国人让孩子独立走进自然:人为地让孩子自带干粮,几位同学结伴进入森林里锻炼几天……

美国人为什么不担心“孩子被狼叼走?”是他们不疼自己的孩子吗?日本人让学生学“茶道”,不耽误孩子“学习”和“考分”吗?德国人把“生命教育”放在教育首位,是不懂会造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吗?

这些国家的教育,让学生“开放”,让学生与家庭密切接触,而不让他们“寄宿”,他们就不怕学生在放荡不羁中自由自在学坏吗?

一些学校的寄宿,本质上就是一种多方的利益追逐活动:家长图懒省事用“钱”把一切教育子女的希望和责任都理直气壮地推给了学校;学校和老师因办寄宿能获得“学生考的多”“劳务有补助”的名和利,事实上在负担沉重风险加大地支撑着教育的虚假繁荣。

然而,这种不健康的教育体制下,学生自然就成了多方急功近利教育的工具,他们的道德身体及接受文化教育等青少年成长阶段必须的营养都在“寄宿”中畸形被改变成长,这是一个目前风光而潜藏着极大危险的教育大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