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生本课堂中发挥教师作用

(2018-11-11 10:47:57)
标签:

生本课堂

教师作用

引导

分类: 教学教研
在生本课堂中发挥教师作用

在生本课堂中发挥教师作用
刘向权

    如今,新课程改革让我们从“教材中心”“教师中心”走向了“学习中心”“学生中心”。在生本课堂理念指引下,无论是常规课、示范课,还是公开课、竞赛课,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容易被过度放大。与此同时,教师显得束手束脚,其主导地位不经意间被弱化。然而,当一堂课只一味地强调“生本”,而失去必要的“师导”,就很难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好课。换句话说,构建生本课堂,教师也要有所作为。

    我们时常发现,课堂上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学生讨论得不亦乐乎,而教师却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甚至还会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最终陷入尴尬的境地,其精心预设的课堂也因此乱了阵脚。究其原因,可能是教师问题的指向性不够明确,但更多情况下是教师缺乏适当的引导和有效的启发。

    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通过长期教学实践,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产婆术”,实为西方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渊源;我国教育家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他告诉我们,学生不到“心求通”的地步,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口欲言”的地步,不要去启发他。自古以来,东西方教学都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启发式”应是我们在教学中要牢牢坚持的指导思想。当然,强调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作用,绝不等同于拒绝学生的“奇思妙想”“旁逸斜出”,甚至“节外生枝”,因为两者并不矛盾,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方法是否得当,启发时机是否成熟,能否做到既“放”得开,又“收”得住。

    我们还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执教者为了体现“以生为本”的课堂理念,每逢公开课便会实施分组合作学习,有时会针对一个无关痛痒的问题,让学生“合作”“讨论”一番,教师则在一旁踱来踱去,假装成与学生交流互动的模样。这样的教学,常常导致“分组教学”有形无神,收效甚微。

    为了摆脱这一课堂窘境,执教者不妨做如下思考:是不是每堂课都需要分组合作学习?什么样的问题才适合学生分组讨论解决?如何分组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探究合作的积极性?分组活动是贯穿一堂课始终,还是穿插于课堂环节之中?如何有效展示、比较与鉴别各小组的学习成果?学生分组活动时,教师如何恰当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若能将这些问题想明白、弄清楚,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就是真正的有作为了。

    当然,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尤其是对学生发言、展示的恰当有效评价也十分重要。不少教师为了迎合生本课堂理念,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刻意突出学生自我评价、同学相互评价,轻视了必要的教师评价。其实,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能独立思考,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都需要教师给予肯定性评价。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有些教师也只会单纯给予肯定评价,而不懂得挖掘学生发言背后的价值、亮点、特色——学生回答得好,好在哪里?是语言简明扼要,是直击问题核心,还是解决问题时独辟蹊径?都要作出层级区分。而当学生出现错误或回答不够全面时,不少教师也总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为由,对学生不置可否,既不鼓励其进一步思考,完善自己的发言,也不提醒、引导其他学生补充回答,没有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当教师理解生本课堂的真正意义,能够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有效的启发,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的评价,真正成为生本课堂的组织者、点拨者、参与者、评价者,才能真正实现转变,发挥自己的应有作用,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利辛县利辛中学西校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