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基础的共同体说起
斯苗儿
最基础的教师成长共同体是什么?可能是教研组、备课组。而在教研组中,我们思考教师如何去成长,可能要从基本的活动方式如备课、上课、评课说起。
教师成长共同体肯定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那么其中的关键词是什么?我想“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可能是关键内容。其中,同伴互助“助”什么?形象地说就是“我带你,你帮我,大家帮大家”。比如,在备课中我们要做课件时,分析教材老教师可能更为熟练,习题设计中需要脑洞大开,跨学科时计算机系毕业的教师可能更占优势。确实,我们在备课中往往提倡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中,整体计划、集体讨论、把握目标、分析学情各阶段的实施,我们既可以继承老一辈教师的优秀传统,学习他们的经验;同时,我们又能做到人人参与、分工明确、收集资料、撰写教案、完善方案,年轻教师也能得到快速成长。作为教研员,我们也积极进行课堂的跟进,参与磨课和改课,评测教师备课内容是否与上课内容一致,评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些美好的愿望能否在实际过程中落实。
多年实践证明,引领教师进行课堂改革,必须坚持“学生立场,单元视角,有机整合,适度拓展”。只有整合了,教师才能腾出时间让学生做更多任务驱动的事情。我们在教学中常说“教有法,但无定法”。同样,在备课中,我们也坚持这样的价值观,即管住了备课,管住了作业设计,至于怎么教会孩子,每个教师可以不一样,只要最后的评价、检测方式一致,我们是可以达到共同目标的。
在课堂改革中,关键的基本点是坚持学生立场。这几年,我作为教研员经常评课,也经常让学生评课。一次,一位大学四年级的实习生给小学六年级学生上课,上完课后学生给他提建议。学生们说:“老师上课前应该问问我们哪些内容学过了,不能拿初中的知识点教我们”“上课时应该让我们先思考,思考不出来的可以互相讨论,讨论不出来再问老师”“题目应该分难易档次。老师讲授中一会儿难,一会儿易,我们搞不懂”……这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一定要基于学生视角,让学习过程真正发生;教研员在研究教学时,一定要基于教师视角,让研究过程真正发生。所以要从立场开始再来立序,这样的教研才是有价值的。我们要始终坚守,学生有无进步或者发展,是课堂教学有无效益的唯一指标。
因此,课程改革到深水区就在课堂,课改在某种程度上对一线教师而言就是改课,而改课的关键就是读懂学生,特别是读懂那些有困难的学生。从教学观的层面来说,优秀的学生是不需要研究教学法的,因为他们怎么学都会。我们恰恰要研究的是那些学不会的孩子,通过教学法的搭建、铺路,让他们慢慢追上来。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成长共同体要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要让教案反映学生立场,让教师有抓手。教师必须“想明白,说清楚,做到位,写出来”。
作为教研员,我们需要思考的是,面对变革的教育,我们真正用心了解和收集过教师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吗?我们真正有帮扶教师的能力吗?我们的精准帮扶机制和对策在哪里?我们还要常常思考,能够让教师主动参与活动的支点在何方?是为了几个学分,是为了领导的意志,还是教师自己内心的意愿?
所以,我们的职责是真正让教师回到专业自觉上来,只有让教学这门手艺做实、做细、做精了,教育才有成效,才有创新。
所以,学校教研活动要探索一条平民化的路子,目标低一点,话题小一点,操作简单一点,形式人文一点。落脚点是提高教学质量,减轻教师负担。教研员要帮助教师成长,要和教师一道关注学生的需求。同样,一所学校的校长,要真正管理好学校,也要读懂教师的需求,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研活动、让教师和学生的人生变得更有意思、更有意义。
(作者系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教研员)
加载中,请稍候......